>>> 2006年第2期

风格独特的清慕陵

作者:赵金皎




  【关键词】易县;清西陵;慕陵;建筑风格
  【摘要】易县清西陵中的慕陵安葬着道光皇帝和他的皇后,与其他清代帝陵相比,慕陵的规模最小,但却有独特的风格。文章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这一建筑奇葩作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和比较,有利于今后的保护和利用。
  
  清慕陵位于易县清西陵西面的龙泉峪,安葬着道光皇帝和他的孝穆成皇后、孝慎成皇后、孝全成皇后。慕陵建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至十六年(1836年),是由宠极一时的大臣穆彰阿主持建造的。该陵最初选址在东陵的宝华峪,后因发现地宫浸水而改在西陵重建。据“总以地臻全美为重, 不在宫殿壮丽, 以侈观瞻” 的宗旨, 鉴于地势的限制,道光皇帝对慕陵的建筑规制进行了改革与创新。所以慕陵的规模与其他清代帝陵相比最小,但却有独特的风格。
  
  一、建筑布局
  
  慕陵坐西北,朝东南,其中轴线为北偏西51度。背靠绵延的泰宁山系,南望西华盖山,其间仪松苍劲挺拔,横竖成行,间隔有度,保存的完整性在清代帝陵中首屈一指。
  慕陵的建筑布局相比清代帝陵可谓小而简约。由最前端的一路五孔石拱桥至龙凤门仅110多米,后有神道碑亭。沿神道向后约50米设马槽沟一道,上建一路三孔石拱桥,两旁建五孔平桥,一改清帝陵传统的三路三孔石拱桥的样式。桥后是左右对峙的朝房和班房,再经隆恩门是隆恩殿和配殿,隆恩殿后有一条御带河,上有平桥三座,过桥是一座汉白玉的三门四柱三楼的石牌坊,上刻“慕陵”二字。坊之两侧筑有红墙向外伸展,与外围墙相接,将陵寝建筑分为“前朝”和“后寝”。“后寝”仅设有石五供和地宫之上的宝顶。
  慕陵的建筑布局与其他清代帝陵相比,裁撤了传统的石望柱、石象生、圣德神功碑楼、二柱门、明楼、方城,规模缩小了,但整体布局与建筑却素雅大方,精简端重,气势不凡,且颇具特色。
  
  二、神道碑亭
  
  慕陵的神道碑亭的位置,与其它清代帝陵均位于三路石孔桥之北不同,它和神厨库同位于三路石孔桥之南。
  据清制,凡帝王有失尺地寸土者,不得立圣德神功碑。由于清朝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战败乞和、割地赔款,道光皇帝在修建自己的慕陵时,感到不能有圣德神功碑,谕旨曰:“谨按各陵五孔桥南,均有圣德碑亭……在我列祖列宗之功德,自应若是尊崇,昭兹来许。在朕则曷敢上拟鸿规,妄称显号,而亦实无称述之处,徒增后人之讥评,朕不敢也。”所以,慕陵裁撤了圣德神功碑楼。没有了圣德神功碑,那么嗣皇帝追慕祭奠的碑文应写在何处呢?只有将功德碑和徽谥碑合而为一。故慕陵神道碑亭内的石碑兼有功德碑和徽谥碑两重作用,碑阳镌刻道光皇帝的徽谥号,碑阴刻咸丰皇帝撰写的对其父歌功颂德的碑文。
  此外,清代帝陵的神道碑亭的彩画多为烟琢墨石碾玉旋子彩画,外观鲜艳华丽。而只有慕陵是雅伍墨旋子彩画,枋心以白色为主,旋花也多用白色,给人以典雅素朴之感。
  
  三、金丝楠木殿
  
  
  慕陵有三座楠木殿,即隆恩殿和东西配殿(图一)。它是整个建筑群落中最为绚丽多彩的建筑,其特点有三:
  第一是用料奇特,三大殿全部采用金丝楠木建造。金丝楠木是木料中的珍品,产于四川、广西、云南、贵州等省的深山之中,生长期长,产量少,采运难。它含芳香油,木质细致,弹性好,硬度适中,少开裂和反挠,遇火难燃,耐湿不腐,纹理美观,削面光滑,材色呈黄褐色,沿纹理方向上还渗透出排列有序的“金丝”,异常华美高贵,因此成为皇室建筑首选的木材之一。由于明代皇室宫殿对金丝楠木的使用量达到高峰,到了清代,金丝楠木已极为稀少,就连普通的楠木都非常匮乏,乾隆皇帝在为自己修建颐和轩时,也只是采用了红松做柱、外包楠木的办法。嘉庆皇帝建昌陵时,因采不到大件楠木而改用黄松。但道光的慕陵却大量使用了金丝楠木,不能不让人称奇赞叹。
  第二是雕龙独特。隆恩殿天花板共计856块,每块天花板上都用高浮雕、透雕的技法雕刻一条正龙,龙身在云雾中翻转舞动,龙头向下俯视,突出平面半尺多高。抬头望去, 一个个龙头张口鼓腮,龙须飘然,栩栩如生。再加之楠木特有的清馨气味,形成万龙聚会、龙口喷香的精妙绝伦的情景(图二)。而三座殿外装修上的绦环板、裙板、雀替和走廊的天花上,亦用浅浮雕、高浮雕和透雕相结合的方式雕刻着姿态各异的云龙,如骑马雀替上的二龙戏珠,活灵活现;门扇裙板上的云龙翻腾于海涛云雾间,十分矫健;单雀替上的行龙欲奔,气势磅礴。据统计,三殿共雕刻木龙1276条之多,令人叹为观止。这种独特的装饰,不仅在明清两代的皇陵中独一无二,就是在紫禁城中也难以看到。
  第三是隆恩殿的36根金丝楠木柱不同寻常。尽管隆恩殿仅为单檐、面阔三间,与其他帝陵的重檐、面阔五间大殿相比简约了许多,但用料并未减少。因隆恩殿及月台周围没有建石栏杆围护,而是以20根金丝楠木柱承托檐步构架而辟成回廊。每根廊柱直径0.56米,高5.25米;12根老檐柱直径0.62米,高7.5米;殿内四根金柱直径0.67米,高8.95米。这些木柱既非直接用原木制成,也非简单的包厢式做法,而是用厚约10毫米的楠木片沿柱的弧度包装在原木外面,这些楠木片大小不一,形状各异,木片之间都沿其边缘插接在一起,严丝合缝,犹如天工。既然是木片之间插接在一起,所以不需要黏结剂,也不需要加套箍,这种咬合的力量足以使木片牢牢地结合在一起。而其所拼接出的图案与金丝楠木特有的纹理相映,奇妙异常,或如云中旭日,或如山峰叠峦,或如骏马奔腾……令人啧啧称赞。
  此外,由于金丝楠木天生丽质,所以三座楠木殿表面均用蜡涂烫,不施油饰彩画,保持原木本色,古朴典雅。
  
  四、陵院围墙
  
  清帝陵中的孝陵、景陵、泰陵、裕陵及昌陵的陵院围墙与大殿的山墙,都采用上身糙砖灰砌、内外墙皮抹灰、提刷红浆或黄浆与下肩干摆的做法,而慕陵却采用不挂灰、不涂红、磨砖对缝、干摆到顶的做法。干摆是一种工艺高超、工序复杂、费工费料的砌墙方法,从外表看,砖缝平直,细如毫发,看不到一丝灰痕,实际墙体内部砖与砖之间全用灰来粘结。这种砌法有诸多优点,如坚固、典雅、肃穆,但造价却很高,所以慕陵围墙整体采用此种工艺,这在清帝陵中是绝无仅有的。
  
  五、地宫及宝顶
  
  清帝陵的地宫一般是九券四门、门上镌刻八大菩萨的形式,而慕陵地宫仅为两道石门,既不雕刻经文,亦不雕刻佛像。地宫顶部为砖砌蓑衣顶,地宫下有地漏及龙须沟两条,这是吸取了原东陵宝华峪陵寝地宫出水的教训而设置的排水设施,可以说这在清帝陵中是首创。
  慕陵的地宫之上既无方城,又无明楼,自然也无庙号碑,仅建有方形月台和宝顶一座。月台边长38.37米,高1.58米,台面及陡板均用青白石料墁砌。月台之上正中建宝顶一座,“高九尺,周环二十九尺五寸,环以宝城,高一丈四尺五寸”,可见其规模较其他清帝陵之宝顶大为缩小。宝顶下肩为石质圆形须弥座,须弥座以上砖砌宝城,且不作雉堞,也无马道,仅是一道紧贴宝顶环砌的围墙,墙顶覆以黄色琉璃瓦。
  在整个慕陵的建造过程中,道光皇帝一再要求其建筑“有减无增,永守淳朴家风”。要俭约行事,故裁减了一部分建筑,外观上保持了俭约之意,但实际上却花了极高的代价。据统计,建造慕陵共耗银240多万两,比壮丽的乾隆皇帝裕陵还多37万两,所以道光皇帝一再讲的“俭约”,并非是真正的俭约。但从另一方面看,正是由于道光皇帝的这种“俭约”和改制,才有了清帝陵中的这一朵建筑奇葩,供后人研究和探考,并成为国内外游人访古探幽、憩息游览的胜地。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宝蓉:《清西陵纵横》,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
  2、《东华序录》咸丰十四年。
  3、《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21,新文丰出版公司据清光绪二十五年刻本影印。
  〔责任编辑:张金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