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2期

科技类博物馆如何在未成年人教育中发挥更大作用

作者:刘秋果 杨永霞




  【关键词】科技类博物馆;未成年人教育;作用
  【摘要】本文结合郭守敬纪念馆的工作实际,从基础设施建设、展览设计制作、宣教队伍建设、吸纳志愿者及举办多种教育活动等方面,探讨了科技类博物馆如何在未成年人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科技类博物馆是指以展示古今中外科学技术成就为主的博物馆、纪念馆,如中国科学技术馆、北京天文馆、郭守敬纪念馆等。作为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一般博物馆相比,不仅肩负着对广大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任,而且还肩负着对未成年人进行科普教育的重要使命。也就是说,科技类博物馆具有爱国主义教育和科学普及教育的双重教育职责。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众多博物馆等文化教育场所响应号召,对广大未成年人开启了“绿色通道”,实行集体参观免费,个人参观半价的优惠政策,使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走进了博物馆。科技类博物馆更是倍受广大未成年人的喜爱,参观中一次次出现火爆场面,从而使科技类博物馆迎来了建设发展的新时期。在这种背景下,科技类博物馆如何在未成年人教育中发挥更大作用,就成为业内人士研究、探索的新课题。在此,结合邢台郭守敬纪念馆的点滴做法,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以高标准、高品位,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我们知道,一个博物馆建设得好坏,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准,而博物馆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看博物馆的馆舍、设备和环境建设。我国的科技类博物馆一般建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或80年代,经过二三十年乃至四五十年的使用,许多场馆尤其是许多县级场馆已是馆舍陈旧,设备老化,而环境更是不堪一提。科技类博物馆的这一现状,在文化视点渐多的今天,自然很难吸引未成年人自主来馆参观。因此,科技类博物馆应抓住目前党和国家重视未成年人教育的有利时机,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首先对馆舍进行改扩建,添置必要的设备,优化美化馆区环境,将科技类博物馆建设成本地区建筑最漂亮、环境最优美的地方。只有这样,科技类博物馆才能在众多的文化视点中异军突起,吸引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及家长的注意,才能使科技类博物馆在未成年人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邢台郭守敬纪念馆近几年的建设发展就证明了这一点。
  邢台市郭守敬纪念馆1984年建馆,1986年正式对外开放,然而因资金等因素,一直未能按全部规划运行。到上世纪末,建成的第一展厅、第二展厅彩绘、油漆剥落,房顶多处漏雨,馆内设备仅有幻灯机、放像机和电视机,且装备落后,馆区绿化、硬化档次不高,院内地面塌陷,杂草丛生。硬件的落后,环境的不尽人意,使来馆参观的人数骤减,最少的一年仅完成门票收入4000元,真可谓是“门前冷落车马稀”。
  “郭守敬纪念馆如此下去,多则七八年,少则二三年,将自行消亡!”老馆长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发展才是硬道理。”纪念馆新一届领导班子在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认清了形势,于世纪之交,以实施“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和纪念郭守敬诞辰770周年为契机,大胆谋划,开始了二次创业。经过2001年和2004年两次较大规模的建设,纪念馆由两个展厅增加到四个展厅,建筑面积由3500平方米增加到4700平方米;新添置了两台电脑,两台触摸屏,一台大背投等设备;绿化、硬化面积增加了2万多平方米,使全馆面貌焕然一新。同时,郭守敬纪念馆所处的千亩公园——达活泉公园经过去年全面整治,已于今年6月中旬免费向全市人民开放。这样位于园中的郭守敬纪念馆更吸引了成百上千的游客前来参观游览,其中半数以上是青少年学生。许多学校把郭守敬纪念馆作为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科普教育的重要基地。
  
  二、注重趣味性、参与性,制作贴近
  未成年人的展览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对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学生开展教育的重要载体。展览制作水平的高低,代表着博物馆整体水平的高低,也是能否吸引观众的重要因素。而展览水平的高低,首先要看其观众定位是否准确。一般说来,科技类博物馆观众的主要群体是青少年,因此在制作展览时就应充分考虑这一群体的特点,在突出展览的知识性、科学性的同时,尽量使展览更具趣味性、娱乐性和参与性。
  邢台郭守敬纪念馆2001年、2004年先后进行了两次陈列修改,在进行设计时,我们本着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原则,主要在如何增加展览的趣味性、娱乐性、参与性上动脑筋、下功夫。展览设计方案经过了反复论证,多次修改。展览完成布置对外开放后,受到广大观众,尤其是广大未成年人的欢迎。每次中小学生来馆参观,赤道日晷、圭表、正方案、仰仪、船过闸、滚动摩擦等可动手操作演示的展品前,触摸屏、大背投、知识问答题板等可以观看天文知识录像片和进行知识问答的展品前,观天问水、著书立说、太空广场等生动形象、情景交融的场景前,集聚的学生最多。孩子们争抢着操作展品,回答问题,在娱乐、互动中,受到一次次科学的洗礼。
  
  三、注重高素质、严要求,建设一支
  业务过硬的宣教队伍
  
  宣教人员是博物馆的宣传员,是展览与观众之间沟通的重要桥梁,是博物馆开展教育活动的中坚力量。因此,新时期的科技类博物馆要在未成年人教育中发挥更大作用,关键的关键是要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业务过硬的宣教队伍。
  邢台郭守敬纪念馆自2001年改陈后,十分重视宣教队伍的建设,采用邀请全国知名专家来馆讲课和请馆内专业人员讲课等方式,对宣教人员进行了政治、业务等方面的培训。政治方面,主要是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精神,以及党中央有关路线、方针、政策;学习李素丽、任长霞、郑培民、宋鱼水、牛玉儒等当代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通过政治学习,大大提高了宣教人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觉悟。业务方面,不仅对宣教人员进行讲解技巧、讲解艺术等的培训,而且还进行元史、天文学、数学、地理、写作、演讲等方面的培训,以及歌舞才艺方面的训练。
  经过几年努力,纪念馆逐步建立起一支能讲、能写、能唱,一专多能的高素质宣讲队伍。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支业务过硬的宣教队伍,在接待中才能做到因人施讲。尤其是在接待未成年人时,一改过去照本宣科的讲解方式,改为讲故事,通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用通俗的语言向孩子们讲述了郭守敬献身科学的伟大一生,同时还不断提出问题让小观众们回答,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在可演示的展品前,宣教人员让孩子们一起动手操作演示,在互动中拉近了与孩子们的距离,不仅调动了他们的参观积极性,还引发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在孩子们的眼中,科学变得更加有趣、好玩了。
  
  四、借外力,补不足,吸纳志愿者
  走进科技类博物馆
  
  志愿者是博物馆与观众沟通的桥梁之一,是博物馆事业社会化的需要。随着文化教育场所对广大未成年人的免费开放,博物馆日常接待的工作量大大增加,人力资源严重不足,尤其是专业的讲解人员已无法满足接待讲解的需要。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有些博物馆向社会公开招聘了一些临时讲解人员,以解燃眉之急。然而,博物馆大都属于公益性事业单位,资金原本就十分紧张,招聘临时讲解员虽说可暂时缓解讲解人员不足的问题,但长此下去也无法承受资金紧张的压力。在此情况下,一些博物馆效仿国外博物馆的做法,开始向社会招募志愿者,让他们走进博物馆义务讲解,这不失为一种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