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1期

隆兴寺与封建皇室资料汇编

作者:李秀婷 杜 平




  【关键词】正定;隆兴寺;封建皇室;敕修;敕建
  【摘要】正定隆兴寺始建于隋代,自肇建以来直至清朝末叶,其修建、扩建及隆盛一直与封建皇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作者综合史籍及碑刻中的资料,对有关内容做了较为系统的整理,并对原有资料中的误漏之处做了补充和匡正。
  
  位于正定城内的隆兴寺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隆兴寺始建于隋开皇六年(586年),初名龙藏寺,唐改额龙兴寺。宋初,太祖赵匡胤敕令于寺内修铸千手千眼观音铜像,盖大悲宝阁,并以此为主体大兴扩建,形成了一个南北纵深、规模宏大的宋代建筑群(图一),并由此声名远播,倍受历代皇室的重视。可以说,隆兴寺自肇建始至清朝末叶,一直与封建皇室存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对此,《正定县志》、《隆兴寺志》、《中国古代建筑——正定隆兴寺》等书籍虽均有记述,但大都不够完善,至今尚无一个这方面的完整资料。近日笔者经多方查阅史志、碑文,将有关方面内容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整理,并对原有资料中的误漏之处作了补充和匡正。现将其公之于下,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隋
  
  
  开皇六年(586年)
  太师、上柱国、大威公(王杰)之嫡长子,使持节、左武卫将军、上开府仪同三司、恒州诸军事、恒州刺史、鄂国公、金城王孝仙奉敕劝奖州内士庶万余人等建造龙藏寺。开皇六年竣工,同年十二月五日立《恒州刺史鄂国公为国劝造龙藏寺碑》。
  仁寿二年(602年)
  隋文帝为精心供养于北周龙潜时期得到的印度僧人进献的佛舍利,曾三次颁诏,在全国建舍利塔110多座。继仁寿元年之后,仁寿二年正月,文帝第二次下诏,分送舍利往全国50个州建塔安奉,统一于四月八日同时下石函。真定籍高僧灵达奉旨于恒州龙藏寺建塔安奉舍利。
  
  唐
  
  景龙元年(707年)
  中宗复位,诏令天下各州立道观、佛寺各一所,均以“中兴” 为额,同年改称“龙兴”。恒州龙藏寺改额龙兴寺。
  开元二十七年(739年)
  开元二十六年,诏令天下各州郡立龙兴、开元二寺。翌年,令天下僧尼遇国祭日在龙兴寺行道散斋。今正定广惠寺华塔三层塔心室内东侧的白石佛像即为恒州龙兴寺上座僧金藏为此而敬造供养。
  
  宋
  
  开宝二年(969年)
  闰五月,太祖赵匡胤驻跸镇州(今正定),到城西大悲寺礼佛时,得知寺内原供四丈九尺的铜佛像被毁,并听信寺僧可俦欲将复兴之谶言,遂敕令于城内龙兴寺重铸大悲菩萨金身,盖大悲宝阁。
  开宝四年(971年)
  七月二十日,三千兵役聚于龙兴寺,开始修铸大悲菩萨铜像。宋太祖亲派军器库使刘审琼、卫州刺史兵马钤辖慕荣得业监修菩萨,通判军府事范德明监修阁像,宣铸钱监内差李延福、王延光修铸大悲菩萨;差八作司十将徐谦盖大悲阁,差当府教练使郭延福、雄胜指挥员寮王大将南能曹司郑、天场烧琉璃瓦匠人郑延勋等监修铸盖阁。
  开宝八年(975年)
  十一月,奉敕修铸的龙兴寺大悲菩萨像及大悲阁落成。
  太平兴国七年(982年)
  八月,琼法和尚奉旨来龙兴寺,专主佛阁,焚修勤恪,住持教化。经过7年苦心筹划,又将大悲阁“周之以廊宇,严之以闳”。
  端拱二年(989年)
  太宗恩准镇阳(今正定)地方官欲将龙兴寺铸大悲菩萨铜像及盖大悲宝阁事宜铭镂立石的奏请,命朝奉郎、尚书、兵部员外郎、知制诰、柱国田锡撰文,翰林待诏、将士郎、试少府监、主簿、御正院侯吴郢书丹并篆额。《重修铸镇州龙兴寺大悲像并阁碑铭并序碑》是皇家最早树碑记载铸造大悲铜像的碑刻。
  天圣九年(1031年)
  仁宗下诏,令天下各地于长宁节各藏太宗御书于寺观。真定龙兴寺大悲阁东配殿因藏太宗御书,故称御书楼。
  元祐八年(1093年)
  宣仁圣烈太皇太后崩,朝贵僧司举真定龙兴寺守千大师入内追荐。因赐紫衣,赐号通照大师。
  崇宁二年(1103年)
  龙图阁学士、太中大夫、真定府路安抚使兼马步军都总管、兼知成德军府事吕嘉问奏请御赐真定龙兴寺大悲阁为天宁观音阁得准,由尚书省下牒颁额。
  
  元
  
  蒙古宪宗四年(1254年)
  印度高僧、蒙古国师南无大士奉诏南下,亲临真定龙兴寺敬礼大悲菩萨圣像,寺僧请为本寺住持。南无大士出囊金全饰大悲菩萨像,修补经藏,并召集法会。
  蒙古宪宗五年(1255年)
  三月八日,宪宗之弟阿里不哥大王命使扎古见歹八赤海赍持令旨,悉除寺门贡赋,并赐白金,大作佛事三昼夜。
  蒙古宪宗六年(1256年)
  秋,阿里不哥大王复命赐白金重修观音大殿,金饰大悲菩萨像。
  蒙古宪宗七年(1257年)
  正月初一,蒙古国师、南无大士复至真定龙兴寺,阿里不哥大王令旨赐白金、敕印藏经。
  六月二十日,阿里不哥大王命使秃思吉歹,令丞相阔阔歹赐白金看转大藏经一会。
  蒙古宪宗九年(1259年)
  二月十三日,阿里不哥大王命塔合住赐白金,用庆新经,广集僧众,并作药师大道场三昼夜。
  蒙古至元元年(1264年)
  奉敕重修御书楼。
  大德九年(1305年)
  兴圣皇太后宏吉剌氏及太子爱育黎拔力八达因中宫秉政,出居怀州,途中来真定礼龙兴寺,登大悲阁。
  至大元年(1308年)
  东宫既建,兴圣皇太后及太子以旧丘田50顷赐于龙兴寺为常住业。
  延三年(1316年)
  仁宗应龙兴寺僧八次乞请,敕令集贤学士、资德大夫赵孟撰文并书《大元敕赐龙兴寺大觉普慈广照无上帝师之碑》。藏族高僧、金刚上师胆巴曾受真定龙兴寺僧人坚请住持本寺,并舍白金千两重修大觉六师殿。寂后,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于皇庆元年(1312年)诏谥金刚上师胆巴为“大觉普慈广照无上帝师”。
  弘教大师崇琛奉玺书住持龙兴寺。仁宗赐黄金250两,9700钞币,诏殊祥院使阿剌卜花、律师崇琛募工修治,谕燕南道肃政廉访司率总管府官属视役。
  延四年(1317年)
  使臣阿剌卜花奉旨赐龙兴寺100锭中统钞为长生钱,存本用息,以供长明灯油资。
  燕南河北道肃政廉访使执礼和台印造《仁王护国般若波罗密经》50部、《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50卷施于龙兴寺,为祝愿皇帝长生而看转诵读。
  至元元年(1335年)
  十二月,《皇元真定府龙兴寺重修大悲阁碑》立石。光禄大夫、大司徒、寿安大昭孝弘圣寺住持、释源宗主法洪奉敕撰,正议大夫、礼部尚书、致仕新国维奉敕书,荣禄大夫、大司徒、住持大承天护圣寺、广慧妙辩树宗弘教大师宝峰慧
  印奉敕篆额。
  
  明
  
  
  天顺元年(1457年)
  九月十二日,英宗皇帝下诏《敕真定府龙兴寺住持僧》:“朕闻龙兴寺有天宁阁观音大像,为诸刹之冠,自古高僧多集于此,朕甚慕之。今命太监怀忠赍银六百两送至寺中,尔住持众僧依命收领,为诸佛供养之助,尚祈保佑皇图,福庇苍生,不许因他事轻易费用尔。其礼,朕至怀故敕。”
  天顺七年(1463年)
  四月二十一日,英宗赐银200两以资助佛事,并祈求保佑。
  天顺八年(1464年)
  六月十二日,英宗赐银100两。
  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
  增置明英宗三次赐金碑楼一座。
  万历四年(1576年)
  二月初二,神宗皇帝与慈圣皇太后施银,遣官修补大悲阁。
  
  清
  
  康熙四年(1665年)
  敕赐沉香木雕数珠一挂于佛香阁铜铸大悲菩萨。
  康熙七年(1668年)
  十月十七日,康熙西巡过真定,驾幸龙兴寺,赐银百两。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