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1期

浅议邢窑唐三彩

作者:贾成惠 雷 勇 冯松林 冯向前




  【关键词】河北内丘;邢窑;唐三彩;中子活化技术
  【摘要】本文介绍了邢窑唐三彩的出土情况,并与目前已发现的其它烧制三彩器的窑址进行对照,同时借助中子活化分析数据,对邢窑唐三彩的工艺及特点做了分析研究,认为邢窑是烧制唐三彩的一个重要窑口,但其烧制范围较小,也没有形成规模和批量生产。
  
  邢窑位于今河北内丘,是以生产精湛白瓷而闻名于世的古窑场之一,在《茶经》、《茶中杂咏·茶瓯诗》、《大唐六典》、《国史补》、《乐府杂录》、《长庆集》等历史文献中均有记载。邢窑品种的多样化,已在近20多年的文物普查和考古发掘中被证实,像邢窑烧制的透影白瓷,带“盈”、“翰林”款识的细白瓷和唐三彩,堪称邢窑的“三大绝技”,尤其是唐三彩釉陶的发现,为邢窑陶瓷苑中又添奇葩。正如中央美术学院陶瓷美术系教授、陶瓷专家叶民先生所说的:“它在邢窑的出现,既填补了河北唐代陶瓷史的一段空白,也可证知邢窑品种的丰富多彩,以及当时人民生活中对三彩陶器的广泛需要情况。”[1]这一发现,的确令人欣喜。本文拟就邢窑唐三彩相关的问题谈一点认识。
  
  一、关于邢窑唐三彩的出土地点
  
  三彩釉陶的出现,是唐代鼎盛时期陶瓷手工业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釉陶器的又一发展。因此,说唐三彩陶器的绚丽多彩以及窑工们的高超技巧都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珍品,一点也不过分。1985年秋,在内丘县城拓宽中兴街建筑工程挖基槽时,首次发现三彩器物及残片。该地点位于县大礼堂以北,中兴街中部,距地表1.5~2米左右,范围不大,为一堆积层。当时县文物部门只做了局部清理,采集了一些三彩和素烧器物的标本及残片,窑具发现了有粘连浅褐釉痕的大小两种三叉形支具。在1988~1991年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于内丘做的选点试掘中,在礼堂北发现了模制的三彩人俑、马俑等[2]。2003年春,为配合步行街工程,由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会同邢台市文物管理处、内丘县文物保管所、临城县文物保管所联合进行了考古发掘,在礼堂北部及影院一带距地表2米以下出土了三彩执壶和大量素烧佛龛和佛像等,有几件素烧人物与河南巩义三彩窑址出土的一件“抱物者”坐像完全一致[3]。文物普查中,在北大丰窑址也偶尔发现过三彩残片[4]。
  由此可见,邢窑唐三彩的出土范围大致在县大礼堂以北及北大丰窑址一带,出土器物标本主要有碗、罐、盘、、杯、执壶和模制人俑、马俑以及素烧器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城区窑址首次发现了素烧印花纹饰佛背光残片和三彩菱形纹枕残片等。
  
  二、关于邢窑唐三彩的工艺及特点
  
  “进入隋唐以后,低温釉陶日益向唐三彩方面不断发展与演变。”[5]考古发掘资料表明,邢窑在隋代就出现了青釉和黄釉器,还有在胎体上施白色化妆土的习惯,意在追求完美,使釉色更加光亮。笔者认为邢窑的工匠们在当时可能有这样的设想,既然已因烧造白瓷闻名遐迩,为何不在三彩上再创辉煌呢?于是他们利用当地丰富的瓷土资源,借助烧制白瓷的成功经验,大胆尝试,终于成功烧制出了三彩釉陶。可以说邢窑唐三彩的出现,是邢窑在工艺创新上的又一次飞跃。
  在对出土的各种器物标本及残片的胎质、胎色进行分析比较后发现,邢窑的白胎及粉白胎是用瓷土(坩子土)做原料且低温烧制的,所以对胎坯用土十分讲究,须经过对瓷土的淘洗、沉淀、揉炼等多道工序来完成。在器坯成型后,施白色化妆土入窑焙烧,施釉后再二次入窑低温烧成。由于釉料中加入了大量铅的氧化物作助熔剂以及含有铜、铁、钴、锰等元素的矿物釉料的着色剂,所以在窑炉里焙烧时,各种着色金属氧化物熔于铅釉中并向周围扩散和流动,多种颜色互相浸润,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
  由于没有做大面积的发掘,且邢窑的三彩窑炉和作坊目前也尚未发现,所以对邢窑三彩烧造工艺和烧造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受到了局限,但从内丘窑出土的大量素烧器、三彩器、印模和三叉形支具等足以说明,邢窑唐三彩是继河南巩义大、小黄冶村和陕西铜川黄堡窑之后,我国发现的又一处烧制三彩的窑口。从目前掌握的资料看,全国已发现的烧制唐三彩的窑址主要有陕西铜川黄堡窑、西安市西郊老机场(礼泉坊)、河南巩义黄冶窑和河北内丘邢窑这四处窑址[6]。
  借助先进的中子活化技术可以了解三彩胎的化学组成及含量,现仅从以下几方面对三彩器做一分析。
  
  
  1、胎质、胎色
  从胎质、胎色看,邢窑唐三彩的胎有白胎、浅红胎,还有白里泛灰的粗胎,且含有许多小颗粒。前者胎质较硬,密度高,叩之声音清脆;后者胎质松软,密度低。出现以上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选用土质的不同。有资料显示,洛阳三彩是由瓷土烧成的白胎,而西安唐三彩则是用一般陶土烧成的红胎[7]。通过对邢窑三彩红胎的中子活化技术分析,邢窑唐三彩与其他窑相比:西安西郊老机场出土的红胎中钡、钴、铬、铯、铁、钠、铍的含量偏高,铈、铕、铪、镧、镥、钠、钐、钽、钍的含量偏低;河南黄冶窑唐三彩胎中的钪、铕、铁、镥、钠、钐、钍、铷含量偏低;陕西黄堡窑唐三彩胎中的铬、铯、铪、钽、铀含量偏高,而钡、钴的含量偏低(表一)。
  
  2、釉色
  从釉色上分析,邢窑彩色釉陶可分为单色和复色两种,单色的通常称单彩或一彩,复色的则有多种颜色,带两种颜色的称二彩,有两种以上颜色的则称为三彩。单色多呈浅黄、浅褐和浅绿,如1993年在邢台市唐墓出土的黄釉独流壶和绿釉水盂等,均为单彩陶器[8]。复色多呈深绿、浅绿、翠绿、蓝、黄、白、褐、赭等多种色彩。除窑址出土的器物外,墓葬中也有三彩器出土,如1985年内丘出土的三彩, 1993年邢台市出土的三彩钵等。
  巩义黄冶窑三彩的釉质具有乳浊感,而铜川黄堡窑的三彩釉则玻璃质感强;黄冶窑的三彩大量使用氧化钴做色料,不论器皿或陶塑小品,施蓝彩的较多[9],可在黄堡窑三彩中则不见钴蓝。邢窑三彩釉料用氧化钴的也不多,但多呈深绿、翠绿和浅绿色,釉的呈色程度并不单一,有的釉色较厚,显得深沉,有的则用色较薄,但釉色较均匀,玻璃质感很强,釉下可见细小开片,大件器物也有流釉现象。
  
  3、器形
  从器形上分析,邢窑三彩器在造型上深受细白瓷的影响,也出现了仿银器的艺术效果,如带耳环的小口杯、素烧器中的等。从出土的器物残片看,器形大致可分为人物、动物及日常生活器皿等几大类,主要器物有杯、盘、壶、钵、等,还出现了佛龛、罗汉俑等素烧器,有的还带有红、绿彩,不过大都为小件器物,重视实用观赏价值。而其他窑出土的随葬器,俑较多且多为大件。
  
  4、工艺
  在制作工艺方面,与其他三彩相比,邢窑既有其他窑的共性,也有自己的个性。从胎的坚硬和松软程度看,在烧制中很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用温度较高的氧化焰焙烧的;另一种是用温度低的还原焰来焙烧的。在发掘中出土了不同类型的匣钵,同时在窑炉的火膛下都有柴灰黑屑痕迹,说明内丘三彩器也是用柴作燃料,用匣钵装烧的。其成型方法与邢白瓷一样,采用轮制、模制及手制等方法,同时用点、蘸、描、涂、擦流等施釉技巧进行装饰,通过擦釉,在器皿外表出现了曲条纹饰,采用点、擦相结合则产生了花瓣形纹饰,效果特别漂亮。施釉方法采用的是施半釉法,保持露胎状态,可以防止粘连,避免造成废品。
  
  三、小结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说邢窑三彩品种多样,包罗万象,单从胎质、造型、釉色方面看,与其他窑相比也并不逊色。由于受发掘面积所限,只能做以下推测:仅从出土器物和窑具标本数量分析,邢窑烧制唐三彩的范围较小,没有形成规模和批量生产。究其原因,不外乎与两种因素有关。
  1、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窑炉塌陷和水淤现象。据《内丘县志·城池》记载:“大和九年(835年)洪水泛滥,河西北隅,乃东迁焉,今城之西垣即城东垣也。”所记水灾的时间正值中晚唐之交,洪水泛滥必将导致交通运输困难,窑炉可能由此被毁。
  2、政局动荡,战乱频仍。从“安史之乱”、“藩镇割据”直到唐朝灭亡,邢州一带几乎一直处于战乱的旋涡之中[10],社会经济受到了极大的冲击,陶瓷生产自然也不例外。所以,在县域及周边地区唐墓出土的三彩釉器物很少,这也应是直接的原因。
  总之,邢窑作为唐三彩的一个重要窑口,为国内外遗址、墓葬出土的唐三彩产地的归宿问题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线索,同时也给学术界更进一步认识、了解河北内丘邢窑提出了一个新的研究课题。
  
  [1]叶民:《近卅年来邢定二窑研究记略》,载《中国古陶瓷研究会1997年会论文集》,第1页,《文物春秋》1997年增刊。
  [2]王会民、张志中:《邢窑调查试掘主要收获》,同上,第8页。
  [3][9]廖永民:《黄冶唐三彩窑址出土的陶瓷小品》,《文物》2003年11期。
  [4]内丘县文物保管所:《河北内丘邢窑遗址调查简报》,《文物》1987年9期。
  [5][7]王维坤:《中国唐三彩与日本出土的唐三彩研究综述》,《考古》1992年12期。
  [6]雷勇、冯松林:《用中子活化技术分析唐三彩器产地》,《中国文物报》2004年3月12日第8版。
  [8]石从枝:《介绍三件唐代邢窑三彩器》,《文物春秋》2002年6期。
  [10]赵福寿:《邢台通史》下卷,第14章第107页。
  〔责任编辑:许潞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