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圭”的形制

作者:李亚明



  
  汉语单字诸辞书对“圭”的形制的解释,值得细品:
  辞书:《汉语大字典》[1]
  释义:古玉器名。长条形,上端作三角形,下端正方。古代贵族朝聘、祭祀、丧葬时以为礼器。
  辞书:《汉语大词典》[2]
  释义:古代帝王诸侯朝聘、祭祀、丧葬等举行隆重仪式时所用的玉制礼器。长条形,下方。其名称、大小因爵位及用途不同而异。
  辞书:《现代汉语词典》[3]
  释义:古代帝王诸侯举行礼仪时所用的玉器,上尖下方。
  上端尖锐呈三角形即所谓“上尖下方”的圭,今人称之为“尖首圭”,古文献称之为“琰圭”。《周礼·春官·典瑞》:“琰圭以易行以除慝。”郑玄注引郑司农语:“琰圭有锋芒、伤害、征伐、诛讨之象者。”《周礼·冬官考工记·玉人》:“琰圭九寸,判规,以除慝,以易行。”郑玄注:“凡圭,琰上寸半。琰圭,琰半以上,又半为瑑饰。诸侯有为不义,使者征之,执以为瑞节也。”琰圭与戈端相似,由兵器演变而来。
  事实上,圭的形制不尽上尖下方,上尖下方只是圭的形制之一。圭的上端还有呈半圆形的,即“琬圭”。《周礼·冬官考工记·玉人》:“琬圭九寸而缫,以象德。”郑玄注:“琬犹圜也。王使之瑞节也。诸侯有德,王命赐之,使者执琬圭以致命焉。”琬圭是天子的使臣嘉勉诸侯时所持的圭,长0.9尺,上端呈半圆形。戴震《考工记图》有绘琰圭、琬圭图形,可参见。[4]
  《新华字典》[5]注意到了圭的形制不尽上尖下方,所以这样解释“圭”:“①古代帝王、诸侯举行典礼时拿的一种玉器,上圆(或剑头形)下方。”
  然而,这样的释义是否就周延了呢?也不是。龙山文化有一种鹰纹兽面纹圭,上端呈梯形(图1)。
  商代早期还有一种上端呈平头形的圭,近似石斧之形,今人称之为“平首圭”(图2)。
  由此看来,《汉语大字典》“上端作三角形”、《汉语大词典》“上尖下方”、《新华字典》“上圆(或剑头形)”释义均宜调整。
  相比之下,新版《辞海》[6]释义比较老到:“①古玉器名。长条形。古代贵族朝聘、祭祀、丧葬时所用的礼器。周代的墓葬中有发现。”《辞海》有意回避了圭上端的形制,可谓“知者不言”。
  注释:
  [1]《汉语大字典》,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编,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1995年。
  [2]《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编、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纂,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
  [3]《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2006年。
  [4]戴震《考工记图》,载《戴震全集》,戴震研究会等编纂,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年。
  [5]《新华字典》,商务印书馆2004年。
  [6]《辞海》,辞海编辑委员会编纂,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
  作者: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主任编辑、文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