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三国志》、《三国演义》与《蜀汉风云》

作者:高显齐 高 青



  
  正史之中,一旦涉及到帝王皇子之间因为皇位之争不顾亲情相互猜忌、争斗、甚至残杀的悲剧,往往会被曲笔和抹杀。然而,谶谣这种特殊的民间舆论却以一种含蓄隐秘的预言方法来揭示宫廷内部的虚伪和残酷,传达出一般百姓对高墙深宫里的悲剧的看法。
  宋代的一些谶谣将宋代深宫之中的悲剧反映得淋漓尽致。如宋初有谣云:“寒在五更头。”这本是陈抟密传给宋太祖赵匡胤之言。宋太祖听后,恐在五更之时有不测发生,遂令宫中打更时,每到四更末不许提五更而直接转到六更,所以终宋之世无五更。据《湘山野录》等传,赵匡胤死于开宝九年(976年)的壬午之夜的四更之尾,五更之初;死前曾和弟弟赵光义在宫中有过争执,宫廷内侍们在窗外看见烛光之下有斧头挥下的影子,从而民间流传着赵光义为夺得弟位,用斧头劈死了自己的亲兄长。但作为正史的《宋史》的记载却说宋太祖乃受命于杜太后而诚恳地把帝位传给弟弟,赵光义继位则在兄长驾崩之后,这中间并未有“烛影斧声”之事发生。(参见《宋史》“太祖本纪”、“太宗本纪”及《续资治通鉴》卷八)不过,官方之说并未阻止“烛影斧声”疑案的流传。宋太宗即位后,“寒在五更头”的谶谣在民间的盛传即是明证。
  南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年),都城市井有歌曰:“汝亦不来我家,我亦不来汝家。”淳熙十六年(1189年),宋孝宗退位为太上皇,传位于太子赵惇,是为光宗。光宗性格懦弱,即位后被皇后李氏左右。皇后对想废掉她的孝宗很是仇恨,多次离间挑拨,使得光宗长期不去看望孝宗;孝宗生病,也不去请安。群臣上疏力谏光宗,光宗不理会,反而偕同李后往玉津园游玩。孝宗病逝,他仍不肯过宫主持丧礼甚至不服丧。光宗有悖人伦的不孝之举最终引起京城内外、街头巷尾,上至文武百官,下至庶民百姓的纷纷议论和指责。为了安定人心,大臣韩侂胄和赵汝愚同太皇太后商议决定,迫使光宗让位于太子赵扩,使光宗闲居临安寿康宫,称“太上皇”。赵扩主持完宋孝宗的葬礼,即位为宁宗。(参见《宋史》“光宗本纪”、“宁宗本纪”)此谶谣可以说是对宫廷丑闻的真实写照。
  宋宁宗嘉定三年(1210年)时,都城市井也流传一句谶谣:“东君去后花无主”。原来宋宁宗虽有八个儿子,但其中七个儿子都早年夭折,唯有赵询安居东宫。由于此谶谣寓意不详,宫中甚恶,遂下令禁止传唱。嘉定十三年(1220年),29岁的太子赵询突然薨逝,53岁的宋宁宗再一次遭受到丧子之痛,悲戚不已之余,不得不挑选宗室希瞿的儿子赵竑为皇子。然而专权跋扈的史弥远在宁宗死后便设计废掉太子竑,并假传圣旨另立赵昀为帝,不久又逼迫赵竑自杀。(参见《宋史》“景献太子询列传”、“镇王竑列传”)这正应了“东君去后花无主”的悲谣。
  这类涉及到宫廷秘事的谣谶,有些是后人伪托前人所作,有些则源于那些了解上层统治者的政治内幕的官僚文人或是朝廷内宫。他们为了揭露事实真相,或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就打着上天授予旨意的旗号,制作出具有谶语意味的谣谚在民间流传。
  作者: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南充)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