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惦念“云朵上的民族”

作者:金勗琪



  
  震撼世界的“5·12”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成都主城区早已恢复正常生活,而灾区人民则埋藏起失去亲人、毁掉家园的悲痛,在余震中艰难地重建家园。我常惦念着那主要聚居在极重灾区的民族——羌族。那些寨子,那些羌碉还存在吗?那些善良、淳朴的人民日子过得怎样?
  最近,看到一则消息:抗震救灾少年英雄之一的北川中学羌族男生申龙和王佳明同时被分别保送进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使我精神为之一振。让我极度兴奋和甚受鼓舞的不仅仅是羌族少年英雄升名牌大学的事实,更是他们在面对这不平常的人生机遇时讲出的一番极有深度的话语和所表现出的博大胸襟。申龙说:“从领到奖那一刻,对我来说,就意味着从零开始。英雄的光环毕竟会过去,我不想活在过去,人(总是)活在过去,肯定没有前途。”谈到要进名牌大学时,申龙说:“北大里头都是很厉害的顶尖生,我们去了(排名)肯定倒数第一,(因为)我们基础差一点;但到了大学,就是一个新的起点,只要我努力,肯定不会比其他学生差。”谈到救人的情况,申龙说:“我们可以害怕,但不可以后退。有同学看到那些尸体,看到同学的腿断了手断了,很害怕。我就跟同学说:‘我们现在不是什么男生了,是男人。’很多男同学都下去救人了。”
  二十多年前,中央民族研究所要出各民族的画册,羌族画册拟由四川完成。四川省民族研究所副所长李绍明先生是研究羌族的专家,即邀我去拍照片,再由他撰文。于是省民研所、新华社四川分社和茂县(茂县是1958年成立的我国最早的羌族自治县,羌族人口最多)达成了合作协议。我在三年多的时间里断断续续多次到茂县、汶川、理县等地,和生活在万山丛中的羌民、羌寨、羌碉近距离接触,熟悉了他们的“云云鞋”,美丽的绣花头巾和围裙,聆听了羌笛的幽扬,参加了祭山会、跳羊皮鼓舞、跳沙朗舞、喝咂酒和结婚大礼等壮观而有特色的民俗活动;领略了羌民的骠悍、勇敢、豪迈的风貌。
  羌族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民族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殷商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今天四川的羌族正是古代羌支中保留羌族族称的最具传统文化特色的一支。传说夏朝的开创者、善于治水的夏禹“兴于西羌”或“生于西羌”,被羌族尊为祖先。由于长期生活在高山峡谷,羌族又被誉为“云朵上的民族“。羌族的服饰、歌舞、乐器都与山地环境相适应,舞蹈多和民俗活动相结合。羌族的高碉和碉房,依靠传统技法修砌,十分独特,在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都有一席之地。
  而羌族民间口头文学种类丰富,浪漫主义或现实主义的神话、传统、寓言、故事兼有,还有独具特色的史诗和民歌等。《羌戈大战》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部史诗。它叙述羌族祖先历尽艰难困苦,与魔兵战,与戈基人战,从西北迁居岷江上游的历史。羌族虽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因此,历史文化、艺术、建筑工艺等只能靠世代口授和歌唱传承。
  沿着岷江上游蜿蜒崎岖的山路,两岸的羌碉是最抢眼的景色。它诉说着羌人的远古历史。很多碉楼都有百年以上的时间,有的长达800年。碉楼高达数丈至十余丈,最高的有十三四层,矗立在陡峭的山上,蔚为壮观,令人神往。每当收获季节,寨子房顶上整齐地码满了金黄色的玉米,房檐下挂着一串串红彤彤的辣椒,景象更为迷人。
  秋收完毕,人们在寨子里忙着过羌年(一般在农历的十月初一),喝“收成酒”庆祝丰收。这一天,全家不出门,团聚家中吃用荞面做的三叉大蒸饺,有的还用面粉做成牛、羊、鸡、马等形状的祭品祭祀祖先和天神。次日,全寨青壮年男子穿上花衣,系上彩色腰带,老头也都穿上节日盛装,组成一支载歌载舞的队伍到各户祝贺。由老人领唱,大家合唱喜庆歌,跳沙朗舞、盔甲舞,畅饮咂酒。
  羌族的婚礼别具一格。谁家娶媳妇或嫁女,全寨人户都自动帮助张罗婚事。婚宴由寨子统一操办,酒席摆在寨子的场坝上,四方桌,长板凳,九大碗菜。每家还把房屋腾出来接待从远方赶来贺喜的宾客。
  嫁女前夜在新娘家举办“女花夜”。女家在寨内宴请邻居和亲戚家族,客人赠送衣料、绣鞋、首饰等礼物。主人拿出男家赠送的聘礼向亲友宾客展示。新娘则由姐妹们陪坐闺房不露面,客人欢饮咂酒,跳沙朗舞直到深夜。次晨,放铁炮三响,新娘穿上红嫁衣、绣花鞋,由舅父为其搭上红盖头,随迎亲的人接往男家;沿途还有亲友在路边送茶水、食品。男家在寨门口鸣炮欢迎新娘。由双方长辈给新郎挂红(将六七尺长的红布重复交叉挂在肩上),随即拜堂、进洞房。午后,盛宴宾客,宴席刚完,由全寨人户分别依客人坐次恭请远客住宿,并款待晚餐。当夜客人饮咂酒、唱酒歌,男方客人先唱“赞新娘”,歌唱新娘美貌,从头直赞到脚。女方客人接着唱“赞新郎”,歌唱新郎的勤劳、勇敢,歌舞直到深夜。次日,设早宴谢客,宴毕鸣炮送客。
  羌族还有一个古老的习俗——祭山会,也叫塔子会。祭山会每年每个寨子至少要举办一次,由“许”(俗称端公,又称释比)来主持。“许”是羌族中的知识分子,很受羌民尊重,无论婚嫁,孩子取名,亡人超度等都要请“许”来主持。
  祭山会,各寨根据各地气候农事季节的不同,分别安排在农历的二、三、四、五月的某一天举行。羌民选出会首,备上祭礼——肉馍馍、咂酒等,全寨男丁穿上节日服装,捧着祭礼由“许”带领到塔子前进行(一般女性不参加)。塔子高约六七尺,方形,立在寨子附近树林边或山上,最上层供放白石。(羌人崇拜白石神,每家都在房顶、屋角,甚至地里放上白石,以求人畜平安和驱邪避凶。)“许”戴上插着野鸡翎子、挂着兽牙的猴皮帽,拿着一面羊皮鼓,一边敲着鼓,一边唱着“许宣”祭词,周围羌民肃然聆听。唱词内容多是祈求山神保护一方平安,免除各种自然灾害;规劝乡民不要吵架斗殴,要团结友爱,不乱砍树木,不践踏庄稼;还叙述羌人的历史,用史事教育乡民。“许”唱毕,即杀黑羊、放公鸡,撒青稞以祭山神,祭毕将羊角放在塔顶,插一根杉树枝或挂着五彩纸条的木竿于塔上。据说,祭山会还有一层意义,即参加祭山会后男孩子才能成丁。最后,大家分食肉馍馍和羊肉,饮咂酒,跳沙朗舞。
  在“5·12”汶川大地震灾难中,羌族涌现出许多抗震救灾的英雄人物,仅与申龙、王佳明同时被全国表彰的羌族英雄少年就有11位。此外还有牺牲在抗震救灾的前线、被追认为烈士、追授一等功的成都军区某陆航团羌族特级飞行员邱光华,风雨中驾机送温总理安全到灾区的陆航团团长、羌族特级飞行员、抗震救灾英雄余志荣以及在得知家中10口人遇难消息后,仍坚持在抗震救灾工作岗位,获公安部一级英模称号的彭州市羌族女民警蒋敏等。
  在申龙、王佳明等英雄人物身上,我们看到了灾区人民的希望和未来。重建家园、恢复生产虽有党和政府的关怀,各地的支援,但更重要的是他们自身在灾难中受到磨砺,意志得到锤炼,成为有理想,有奋斗精神,更坚强的一代人。正如恩格斯所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作者:新华社四川分社高级记者(退休)
  四川省文史研究馆(成都)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