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白马古寨话“曹盖”

作者:何青城



  在涪江上游火溪河的一段较开阔、平缓的山间谷地的沿河山坡上,用木条、木板、小青瓦构筑而成的木头房舍鳞次栉比。这便是白马藏族同胞的主要聚居地——白马古寨。在这片坡地上耕种、放牧和狩猎的白马人,是已在历史上消失的氐民族后裔。他们有自己的民族语言,但无文字,一直以宗族为单位聚居。男女老幼都喜欢头戴手工制作的白色羊毛毡帽,上插几根白羽毛作为本民族的一种标志。男人一般穿白色、青色右衽大襟长袍、长衫,腰扎单色腰带;女人上身穿窄袖、紧身的彩色上衣,肩、袖位置用红、黄、绿等鲜艳布条缝补成圈状图案装饰,腰扎彩色宽腰带,下身着后摆多褶的长裙,裙边有彩色布条缝成的花边,给人靓丽古朴的美感。
  
  一、古老的神山传说
  
  白马人至今还保持着古老民族的某些生活习俗。崇拜、敬畏并依恋大山,是白马藏族显著的民俗特点。白马古寨的村前有座拔地而起、林木茂盛的山头,满山林木郁郁葱葱,充满无限神秘的气氛。乡民都尊呼之为“神山”。神山上不能放养牛羊,更不能随意砍伐。据说,连鸟兽也不敢在山林内栖息。乡民尊呼神山为“白马老爷”。历代相沿的习俗,使神山上的自然生态保持很好。远望神山浓荫覆盖,近听则水声潺潺,清泉、溪流泻出于苍岩之下。它背负雪峰而立,千百年来庇护着古老的村寨。
  传说很久很久之前,当地有一个乡民染上了疟疾(俗称“打摆子”),痛苦不堪,万般无奈之下抱病去乞求神山保佑。他正祷告跪拜之时,突然有一个面目狰狞、龇牙咧嘴,似人似兽的怪物向他扑来。他惊恐万分,顾不得病痛起身便跑;回到家中汗透全身,病痛居然消失了。此事在村村寨寨流传开来。大家一致认为,那怪物就是神山之灵,是他赶走了病魔。后来,有人依照病人的描述,用木头斧砍、刀凿,雕刻成一张面具,来再现神灵的形象。乡民称这种木制面具为“曹盖”(也写作朝盖)。此后,各村寨制作“曹盖”面具的习俗便延续下来,直到今天。
  曹盖有男女之别,男的叫“曹袍”,女的叫“曹玛”。寨子里面每个家庭都有“曹盖”。平时悬挂在大门上方,或火塘边墙壁正中,类似汉民族供奉先祖灵牌的位置。曹盖和汉民族地区作为门神之一的吞口的功能一样,可以镇宅、避邪,确保家庭男女老幼、牛羊牧畜的平安。因此“曹盖”常年都受到供奉和崇拜。
  
  二、热烈的曹盖舞蹈
  
  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五这天,白马藏乡各村寨都要举行大型的祭祀活动,表示辞旧迎新、驱邪逐疫,并祈求山寨的人畜兴旺。祭祀活动中乡民要头戴面具,跳古老神奇、野性十足的曹盖舞。初四,白马人便把酒肉、食品、彩旗等祭祀用品汇集到村寨附近的河滩上或宽阔的晒坝上。入夜,燃起一大堆篝火,全山寨的男女老幼一起出动,轮番围着篝火跳舞。白马人喜欢跳“圈圈舞”(俗呼猫猫舞)和锅庄(舞),热烈欢快,可以一直跳到黎明。初五,当朝阳从雪山顶上升起来,金色的阳光照射到村寨时,精壮的白马男人即头戴曹盖面具,上身反穿山羊皮袄,腰上捆扎大红布带,在“白莫”(巫师)的率领下正式开始起舞。众多乡民则抬着用松枝、柏枝绑扎的神树和酒肉、纸钱、彩旗等祭祀用品,一边燃放鞭炮,鸣放火药枪,一边高声呐喊。当庞大的祭祀队伍行进到神山前面开阔地段时,曹盖舞便进入到最热烈的高潮阶段,呐喊之声不绝于耳,火药枪炮阵阵轰鸣。从早达旦,山林为之震动。曹盖们好似神灵附体,完全进入一种如痴如狂的状态之中。
  这种大型的群体祭祀活动,明显保留了远古先民的原始信仰——图腾崇拜的驱邪傩仪。《伦语·乡党》记载说:“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周礼·夏官》则云:“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事傩,以索室殴(驱)疫”。白马寨的曹盖舞当属古傩舞的一种孑遗。它既充满神秘性,而又具有上古先民粗犷奔放的文化气息,给人心灵上强烈的震撼。随着岁月的推移,这种古老而神秘的祭祀活动也逐渐染上某些现代色彩。近年,白马人的曹盖舞就似乎成为一种舞蹈竞技。其间跳跃得最有力度、最富激情、最能持久者,显然是白马人中最勇敢、最坚强的汉子,理应受乡民的热爱和尊敬。这些头载笨重木面具,身穿厚实羊皮袍的曹盖们,在锣鼓声、呐喊声、枪炮声中大幅度地手舞脚蹈,一定是煞费体力的。笔者曾见一位年岁稍长的老乡,因为体力不支,取开面具在一傍喘息片刻之后,又投入到舞蹈行列中。曹盖舞是对参与者的意志力和身体素质的考验,所以凡参加跳曹盖者都不愿示弱:虽力尽而不息。曹盖舞的参与性很强。凡村寨里的男女老幼,既是观众,也可以是表演者。
  一整天的呐喊、欢呼和舞蹈过后,太阳落山,白莫才宣布祭祀活动结束。乡亲们都相信,所有的灾害和邪恶都被赶到村寨和山林之外了。大家高高兴兴地回到村寨;曹盖面具则被取下来,供奉在木楼显著的位置,待来年再让它大显威风。
  长达数十公里的火溪河山谷中,分布着诸如“刀切加”、“色腊路”、“八普加”、“水牛家”、“白马寨”、“木座”等大大小小的村寨好几座。白马寨是山谷中较大的一座,聚居的乡民较多,每年跳曹盖活动组织的规模大,并且热烈又隆重,远负盛名。
  
  三、神奇的曹盖面具
  
  见到的曹盖面具一般宽25厘米左右,有30至40厘米高,制作古拙质朴,显得笨重又粗犷。如果按照其基本形态特征,可归纳为三种类型。第一类,原始神怪造型。其既像人又似兽,五官形态高度夸张,完全用图案符号表示,双眼为两个圆圈,牙齿像锯齿状排列,鼻腔高高耸起,形成一个大窟窿(供舞蹈者由内观外)。额顶上用三角齿状排列,或以波浪状线条图案表示毛发。额面上还阴刻各种图案,最常见有佛教“卍”符号。这类神秘而怪异的曹盖面具寨子里较少见。从面具木质、色泽的陈旧老化程度来分析,它们起码也有上百年历史。其基本特征,像人又似兽,面目狰狞,最符合白马人的功利初衷。这是曹盖面具中很有研究价值的一类。
  第二类面具,模仿各种动物头像而制作。常见造型有“狗”、“熊”、“猩猩”、“雄鹰”以及想像中的“龙”。这类面具的风格,与川西甘孜、阿坝乃至西藏地区藏戏演出中所戴动物面具十分相似。其为求逼真,往往粘贴真兽皮毛,观看起来很吓人。在风格上,它们与美洲印第安人木制面具颇为相似。在汉族地区有十二生肖的说法。在岷江上游,南坪地区白马藏人的村寨里也有十二相的造型面具,如“熊”、“牛”、“虎”、“羊”。白马语称其为“挫喔”,也是供祭祀时舞蹈用的。
  第三类面具一般雕刻成方头阔面,冠帽俨然,好似汉族地区宗教寺庙内的天王、力士、护法神像,威严神圣。这类面具新制作颇多。年轻一代的白马乡民,在汉族地区寺庙神像,舞台上天王、力士的造型影响下,近年制作的曹盖,其世俗化成份更浓重。他们用单纯的红、黄、蓝、绿、黑等原色,去区分、刻画五官形态,色彩对比强烈,五官形态夸张突出。 从总体上看,白马曹盖面具,都具有“凶神恶煞”的基本特征。当面具雕刻完成之后,他们一般用彩色纸花、纸符来装饰,用牦牛的尾毛来做头发、眉毛或胡须;有的还配戴上羊、牛的双角,使之更显神奇。还有一些面具,并不追求光洁,不打磨,雕刻后留下粗犷的刀斧痕迹;有的干脆就不漆,不着彩,只用黑色在木质上勾画五官。因为久放火塘边沿,烟薰火烤,年深月久,这类面具呈现黑中透红,红中又泛蓝的面貌,光怪离奇,不可名状。
  如今,交通条件改善,由平武经白马寨可到南坪作九寨游;由白马寨沿河谷上行,可到王朗自然保护区。白马寨已敞开那古老的大门,欢迎四方客人来实地考查它独具魅力的民族之花——曹盖舞。
  作者单位:四川省川剧
  艺术研究院(成都)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