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舒婷诗歌中的多义化母亲形象

作者:李 峰



  母亲形象,是文学创作的一个永恒的主题。新时期的历史背景,使许多女性诗人对母亲形象的书写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现代女诗人舒婷的诗歌就是一首首通往心灵的歌,为我们塑造出丰富的、多位一体的母亲形象。“大海”(《致大海》)、“土地”(《土地情诗》)、“母亲”(《呵,母亲》)、“祖国”(《祖国,我亲爱的祖国》),甚至“党”(《诗歌的十字架——献给我北方的妈妈》)等许多具有母性色彩的事物,都是舒婷笔下的母亲形象的喻体表达。这就使得她笔下的母亲形象更富有泛化和多义化即朦胧化色彩。舒婷关于“母亲”的诗作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具有生命实体的“母亲”形象
  
  《呵,母亲》、《读给妈妈听的诗》以及《献给母亲的方尖碑》等诗歌,从诗人失去母亲及思念的悲哀与痛苦中折射出柔弱却不失伟大、坚忍、慈爱的品质。
  你苍白的指尖理着我的双翼,/我禁不住像儿时一样/紧紧拉住你的衣襟。呵,母亲,/为了留住你渐渐隐去的身影,/虽然晨曦已把梦剪成烟缕,/我还是久久不敢睁开眼睛。
  ——《呵,母亲》
  (见《舒婷的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下同)
  你黯然神伤的琴声/已从我梦中的泪弦/远逝/你临熄灭的微笑/犹如最后一张叶子/在我雾蒙蒙的枝头/颤抖不已。
  ——《读给妈妈听的诗》
  这类诗歌涉及现实生活中平凡而又真实的母亲形象以及母女亲情。诗人从人性的角度、亲情的角度呼唤母亲。同时,它减少了以往所不可避免的工具主义的倾向,多了一些对人存在价值和存在状态的终极关怀。了解舒婷的个人经历,可以让我们更多地理解她的母亲形象。舒婷1952年出生于福州。1957年,在银行工作的父亲被遣送到边远的山区劳动;母亲带着儿女和一个不完整的家庭回到厦门老家。舒婷的母亲多才多艺,感情丰富而性格纤弱。她尽量不让儿女受到风雨的摧残。母亲既柔弱又坚强的性格,深深地影响了舒婷,使她有了一种对生活的独特体验。她曾说过,母亲的一部分血液在她身上循环;母亲的不幸教育了她,使她对生活采取不驯服的态度。所以,舒婷诗歌中的抒情形象总是一个渴望慰藉和理解,也善于慰藉和理解别人的、温柔宁静而坚强的女性形象。如在《致橡树》里,木棉的形象中包含了极其丰富的情感,既有诗人的爱情观,又有女性自我价值的定位,更有对人的尊严的诚挚歌唱。这渗透着诗人个性特征的形象,很大程度上来自她的母亲。
  
  第二类:祖国母亲形象
  
  正是怀着这种对个体母亲的深情厚意,舒婷在《祖国啊,亲爱的祖国》中写出了对祖国母亲的情感。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照在你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是淤滩上的驳船/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脖;/——祖国啊!
  ——《祖国啊,亲爱的祖国》
  诗人写母亲,写祖国,不是从南到北、从春到冬地展览祖国风光和大好河山,像田园和牧歌般那样完美无缺;而是从祖国曾经历的贫困、沧桑和艰难的角度,去展现一个清贫、落后的祖国母亲形象,继而表达出诗人对祖国母亲强烈的责任感。“我是贫困,/我是悲哀。我是你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呵,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祖国呵!”这是诗人沉痛的独白。这里的“我”也是指中国人民。一方面,我的感情是悲伤的;另一方面,祖国却把繁荣国家的希望寄托给我。诗人把这种痛苦的感情移入希望,执著地盼着他们去实现希望。这是诗人面对过去的时代,向祖国唱出的悲怆而又饱含深情的歌,表现了诗人从迷惘、深思到觉醒的过程。在这歌声里,已经蕴蓄着不安于此情此景,要奋然而起,要献身祖国的感情。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是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祖国呵!”面向现实,诗人又向祖国倾诉了自己获得解放、新生,悲喜交织地正准备以初生朝阳般不可抵挡的气概,投入到新的斗争时的热血沸腾的激荡之情。在诗歌的结尾,诗人写道:
  我是你的十亿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你以伤痕系累的乳房/喂养了/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祖国啊,/我 亲爱的祖国!
  ——《祖国啊,亲爱的祖国》
  虽然“我”是普通的、平凡的、渺小的,但无数个“我”加在一起,也就代表了人民这个偌大分母(“十亿”),代表了祖国。在这里,诗人用“分子”比作“我”,用“分母”比作人民和祖国。如果去掉两者的“分”字,那么“分子”和“分母”的关系其实就是一种“子”与“母”的关系。不管舒婷是自觉还是不自觉地书写,“小我”与“大我”,自己与人民已很难分清。群体就是个体,个体就是群体。诗人是真诚的,由这个特定历史环境所酿成的爱憎、怀念、怨怒、思考以及这种溶于大众的追求,都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展现。正如诗人在她的《生活、书籍与诗》一文中抒写道:“我从来认为我是普通劳动人民中间的一员,我的忧伤和欢乐都是来自这块汗水和眼泪浸透的土地。也许你有更值得骄傲的银桦和杜鹃花,纵然我是一支芦苇,我也是属于你,祖国啊!”
  这是一首具有现实主义特色的诗歌,把自己对于母爱的全部记忆,统统纳入了她在这首诗中塑造的祖国母亲的形象中,从而构成祖国母亲形象的特色。祖国母亲是深情的、亲切的,是使人依恋的,又是叫人振奋的。这就是舒婷诗的祖国母’亲形象。
  
  第三类:“多”位一体的母亲形象
  
  以“土地”为代表的诗歌意象是诗人早期诗歌的灵魂。诗人在《馈赠》中写道:“我的全部感情/都是土地的馈赠”(《馈赠》)。舒婷的笔下,象征着母亲形象的“土地”是多重意义的复合体。诗人1980年的《土地情诗》中这样写道:
  我爱土地;就像/爱我温柔多情的母亲/布满太阳之吻的丰满的土地啊/挥霍着乳汁的慷慨的土地啊/收容层层落叶/又拱起茬茬新芽/一再被人遗弃/而从不对人负心/产生一切音响、色彩、线条/本身却被叫做卑贱的泥巴/我的/黑沉沉、血汪汪、白花花的土地啊/我的/葳蕤的、寂寞的、坎坷的土地啊/给我爱情和仇恨的土地/给我痛苦与欢乐的土地
  ——(《馈赠》)
  首先,它是一个苦难而又坚忍的个体或群体母亲形象。“丰满的土地”、“挥霍着乳汁的慷慨的土地”、“收容层层落叶又拱起茬茬新芽”,它的苦难、奉献、包容、坚贞,不仅令我们想起诗人自己的母亲形象,而且令我们想起自古至今所有伟大的母亲。她们地位卑贱然而慷慨,常遭遗弃,却依然奉献。 “土地”自然地成了诗人心中“温柔多情的母亲”。
  其次,实体的母亲形象,被诗人置换成“人民”

[2]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