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集古文字研究大成的《古文字诂林》

作者:何 崝



  《古文字诂林》的编纂出版,是近年来古文字工具书编纂工作的一件大事。该书作为一部综合性的古文字工具书,汇录了甲骨文、金文、古陶文、货币文、简牍文、帛书、玺印文和石刻文的考释资料。其所收资料宏富而又全面,体例十分完善周密。仅就这两方面而言,已可以称得上是古文字研究集大成之作,是古文字字书编纂的里程碑。我作为编委之一,有幸陆续得到该书各册,并且已经开始使用。通过初步使用,认识到该书对古文字和古代文化研究的重大意义,同时产生—些有关的想法。
  
  一、搜罗宏富而又全面,是学术研究的有力工具
  
  《古文字诂林》全书收入古文字考释资料达1500万字之多,超过迄今为止任何一部古文字工具书。
  本书所收古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古陶文、货币文、简牍文、帛书、玺印文和石刻文,基本上涵盖了所有的古文字种类。这些种类的古文字字形,以近代新出的古文字甲骨文、金文、古陶文、简牍文、帛书等为主,也收入了《汗简》、《古文四声韵》等宋人著古文字著作中所收古文字字形。这些著作所收入的古文字字形,经近代学者研究,大体是可靠的。《古文字诂林》收入这些古文字字形,吸取了古人研究古文字的成果,拓宽了古文字字形的来源,这对古文字研究是十分有利的。
  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比较;研究、考释古文字,尤须重视字形的比较。而《古文字诂林》在每个字头下把各种古文字的字形都罗列出来,这就为我们比较古文字字形提供了方便。当然,罗列各种古文字字形,在其他一些古文字字书也作到了,如徐中舒先生主编的《汉语古文字字形表》、高明编的《古文字类编》也罗列了各种古文字字形;但由于这些古文字字书限于篇幅,所收字形数量有限,因而还难于做到较为全面的比较。而《古文字诂林》所收字形尽量做到完备,故能便于我们对各种字形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更为重要的是《古文字诂林》收入的大量考释资料,当我们进行比较研究时可以随时参考。这一便利是《汉语古文字字形表》和《古文字类编》所不具备的。
  本书收入的各种古文字考释资料,从汉代的《说文解字》,到当代的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大体上搜罗无遗。其中,有学术界视为定论的观点。这样的观点及其论证,是古文字考释的基本部分,本书尽可能较为完整地收录,这就使本书具有了多种古文字工具书的基本功能。同时,本书还收入了较有影响的不同观点及其论述,这是本书与一般的字书相区别的关键。一般的字书所收字大都有可靠的“今文字”传世文献为依据,其字义比较明确,并朋S得到整个社会的公认。而古文字材料主要出自地下,大都年代久远,其字形、字义与“今文字”已有很大的差异。长期以来,许多学者一直致力于古文字材料中未释字的考释,取得了大量成果,同时也产生了不同的观点。这些不同的观点各有其学术价值。《古文字诂林》将它们收进来,这自然就为研究者提供了大量参考资料,使研究工作能够深入下去。
  现在已有的古文字工具书,大致可以分为二类;第一类是诂林、集释类,这一类是将各家考释汇为一编,如《说文解字诂林》、《甲骨文字集释》、《金文诂林》等;第二类是字形类,这一类主要编列古文字字形,如《甲骨文编》、《金文编》、《汉语古文宇字形表》、《古文字类编》等,也肩在古文字字形下摹出辞例的,如《殷虚卜辞综类》、《殷虚甲骨刻辞摹释总集》等;第三类是字典类,如《甲骨文字典》、《金文大事黄》等。以上三类古文字工具书都各有其功用,但其功用都有局限,研究者十分不便。而《古文字诂林》基本上将以上各类古文字工具书的功用汇为一编,为研究者使用古文宇资料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宏富的资料汇集与多种功用的综合,使《古文字诂林》当之无愧地成为集古文字研究大成的巨著。
  毫无疑问,《古文字诂林》可以归入古文字工具书的诂林、集释类,但《古文字诂林》和以往的诂林、集释类工具书具有根本不同的特点。以往的诂林、集释类工具书都只限于汇集一种古文字的考释资料,而《古文字诂林》则汇集了各种古文字的考释资料。这是《古文字诂林》对以往的诂林、集释类古文字工具书的巨大的超越。
  我们应该看到,正如各种古文字工具书不能代替各种古文字的具体材料一样,《古文字诂林》也不能代替各种古文字工具书和各种古文字的具体材料。但是,正是由于《古文字诂林》是在宏观和主要的层面上综合了各种古文字工具书的功能,因而它能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起到各种古文字资料总索引的作用。
  
  二、体例周密谨严,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
  
  《古文字诂林》的体例周密谨严,这使本书成为具有很高学术水平的一部古文字工具书。
  本书《凡例》第六条说:“本书考释部分所录以各家关于古文字本体形音义考释内容为主,兼及用法的阐释。有些考释资料其结论虽承继前人,但在论据论证方面有所发明的,则酌加收录。”这—条实际上规定了收入本书的古文字考释资料的收录标准,即首先是观点的首创性,同时也要求论据论证的充分。一个观点的形成首先要有人提出并加以论证,后来的研究者又对前人提出的观点提供新的论据,进行深入论证。由于原著论述往往较繁,故有必要适当地加以取舍删节,这就是《凡例》第八条所说明的又一体例。把这些资料加以编纂,可以便我们看到对某一问题进行研究的脉络和过程,从而使我们容易判断这个观点的合理性及其可靠程度,这对我们确定选题或对某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这样的编纂方式是很不容易做到的,需要编纂者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并付出大量艰辛的劳动。这一点可以拿《说文解字诂林》来作一个比较。《说文解字诂林》只是将各种研究《说文解宇》的著作的有关论述分别归入各个字头之下,并未加以系统的编排和适当的删节,所收资料显得冗繁,使用时难得其要领,往往还要使用者反复揣摩,自行归纳其要点。相比之下,就显示出《古文字诂林》的编纂体例的学术性和合理性了。
  本书帆例)第九条说:“所录考释资料,如涉及两个以上的字且无法分割者,则视其具体情况,或只归于重点考释的字或归于出现在前的字。”这一条编纂体例保证了收入的考释资料的完整性,使用时不会增加太多的麻烦;还由于涉及两个以上且无法分割的考释资料并非少数而大大节省了篇幅,提高了使用价值。这一编纂体例是非常科学合理的。
  本书《凡例》第十三条说:“鉴于本书的性质特点,考释文字采用繁体通用宇排印,并视需要,酌用多种规格的字体,如古隶定字、旧字形字、异体字等。”考释文字采用繁体通用字,其必要性自不待言,其他古文宇工具书大都是这样(只有少数例外)。本书的突出特点是酌用多种规格的字体,包括古隶定字、旧字形字、异体字等。可能有些学者认为采用这些字体并无必要,因为这些字体或使用甚少,或已被淘汰。在笔者看来,却是甚有必要。从本书收入的考释资料看,若原文使用了这些规格的字体,则本书一仍其旧。原作者使用的字体,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