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唐五代来巴蜀的外国人

作者:冯汉镛



  史籍记载来巴蜀的外国人,最早的当在南北朝刘宋时候。《南史·裴松之传》说:“时西北远边,有白题及滑国使,由岷山道入贡。此二国,历代弗宾,莫知所出,(裴)子野云:汉靳阳侯斩胡白题将一人。服虔注曰:白题,胡名。定远侯击虏,八滑从之,此其后也。”这里所说的白题,也是唐代的白国,其地在今新疆以西,乌兹别克斯坦附近。至于滑国,也应同白国相邻,所以才会结伴而行。他们来成都的路线,是沿岷山行进的。
  岷山位处成都西北,所以在当时又称为“西山路”,或简称“西路”。这条路线,是从今新疆于阗,经柴达木盆地,再沿积石山,取百谷城、洪济桥等五城,而抵达松潘的黄胜关,再沿岷江河谷,而到达成都的。[1]其开通时间,最迟也在汉代。自此以后,直到清代,都未曾阻塞,不断地有外国人往来。清道光《绥靖屯志》卷十说:
  乾隆戊午(1738)五月八日,有一喇嘛,路经绥靖(四川金川),备陈喇嘛系西天人,因慕中华峨眉、墨尔多诸名山,出外十三年。今朝山已毕,回途不必阻拦。绥靖,就是现金川县。从金川往国外,必经蓬婆山口(今鹧鸪山口);到达松潘后,取黄胜关,沿“西山路”出国。
  下到萧梁时候,有西域人何妥之父或祖,以经营商业,来到西蜀。《北史·儒林传》说:“何妥字栖凤,西域人也。父细腰胡,通商入蜀,事梁武陵王纪,主知金帛,因致巨富。”考西域何姓,乃“昭武九姓”之一,其地在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西北,故他的入蜀,若不是取道“西山路”,就是走的古“丝绸之路”。
  前面提到的白题国,在唐时曾任剑南西川节度使的白行简,由于自称是“十姓胡中第六胡”,显然是从那里来中国的。他在成都作官时,给西川人做的事情很多,其中最著名的,则是促进了《产宝》的成书。考《产宝》一书,乃是中医产科第一部著作,既有理论,又有临床;也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著述。所以,迄今尚残存于《医方类聚》中。行简的哥哥白居易,也作过忠州刺史。他作刺史期间,曾把其地贡杨贵妃荔枝的事,绘图吟诗,给后人考证杨妃荔枝是从蜀中贡进,提供了坚实的证据。还有当时以治痈疽知名的白岑,虽然没有记载说他曾经“入蜀”,但他本身是个“游医”,所以也不能说他未到过巴蜀。
  《法苑珠林》说:秦世英以谤毁佛法,触怒了皇帝,因而被贬到成都。陈寅恪《唐书札记》卷一称:“秦宗权的种姓由来俟考。疑为胡姓。”这就明白地道出了,凡是姓秦的人,如果没有土著世系可查,都有可能是外国人。[2]至于秦世英这个人,《佛祖统纪》卷三十九说他是“方士”,“方士”就是具有一定技术的人士。就这点来说,秦世英当是—位外国人。据《陔余丛考》卷三十四说:“汉时去天竺求法的人中,有一位名叫景伊。而景伊在《隋书·经籍志》和《法苑珠林》中,则写作秦景;《魏略·西域传》作景庐。一个人的名字,出现了这样多的差异,显系译音所造成的。又《梁书·南海诸国传》记有大秦国人名秦论,而给唐高宗治头痛的秦鹤鸣,也是外国人。[3]疑秦世英被贬到益州后,就修建了传播大秦教的大秦寺。《能改斋漫录》卷七说:
  杜《古笋行》“雨多往往得瑟瑟”。《华阳记》开明氏造七宝楼,以珍珠结成帘。汉武帝时,蜀郡遭火,烧数千家,楼亦以烬。今人往往于砂土上获得珍珠。又赵清献《蜀郡故事》:“石笋在衙西门外,二株双蹲,云真珠楼也。昔有胡人,于此立寺,为大泰寺。其门楼十间,皆以珍珠翠碧,贯之为帘,后摧毁坠地,至今基脚在。每有大雨,其前后人多拾得真珠瑟瑟,金翠异物。今谓石笋,非为楼设。而楼之建,适当石笋附近耳……”则此寺大泰国人所建也。
  文里提到的《蜀郡故事》,可能就是赵氏的《成都古今集记》,记中也说“大秦寺是大秦胡所建。”这位大秦胡,无疑就是秦世英。
  自成都建起了大秦寺后,来这里的大秦僧人,就日渐增多。今可考者,李德裕《会昌一品集》卷十二《论故循州司马杜元颍第二状》称南诏侵蜀时,曾掳去大秦僧一人。勾延庆《锦里耆旧传》卷六说:“王建光天元年(918)春三月,西域胡僧满多三藏,来游峨眉山,却归西域。”卷七又说:“广政三年(940)春闰三月甲申,西域胡僧来朝。”《锦里耆旧传》提到的胡僧,是否为大秦僧,还有待详考;但表明了唐代末年,来成都的外国人,是相当众多。人多了;其中就夹杂着奸宄,内面也潜藏着奸细。《太平广记》卷九十九引《北梦琐言》逸文说:
  咸通中,有天竺三藏,经过成都,晓五天梵语,通大乘律论。以北天竺与云南接境,欲假途而还。为蜀察事者识之,絷于成都府,具得其所记朝廷次第文字,盖曾入内道场也。是知国外来廷者,安知非奸细乎!
  除上述之外,《佛祖统纪》卷四十二说:“梁祯明四年(918),西天三藏钵怛罗至蜀,言摩揭陀至益州,途经九万九千三百八十里。”又卷三十二说:“迦摩缕波,其国已历千世,至今不信佛法。国之东境,山阜相连,可两月余,入蜀西南境。”里程既然说得这样清楚,表现了往来其间的人数众多;因而旁证了到巴蜀的外国人,在当时就为数不少。所以这条路线,就被今人称为“南方丝绸之路”。
  在五代以前,来巴蜀的外国人中,还有李殉一家。李殉的父辈,来中国后,居住于东川节度使治所——梓州(今四川三台)。李殉也在梓州出生,当地人称之为“土生波斯”。他兄弟四人,其弟名叫李弦,另外两位,则不可考;还有一位妹妹,名李舜弦。舜弦善诗词,为王衍聘为妃嫔。殉在成长以后,曾去长安,后因蜀中内乱,奉命来成都调解,遂留在成都。他所著诗词较多,现还存在于《全唐诗》及《花间集》中;另外还著有《海药本草》,充实了中药的内容。其书虽佚,但还可从《政和证类本草撕引,来考证其内容。如《政和证类本草》卷二十“珍珠母”条引《海药》说:“谨案正经云:生南海,石决明产出也。主明目、面野……蜀中西路女瓜亦出珍珠,是蚌蛤产,光白甚好,不及舶上采耀。欲穿,须得金刚钻也。”又卷六“人参条”引《海药》曰:“有沙州(今甘肃敦煌)参,短小不堪,采根。用时去其芦头,不去者吐人。”芦头系根接近地面部分。沙州在成都西面,其运来成都的路线,无疑与珍珠相同。
  除提到“西路”外,还提到云南。如卷四《海药》引《广志》说:“阿魏生石昆仑国,是木津液,如桃胶状,其色黑者不堪。其状黄散者为上……云南长河中亦有阿魏,与舶上来者,滋味相似。一般又无黄色。”又卷二十三“海松子”条云:“去皮食之甚香美,与云南松子不同。云南松子似巴豆,其味不厚,多食发热毒。”其他类此者尚多。从其中提到云南,即显示了“南方丝绸之路”,在当时也是畅通的。[4]
  正因为蜀中在五代时,国际交通路线没有阻塞,所以杜光庭《谢允上尊号表》说:“宝香来于绝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