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乌江天险上的歪尾船

作者:许增泽



  乌江又名黔江,是长江上游南岸的最大支流,自古号称“天险”。沿江山坡陡峭,峡谷众多,滩险栉比,水流湍急。为克服“天险”重重阻碍,造船工人因地制宜,巧造结构牢固,头尾高翘,以梢代舵,操作灵活的“歪尾船”。
  歪尾船又名歪屁股船,尾部向右歪偏达3至5米。两舷亦高,各有柄条3根。船板用本地楠木或柏木加厚,其厚度约为一寸二分(市尺)厚板,故又称厚板船。
  明朝科学家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记载说,巴蜀古船是“腹圆而首尾尖狭,所以辟浪”。乌江由于“滩如竹节稠”,航行的舟船就要适应航道险状。枯水期上水木船多傍右岸走,歪屁股船由左舷向右歪扭,即可减弱船舶受江水冲击;其高耸的左舷还能拒浪涌于舱外。纤夫将纤绳系于高桅杆上,也便于曳舟而行;还可减轻船只横向偏移,借以增强航行稳性。当船舶走下水时,遇礁石歪屁股。还可避让,在浪里飞舟航行。不难看出,这是乌江船工在与凶滩恶水搏斗中的一项发明创造。
  巴水急如箭,巴船去若飞。乌江上的“歪尾船”左舷樯尾部右扭,还起着支撑沉重的大梢的作用。置于船后歪尾上的大梢长约20米(几乎等于船身长),既是梢又作舵,下端伸入水中,上端直向官舱篷顶。后驾长站在官舱篷顶约3米高的木架凳上,手持梢把,了望前方,掌握操纵。
  星移斗转,世事沧桑。20世纪60年代,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歪尾船由于自重大,载量小(约50吨),耗木材多,拉纤费力,难于驾驶,航速又慢等缺陷而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尽管如此,我们有必要把“歪尾船”记录下来,因为这是川江水运史的珍贵遗产。
  作者单位:四川省交通厅航务管理局(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