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贾宝玉不读什么书

作者:王红旗



  二百多年前,也就是在清乾隆中叶的1765年,一有一本《石头记》忽然出现在北京,几年工夫就盛行起来,当时还都是手抄的写本,每套价值数十金。《石头记》又名《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红楼梦》(本文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今天,《红楼梦》几乎成了中国古代小说的第一名著,《红楼梦》学(简称红学)也成了文学领域的第一显学。众家读解《红楼梦》,或者将其书其作者理想化,或者将其内容历史化、阶级化,或者将其故事情节宫廷阴谋化。大体而言,绝大多数人均看重《红楼梦》对“情”的关注及其精微、深刻的艺术表现力,并相信贾宝玉的故事脱胎于作者曹雪芹的经历。
  曹雪芹生活在所谓的康乾盛世,他出生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夏,乾隆二十八年(1764年)底卒。但是,曹雪芹撰写的《红楼梦》,却是一部家族由盛转衰、姊妹兄弟均无好出路的大悲剧。他为什么要写这样一部著作?曹雪芹把这个问题留给了读者去思考:“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与此同时,关于创作《红楼梦》的动机,曹雪芹在书中的第一回里,也提供了三个原由。
  其一,“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裤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训之德,以致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知我负罪固多。”不过,此条理由半真半假,因为《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兄师友,其品行值得称道的寥寥无几。
  其二,“然闺阁中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并使其泯灭也。”此言乃话中有话,所谓“闺阁中历历有人”,暗示作者是在“以貌寓才”、“以‘隋展才”,可惜个个是“才高无用反遭弃”。
  其三,作者自比第36501块补天石,其他36500块补天石,都被女娲用于补天,惟独自己这一块补天石被剩下无用,弃在青埂峰下,后又沦落红尘,于是感叹道:“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此乃画龙点睛之笔。
  据此可知,曹雪芹的人生大问题,并不在于家道衰落(有兴有衰,此乃世间常事),而是在于自己和众姐妹们的聪明才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竟然找不到发挥的地方和使用的价值,一个个都成了被废弃、被抛弃、被摧残的“补天石”,被浪费在琐碎的家庭(闺阁)生活中,被消磨在无谓的家族内部的斗智斗狠里(包括长辈与晚辈之争、妻妾之争、主子与奴才之争、主子与主子之争、奴才与奴才之争),国家社会则任其自生自灭。千红哭,万艳悲,哭的悲的都是人才的凋零;而《红楼梦》的文学魅力就在于把人才凋零写得如此凄美。
  这究竟是为什么?曹雪芹眼睁睁看着一个个聪明绝顶的儿童、少年被压制被摧残,自己无力回天,只能苦苦思索,却又穷其一生不得其解。从这个角度来说,曹雪芹撰写《红楼梦》的目的,既是在质问这个摧残压制人性人才的社会,也是在向自己的同时代人以及后来人寻求答案。
  那么,中国当时的国家政府、社会民族,任其一个个成员(包括社会中有条件受到良好教育的贵族富家子弟)的聪明才智,被摧残被浪费的原因究竟何在呢?曹雪芹虽然没有找到答案,他却把造成这种结果的社会现象一一记录在案(满纸荒唐言),期待着有明白人去解“其中味”。
  当然,这不是一道容易解开的社会大问题,它实际上涉及到中国在清代为什么开始落后于西方的问题,中华文明与文化的发展究竟遇到了什么问题。历史经验表明,人才是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最宝贵的财富,而那些摧残本国、本族人才的国家和民族,必然都走向衰败、没落。
  
  贾宝玉等人的人生价值
  
  在《红楼梦》里,贾宝玉和众姐妹以及大小丫头,他们的人生理想,只涉及生存的方式,而很少涉及到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
  第32回,湘云劝宝玉:“如今大了,你就不愿意去考举人进士的,也该常会会这些为官作宦的,谈讲谈讲那些仕途经济(此处‘经济’指经邦济世),也好将来应酬事务,日后也有个正经朋友。让你成年家只在我们队里,搅的出些什么来?”宝玉听了,大觉逆耳。
  第36回,宝玉对“文死谏”、“武死战”不以为然:“要知道那朝廷是受命于天,若非圣人,那天也断断不把这万几重任交代,可知那些死的,都是沽名钓誉,并不知君臣的大义。”
  第37回,宝钗为宝玉取号:“有最俗的—个号,却于你最当:天下难得的是富贵,又难得的是闲散,这两样再不能兼,不想你兼有了,就叫你‘富贵闲人’也罢了。”
  第42回,宝钗对黛玉说:“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才是好。只是如今并听不见有这样的人,读了书,倒更坏了。这并不是书误了他,可惜他把书糟蹋了,所以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坏处。至于你我,只该做些针线纺织的事才是……”
  对于贾宝玉来说,他虽然是富家子弟、贵族哥儿,才智甚高,读书甚广;但是,他的悲剧,却在于除了仕途之外别无出路(这与常说的怀才不遇情况不同)。与此同时,他的身份观念,既不能去经商,也不能去务工作农;而他偏偏不爱仕途(即不以当官为人生价值的实现),他的家族没落又断了他的仕途之路,学而优不能仕,因此陷入了“学习无用论”之中,“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世俗理想也落了空。
  对于《红楼梦》十二钗来说,黛玉、宝钗、湘云、四春,一个个都赛着聪明伶俐,才智超群。但是,她们除了出嫁,除了出家,除了在家族内争风吃醋,除了偶尔吟诗作对,除了闺阁女红,再也没有施展才华之地、之路、之事,也就是终其生只能生儿育女、操持家务而已。
  至于曹雪芹记述的大大小小丫鬟们,其聪明才智并不见得就逊于宝玉、黛玉、宝钗之流,然而她们的社会出身却决定了她们的人生道路:不是给主子当使唤丫头,就是给主子当小妾,或者随便嫁个人,其才智也只能学个“眉高眼低”而已。
  
  贾宝玉以及众姐妹读什么书
  
  贾宝玉等人的人生追求,除了受到社会约束、长辈约束之外,也与他们所受到的教育内容和教育目的密切相关。本文根据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红楼梦》前肋回的不完全统计,贾宝玉等人读的书目如下,实际上它们也就是曹雪芹所受教育的主要内容。
  第3回,黛玉入贾府,贾母问黛玉读什么书,黛玉道:“刚念了《四书》。”宝玉为黛玉起名,引《古今人物通考》:“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
  第5回,宝玉来到秦可卿内房,见“燃藜图”故事画,出自《刘向别传》。
  第9回,贾政通过李贵了解到宝玉在读第三本《诗经》,就让李贵转告私塾先生:“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齐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
  第17回,贾政带宝玉等人参观大观园,让宝玉题对额,宝玉引经据典:“似乎当日欧阳公题酿泉用一‘泻’字则妥,今日此泉也用‘泻,字,似乎不妥。”“唐人诗里,还有:柴门临水稻花香’,何不用‘稻香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