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5期

美国第38届索菲.凯尔奖揭晓等

作者:孟 丽等




  日前,美国青年作家克莱尔·汤姆金和其他三十位幸运的文学爱好者摘取了 2005 年度索菲·凯尔奖。该奖是为纪念 1965 年去世的马里兰州女作家索菲·凯尔而设立的,是美国专门面向大学本科生的最大的文学奖项,其发起者是位于美国马里兰州的华盛顿大学,旨在奖励那些“已经展现极佳的文学天分并立志为文学创作奋斗的高年级大学本科生”。索菲·凯尔一生共发表了 23 部长篇小说和大量的短篇小说,她将近1.5 亿美元的遗产捐赠给华盛顿大学,并以遗产年收益的一半用来作为索菲·凯尔奖的奖金。
   (孟丽)
  
  安德鲁·西恩·格里尔获美国幼狮
  小说奖
  
  美国作家安德鲁·西恩·格里尔成为 2005 年度幸运儿,他凭借小说《马克斯·蒂弗利的忏悔》摘取了第 5届幼狮小说奖。该奖由美国纽约公共图书馆主办,设立于 2001 年,其宗旨在于通过给予 35 岁以下的年轻作家以经济奖励的形式,认可他们在文学创作道路上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并激励他们继续自己的追求。该奖的往届得主包括已经在文坛崭露头角的青年作家乔纳森·萨弗兰·弗尔和科尔森·惠特黑德。
  (孟丽)
  
  “荒诞新闻之父”实现“炮葬”心愿
  
  8 月 20 日,美国著名作家、“荒诞新闻”创始人之一亨特·汤普森生前许下的“炮葬”心愿终于得以实现。在强尼·戴普等演艺界人士和亲朋好友的欢呼声中,他的骨灰被装在一门大炮中,从科罗拉多州的一座 47 米的高塔中向汤普森家族的私人农场发射出去。早在 1978 年,汤普森在由英国广播公司播出的一部纪录片中,就表达了希望为自己举行“炮葬”的想法。 2005 年 2 月 20 日,饱受病痛折磨的汤普森在位于科罗拉多州阿斯彭的家中开枪自杀后,其家人和朋友即开始着手准备这场别开生面的葬礼。
  汤普森 1937 年 7 月出生在美国肯塔基州,曾服役美国空军,后来成为《滚石》杂志记者。汤普森和汤姆·沃尔夫和盖伊·塔莱塞等著名作家共同开创了“荒诞新闻”流派,颠覆了传统新闻写作方式,认为新闻工作者应该尽可能地把自己的亲身感受写入新闻。
  (孟丽)
  
  美国作家马克斯·斯蒂尔去世
  
  著名的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文学创作班主任、作家马克斯·斯蒂尔于8 月初因病去世,享年 83 岁。斯蒂尔的作品主要包括长篇小说《德比》、《猫和饮咖啡者》,短篇小说集《她的梳发之地》、《母亲的猫》等,获得的主要文学奖项有哈泼斯奖、萨克斯顿纪念基金会奖、“五月花”杯奖和欧·亨利短篇小说奖。
  凭借独树一帜的写作技巧而扬名的斯蒂尔早在大学时代即开始在《哈泼斯》等重要文学杂志上发表作品。在创作之余,他还一直担任主流刊物《巴黎评论》的编辑。他从 1967 年开始担任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创作室主任,并在接下来的 30 余年中,凭借自己的声望和才能将该创作室发展成美国著名的文学创作培训班。
  (孟丽)
  
  《华盛顿邮报》因为负面书评向著
  名作家约翰·欧文道歉
  
  美国《华盛顿邮报》因为 2005 年 7 月 10 日刊登的一篇关于著名作家约翰·欧文长达 800 余页的新作《直到我找到你》的负面书评——“一堆懒惰、不加修饰的写作”,日前向欧文登报道歉。根据该报的一贯原则,书评撰写者不得隐瞒自己与评论对象的任何关系,但该书的评论人玛丽安妮·威金斯在动笔之前却没有告知该报,她的与之关系交恶的前夫、英国著名作家萨尔曼·拉什迪与约翰·欧文交情匪浅,欧文还曾经把自己的另一部小说《马戏团之子》题献给拉什迪。所以她不仅违反了该报的规定,而且还利用报纸表达了有失客观的个人观点,并由此让欧文抓到把柄与报社理论。威金斯也是美国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作家,其作品曾经入围美国图书奖。
   (孟丽)
  
  加拿大作家尼尔·比苏达斯出版
  新作
  
  加拿人知名作家尼尔·比苏达斯于8 月中旬出版新作《永不消失的夜之喧嚣》。比苏达斯声称,在世界各国越来越频繁地遭遇恐怖袭击的国际形势下,他的作品旨在探索灾难的不可预测性和人们面对恐怖袭击时的心理状态。故事发生在一个与斯里兰卡目前的混乱状况十分相似的虚构的岛屿上:出身名门望族的年轻人阿伦从繁华的北方前往遭受隔离政策压迫的非裔美国人栖身的南方任教,不料被卷入一场叛乱,并被迫做出艰难的立场选择。比苏达斯说,面对恶劣环境的个人选择是他作品的一贯主题,而且针对主流观点“自杀式爆炸源自宗教冲突或政治狂热”,比苏达斯表达了不同看法,认为这些人的抉择更多地建立在内心的空虚之上。他指出,在伊拉克,担当人体炸弹的多半是年轻的沙特阿拉伯人,“我们一贯认为沙特阿拉伯因为盛产石油而富庶,但除却少数的王公贵族,绝大部分人民都生活在社会底层,他们没受过教育,没有工作,精神空虚,认为通过这种极端的方式结束生命,可以让自己受到关注,形象变得高大。而且,这些饱受政府或社会压迫的人们认识到反抗的必要,但是他们没有飞机,没有枪支,没有航空母舰,他们只有利用手边可以弄到的武器,那就是人体炸弹。”
  1955 年出生的比苏达斯曾在1994 年发表过一本非虚构性的著作《兜售幻觉》,对加拿大的文化多元主义作了毫不留情的批判,并登上了全国畅销书的排行榜。
  (孟丽)
  
  法国“新小说”代表人物克洛德·
  西蒙逝世
  
  2005 年 7 月 6 日,法国著名作家、“新小说”代表人物克洛德·西蒙在巴黎逝世,享年 92 岁。
  西蒙 1913 年出生于原法属殖民地马达加斯加岛,幼年丧父,随母亲回到法国,曾就读于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参加过西班牙内战和二次世界大战,战争经历对他的创作产生很深影响。
   西蒙共创作了二十余部小说,《弗兰德公路》、《历史》、《农事诗》、《植物园》等为其代表作。对事物的模糊表达使西蒙成为以颠覆传统小说叙述逻辑著称的“新小说”流派的代表人物,并于1985 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原因是“他的画面感,他以诗人与画家的创造性结合对时间的深度意识对人类命运的描绘”。
  (周冉)
  
  法国女作家涅米罗夫斯基作品身
  后重版
  
  2004 年,法国重要的文学奖勒诺多奖第一次颁给了一位已经过世的作家、法国犹太女作家伊雷娜·涅米罗夫斯基(1903—1942)的《法兰西组曲》。
   半年后,格拉塞出版社重版了涅米罗夫斯基的《古利洛夫事件》,并即将重版包括作者成名作《大卫·戈德尔》在内的其他作品,惨死于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女作家在法国文坛的地位得到进一步的承认。
  (周冉)
  
  大仲马遗作出版
  
  大仲马生前未完成的一部长篇小说《圣埃尔米纳骑士》今年 6 月由法国腓比斯出版社出版。
  这部小说原于 1869 年在第二帝国时期的官方报纸连载,共达 118 章,次年因作者去世而未能结尾。大仲马研究专家克洛德·肖普十余年前发现了这部小说,经过仔细的考证、研究,对小说中的史实错误进行了校订,并续写了一章作为结尾。
  《圣埃尔米纳骑士》是大仲马《白与蓝》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故事背景为拿破仑建立帝国初期,以贵族出身的主人公圣埃尔米纳的经历为叙述线索,展现大革命后欧洲的风云变化。小说糅合了战争、阴谋、复仇、爱情各种元素,体现了大仲马文学一以贯之的浪漫英雄主义气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