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2期

冒牌货

作者:[美国]纳撒尼尔.韦斯特




  被称为“迷惘的一代”最后一位天才的犹太作家纳撒尼尔·韦斯特(Nathanael West)1903年生于纽约,曾做过旅馆经理、杂志编辑、电影编剧等多种职业。他一生共创作过四部中长篇小说,生前并不引人注目,但在1940年和新婚妻子在加州因车祸英年早逝后声望不断提高,被誉为美国黑色幽默小说的先驱。
  韦斯特之所以被视之为天才,与他的形式实验意识和高超的叙事技巧是分不开的,在这些创作追求上,他远远走在海明威和费茨杰拉德之前,从写作一开始就与当时欧洲文坛的卡夫卡﹑乔伊斯﹑伍尔夫等大师领引的前卫文学浪潮接轨,这一点在他的耗时六年的处女作《鲍尔索·斯奈尔的梦幻生活》中表现得非常明显。这篇小说似乎在模仿或者呼应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它的内容也是关乎一个人的漫游和寻觅,不过,在《尤利西斯》中,布卢姆和斯蒂芬穿越的是都柏林市,而韦斯特却赋予自己的角色以黑色幽默的色彩,主角鲍尔索·斯奈尔穿越的竟然是特洛伊木马的肛门和内脏!在形式上,整部作品也是由一个梦幻组成,文中不乏文体拼贴﹑对典故的颠覆性阐释﹑对诗歌和经典著作的嘲讽戏谑等,而且还出现了大量不同的失控、真实和虚构的人物,代表着韦斯特对“艺术家”以及自身的嘲弄。
  《寂寞伤心小姐》是韦斯特最受欢迎的作品。作家纯熟的技巧和内容合为一体,甚至顺应着内容的节奏推进而变化,在形式上的实验也不示弱。由于同受虚无主义的影响,他和另一位大师贝克特采用了相似的手段:借由理性控制的梦境来讲述的存在寓言,和充斥着现实梦境的困迫意象。小说所描写的小市民的苦难和美国梦的破灭正好跟当时的资本主义大萧条同步:中产阶级迅速破落,不少人已在谈论革命。小说主角是位男士,只因主持感情咨询专栏“寂寞伤心小姐”而得名。该专栏原本是个玩笑,但孤苦无依的读者却像溺水者抓到浮木一样向他伸出求助之手,纷纷来信诉说各种难以启齿的尴尬和苦恼。这些人要求的不过是平常生活,但无一不是挣扎在绝望的边缘。“寂寞伤心小姐”空有满心怜悯却束手无策,由绝望而变成虚无主义者,面对罪恶世界却无法救赎,最后被一个对他失望的读者杀死。
  第二部作品发表后,韦斯特到荷里活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当编剧。荷里活是人们精神名利的淘金地,本身就是“美国梦”的一个大象征,这使得他可以更深刻地审视他最关注的“美国梦”的成长和幻灭。同时,他开始出现了左倾思想。在这种状态下,他写了第三本小说《百万富翁》。这是韦斯特政治色彩最浓的小说,直接讽刺了当时美国社会的恐共情绪和唯利是图的价值观,但小说最主要的作用还是继续消解“美国梦”——他直接把流行的“成功故事”倒过来讲,描述了一个好人如何的失败和受难。《百万富翁》为他最重要的一部作品《蝗虫日》所描写的彻底绝望和疯狂作了铺垫。
  《蝗虫日》这个标题出自圣经中的《出埃及记》和《启示录》,隐喻着笼罩在文本上和当时世界上的巨大末日气氛,同时又意味着对世人的愤怒与惩罚。用韦斯特的话说,这篇小说写的是“到加利福尼亚找死的人们”,他们的“美国梦”最终会露出虚无的真相并疯狂爆裂。
  先是经受1935年的贫病交迫之苦,后又在1940年因车祸不幸丧生,韦斯特的一生及其作品都是对“美国梦”的反讽,这反讽上承费茨杰拉德的《不起的盖茨比》,下启厄普代克的《兔子四部曲》,但韦斯特的特别之处在于不像前者迷醉其间,他时刻有清醒的批判,亦非后者赤裸的讽斥,他时刻对于这些破灭的灵魂怀有切身的怜悯,就像是他那个时代的最后一位基督——在圣殿里怒骂法利赛人,然后又为他们的罪谦卑地死去。
  据韦斯特生前称,他曾经遗失过两篇未获发表的精彩短篇小说,后来有收藏者从他的手稿中找到了一篇,即《冒牌货》。小说虽然篇幅不长,却极好地浓缩了他的艺术个性与文学探索。主人公毕诺的发疯标志着“美国梦”的结束和文化虚伪的幻灭,而这正是韦斯特毕生的写作主题。因此,我们特译介这篇遗作,以纪念这位“迷惘的一代”的最后一位天才。
  编者
  
  “要想成为一个艺术家,就得活得像个艺术家。”如今我们知道这是一派胡言,但是在当时的巴黎,人们可都不这么认为。同样还有另一个论断“艺术家都是疯子”。当然,这些观点都是那些非艺术家想来蒙骗我们的,只是当时大家没有意识到。我们结果用非艺术家的定义来界定艺术家,把他们的胡言乱语当作金科玉律。为了被视作艺术家,敌人说我们是什么,我们就是什么。
  “所有的艺术家都是疯子。”那么,如果你认可外行们对于“疯狂”的定义,首当其冲就是要做到“疯”字。真要做到“疯”还真要花些功夫。你必须有很强的生理和心理控制力,还要进行大量的科学阅读。我们没有这样的控制力,也不愿读那么多书,更何况这些东西都是不必要的。我们的陪审团成员是旅行者和归来的乡亲,又不是博士。
  随着时间的推移,要做到“疯”也越来越难了。陪审团的成员逐渐发生了变化。众艺术家开始出现在其中。这也许不至于像博士们所充当该角色那么糟糕,但是也实在不怎么样。长长的头发和专注的眼神不再能给你带来什么初步的成效了。你还必须要有创意。
  当我来到蒙帕那斯的时候,社会上第二等级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所有那些显著的角色都消失了,而那些不太显著的角色却由专家扮演。还是有一些长发的绅士,但是已无人关注,而且他们也不会被邀请到重要的聚会上了。我该怎么办?我怎样才能取得成功呢?
  因为害怕自己在圆顶大厅里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我在旅馆里躲了近一周的时间。突然我想到了个好主意。我曾经因为华尔街的一份推销员的工作来过巴黎,还保留着当时的那身衣服。这次我不打算买一套另类的套装来刻意创造某种新奇风格,而决定另辟蹊径。我的办法是夸大常态以显疯狂。在这个软质衬衫盛行的地方,可以敞开露出肚脐,下着灯心绒裤子,而我却穿着裁剪入时的正式硬领套装,戴着干净的手套,紧卷的雨伞。我有得体到位的举止,也忍受不了对于传统的一丝丝的破坏。
  我这样做从一开始便成功了。当我走进圆顶大厅,桌上的酒杯已经个个溢满。更重要的是,我还被邀请参加所有的聚会。
  当我第一次见到毕诺·沃尔什时,我们就立刻为对方所吸引了。因为我们都意识到了两人就是对方完美的化身。我们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就像黑白相交并由灰色包围着。甚至于我们的谈话都完全不同。我谈论的是实验田、来福枪的射程范围,以及比赛周期等技术问题,而毕诺却热情洋溢地谈论着古埃及、埃尔金大理石以及我们的母亲,大海。当我举起酒杯,伴随着一句愉快的“我们举杯共饮!” 毕诺的祝酒词则是“一醉方休”或者有时候就是“致美丽的姑娘”。
  毕诺是个结实的年轻人,身材矮小,肌肉发达。手臂犹如大腿那样粗,雪松树干一般的脖子,脑袋上顶着一头红发,仿佛是挺立着的奇怪而吓人的海胆。在冬季和夏季,他就把他的头发藏在圆顶礼帽中,整个过程还是值得一看,头发的斗争很激烈,但是他最终还是胜利了,可这个胜利的代价也不小。无论他如何精心摆弄他的礼帽,不出一个月,头发的力量就能毁掉它的形状。他的其他行头还有胸前标有凯尔特-A-C 徽章的篮球衬衫,一条行军裤,皮绑腿和一双运动鞋。
  他应该是一个雕刻家。在当时的艺术圈里,诸如好莱坞的导演们就坚持类型选角的方法。毕诺的外表类型很适合作为一个雕刻家。他那双不可思议的手便是最好的证明。罗丹也可能把他们作为原型。
  奥斯卡 · 汉恩的艺探在河东的一个煤炭驳船边发现了他,并安排他到巴黎学习。在他们发现他的时候,毕诺还没有创作任何的雕塑作品,但是根据当时的时尚标准(可能是基于塞里尼的自传和凡 · 高的信件),毕诺的外貌和言行让人觉得他有可能创造出了不起的作品。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