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合格祖宗有瑕玷

作者:张永高




  在一篇主旨为“向死而生”的文章中,陈鲁民先生告诫今人,要争做合格的祖宗,并列出重要标准若干条,言之成理。为了形象直观,“学有榜样”,陈先生还特意推出一个合格祖宗典范榜:帝王系列有炎黄二帝、唐太宗、清康熙;文臣武将是霍去病、诸葛亮、岳飞、戚继光;文人则是屈原、李白、杜甫、苏轼;学者推孔、孟、老、庄;专家为蔡伦、毕昇、郭守敬、祖冲之。中华文明,我们惯称上下五千年,历史的天空,做了祖宗的著名人物有如繁星,难以尽数,精心推出二十位为代表,自然是优中选优了。
  审视二十位列祖列宗,我有几句不敬的话要说,说出来可能扫了一些人的兴。恕我直言,就算他们总体还算合格,也难免这样那样的瑕玷,其中有几位的毛病甚至是不可原谅的。指出这一点,对我们批判地继承祖宗遗产,引以为戒,从而做好民主时代合格的列祖列宗,应该是有益的。
  下面容我为合格祖宗中的几位挑挑瑕疵。唐太宗晚年越来越骄傲,“纳谏”越来越困难。以敢谏出名、有“人镜”之誉的魏征,幸运的是他死得早,不然,极有可能被李皇帝抓了“典型”,严惩“田舍翁”,以儆朝臣,看谁还再敢多嘴多舌?其实,就是魏征身死之后,唐太宗还采取了一系列的“清算”行动呢。康熙皇帝大兴文字狱扼杀思想,毁灭文化,罪莫大焉。还有,李世民和爱新觉罗玄烨两位有作为的皇帝,居然都为挑选接班人哭过鼻子,李皇帝甚至于苦恼得都想自寻短见;其最终的决定也都谈不上“英明”,雍正上台后残酷屠杀诸王,远因或可以追溯到康熙选拔接班人举措不当。抛开制度性局限不说,其个人的洞察和处置也并非无可指责。
  霍去病,二十岁刚出头就当了骠骑将军那样的高官,绝对是沾了姨妈卫皇后和舅父卫青的光,这个且不去说它。他长于战阵谋略,善于打仗也是真的;他沉稳寡言,一句“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大得皇上赞赏,也成了后人反复吟诵的爱国主义经典名言。是呀,“国家的强敌还没有消灭,要家干什么呢!”这种先国后家、为大家忘小家的胸怀,的确难能可贵。然而还是这个少年得志的新贵,对部下却极不关心。他率军出征时,皇上派负责宫廷膳食的官员给他送来的食物装了数十辆车。及班师,车上还装满吃剩下的粮食和肉类,而士兵却有饿肚子的。在塞外,军队有时因缺粮而士气低落,可霍去病却修建蹋鞠的场地玩游戏,兴致很高。秉笔直书的司马迁在记录了这一典型事例后,特意强调说“像这样的事例有很多”。高级军官如此不顾士卒死活只顾自己享乐,别说是在处处强调以人为本的今日,就是放在古代,那也是致命的毛病。将不爱兵,兵能始终效命者,未之闻也;愤怒的兵勇一旦爆发,恐怕将军的性命都难保!霍去病的这些行为也给他的经典名言大大打了折,甚至会给人以某种作秀的感觉。
  总结西汉以来造纸经验、改进造纸工艺、监制成功“蔡侯纸”的蔡伦,其人品大可诟病。蔡伦身为宦官,参与国家机密大事,秩俸二千石,地位与九卿相埒。特殊的身份,让他直接与闻了一起宫廷冤案,固然是奉命行事,但他特别卖力,以此迎合圣意讨好权贵,那就是人品问题了。汉章帝刘炟要在窦、宋、梁三对姐妹花中选一个做第一夫人,后宫的邀宠斗争急剧升温,窦章德依仗深厚的政治背景和心计夺得皇后宝座,遂向生了皇子的小宋贵人及其姊发难。蔡伦身为主审官,完全按照窦皇后旨意,严刑拷打,“取证”定谳。娇弱的宋氏姊妹受不了酷刑,对法官指称罪名“坦承不讳”;更为荒谬的是,宋贵人五岁的儿子刘庆也被认定参与了阴谋!冤狱既成,蔡伦不依不饶,坚持“法律尊严”,强烈要求绞死宋氏二娇,因皇帝不同意未能实施,宋家姊妹服毒自尽。整个办案过程,蔡伦的狞恶,活脱脱一个酷吏;谄媚权贵,则是一副走狗嘴脸。蒙冤四十年后,宋贵人的孙子汉安帝亲政,为屈死的祖母平反,追赠谥号,参与制造冤案的蔡伦受到追究,自尽而亡。
  要求今人做合格祖宗,必须立足于现代公民社会,着眼于世界潮流,为此,就要跳出臣民社会的窠臼。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可以参照借鉴,但不必也不应该奉为圭臬。盖他们所表现出的历史局限性、封建君主独裁性、臣民的奴性愚忠性,都和民主时代列祖列宗的品格是格格不入的,因而应该断然摒弃。譬如,古人津津乐道、今人也常引来说事的那些所谓“纳谏”佳话,其实是站在帝王角度,居高临下,彰显的不过是人主的心胸、气度、风格、修养和远见,“纳”了是高风是美谈,要是“拒谏”,谁也拿他没办法。在现代民主政体下,国家元首必须老老实实接受主人的监督,而不管他喜欢不喜欢。这里遵循的是法律,压根就用不着巴望元首有个好心情或高风格;谁敢不接受监督,主人就会炒他的魷鱼!
  在“国学热”和寻根拜祖热中,探讨做好列祖列宗问题,要慎防“中学为体”,食古难化。对传统的政治文化,借鉴可以,鉴戒应该,赞誉则不可。我们祖先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却没有孕育先进的政治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