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储安平在国立师范学院

作者:王雨霖




  这是没人作过的题目。
  国立师范学院,简称国师(杨绛《我们仨》作“蓝田师院”,不确切),直属教育部,1938年11月创办于湖南安化县蓝田镇,院长廖世承(1892~1970)。
  储安平,1909年生,1966年后下落不明,著名政论家。1932年毕业于私立光华大学政治学系。1936年至1938年游学欧洲。
  1940年11月,储安平应聘为国立师范学院公民训育学系教授。公民训育学系,简称公训系,相当于政治学系和教育系的结合。据袁哲《本院公民训育学系选修科目分组意见书》(《国立师范学院旬刊》第二十七期,1940年12月1日),该系课程分四类:一、普通基本科目:党义、国文、外国文、社会学、经济学、生物学、哲学概论、本国文化史、西洋文化史。二、教育基本科目:教育概论、教育心理、中等教育、普通教学法。三、分系专门科目:政治学、法学通论、总理学说、伦理学、中国政府、中国政治及伦理思想史、青年心理、社会心理学、心理卫生、公民教育、训育原理与实施、教育哲学、学校卫生与体育、民权行使与实习、升学及就业指导、毕业论文。四、专业训练科目:公民科教材及教法研究、教学实习。储安平教的是政治学,六学分。系主任袁哲(1906~?),1942年2月改由谢扶雅(1892~1991)担任。
  储安平到校当时有记录。1940年10月21日出版的《国立师范学院旬刊》第二十三期“本学年各系新聘教员”名单里有储安平。旬刊第二十七期(1940年12月1日)记录公训学会于11月18日举行欢迎会,欢迎新增教授陈定谟(1889~1961)、储安平、朱有瓛(1911~1997)三先生。同年12月7日储安平参加公训系系务会议(第二十八九合期)。
  当时储安平才三十出头,是一位普通的教授,也担任一些职务。学校实行导师制,《国立师范学院旬刊》第二十六期公布各系训导导师,中有储安平。1942年1月16日储安平参加了“本年度第一次导师会议”(第五十六期)。储安平是1940年和1942年两个学年的编辑委员会委员(第二十六期、第七十四期)。1942年学年担任课外作业指导委员会委员(第七十四期)。1943年学年担任建筑委员会委员(第一〇一期)。1943年国立师范学院成立三民主义学术研究会,指导委员中有储安平,会长是廖世承(国立师范学院三民主义学术研究会编《行仁》创刊号,1943年11月)。
  《国力月刊》是中国国民党国立师范学院党部1941年1月创办的,开篇论著就是储安平的《爱国之战》。《编后》有云:“抗战已有五个年头,忍痛牺牲,大家为的什么?不是为了爱国吗?储安平先生找出了历史的证据来,益使我们相信是为爱国而战的。储先生曾任《中央日报》主编,现任国立师范学院政治学教授。”
  1941年2月10日,储安平作讲演,题为《英国政治》。《国立师范学院旬刊》第三十四期(1941年3月1日)报道:“本院于二月十日举行第六十四次总理纪念周,到全院师生五百余人,由廖院长主席并报告院务毕,即请公训系教授储安平先生讲演,讲题为《英国政治》,对于英国人民‘公允’、‘守秩序’、‘重理智’等美德,多所发挥。”
  《国立师范学院旬刊》第三十四期头条发表储安平《行重于言》,编者识曰:“储先生前在本院六十五【四】次纪念周讲演《英国政治》,编者曾请其将讲稿交本刊发表。储先生该次讲演,并无底稿,因以此篇见惠,交本刊发表。本文不啻为青年守则,编者对储先生甚为感激,并希阅者特别予以注意。”
  国师附中为参加蓝田青运周英语讲演比赛,1941年4月28日特在大礼堂举行英语讲演挑选赛,请钱默存、汪西林、储安平三先生担任评判(《国立师范学院旬刊》第三十八期)。钱默存(1910~1998)是英文系主任,汪西林(1902~?)是总务主任兼公训系教授。
  《国师季刊》第十期(1941年4月)刊登储安平《英国历史上的外族侵入》,已经收入储安平所著《英人·法人·中国人》。
  在蓝田,储安平和端木露西开办了一家出版社,名叫袖珍书店。1943年5月,储安平主编《袖珍综合文库》丛书出版。《国力月刊》第三卷第五期登有广告:
  
  袖珍综合文库
  储安平主编国立师范学院教授,前重庆《中央日报》社主笔
  特约国内知名学者教授作家经常撰稿陆续出版
  第一批出书目录
  最近一百年之湖南学风钱基博著(每册五元)
  本书论汤鹏、魏源、罗泽南、李续宾、王鑫、胡林翼、曾国藩、左宗棠八人,不重事功之叙述,重性格之剖解,研究其学问道德之如何涵养、文章事业之如何成功,描写深刻,论见严整,且详他书所不详。钱先生来湘五载,读湘贤书逾千卷,故手此一册,等于读湘贤文集千册。
  最近五十年之中国政治陈之迈著(每册三元)
  四十年前之小故事吴稚晖著(每册一元五角)
  本文系吴先生自述四十年前如何识蔡元培先生,如何从事革命,并涉及汪逆精卫、附逆璧君之种种丑史。
  纵横谈欧洲谢贻徵著(每册二元五角)
  本书集有小品八篇,用最优美之文字,叙述欧洲之见闻与风云,趣味高雅。
  海外小笺端木露西女士著(每册二元五角)
  本书集有书信十一封,系作者赴欧途中所作,文笔隽永。
  袖珍书店出版湖南蓝田光明山
  
  钱基博(1887~1957),时任国立师范学院国文系教授;书名为《近百年湖南学风》,上下册,广告介绍的是上册。陈之迈(1908~1978),时任西南联合大学政治系教授,后为《观察》特约撰述;储安平《英国与印度》系陈之迈出版(科学书店,1943年)。吴稚晖(1865~1953),国民党元老,时居重庆。谢贻徵(1912~?),时供职于中央银行。端木露西(1912~1995。章诒和《往事并不如烟》称其早已病故,大误),储安平夫人,作家。这套书传世极稀,只有《近百年湖南学风》重印过(求知书店,1945年;岳麓书社,1985年)。据俞润泉《旧籍重光》(《读书》1987年第4期),《袖珍综合文库》为五十开的薄本子,土纸印刷,但别致得很,售价之廉,一本大约等于一碗阳春面。
  其间储安平曾往桂林任《力报》主笔。《力报》中储安平的文字尚待发掘。1944年4月25日《国力月刊》第四卷第四期终刊号转载了《力报》上储安平《我对于苏联修宪案的看法》。编者按:“本年二月一日,苏联外交人民委员会委员长莫洛托夫,向苏维埃最高会议建议修改苏联宪法,使苏维埃十六联邦之每一邦均有与外国发生外交关系并缔结条约之权,各邦并有权征募红军,建立本身独立之军队。此项新闻自莫斯科发布后,全球人士惊讶不已。对于此次苏联修改宪法之用意纷加推测。国立师范学院公训系教授储安平先生适在桂林,因为某报撰写《我对于苏联修宪案的看法》一文,连刊三日。查国内报纸对于此次苏联修改宪法,当无一报能详为论解有如储氏此文之精深独到者,而关于改组红军,俾予各邦建军权一节,中外评论,更少提及。储氏此文在桂发表后,大受各方注目,凡注意苏联问题以及研究宪法人士,无不将此文剪下,珍藏参考。本刊承储教授面允转载,无任荣感,望读者细心研究,幸勿漠然视之也。”
  在国师,储安平完成了《英国采风录》、《英国与印度》两部著作以及《英人·法人·中国人》的大部分。《英国与印度》自序署“1943年4月1日于蓝田国立师范学院”,中云:“在战争时期从事著述,已多困难,何况他所寄身之地又复是一个十分闭塞的小镇,在那儿既无任何特别材料供其参考,也无‘灵通的消息’有助于他安置结实的判断。他最初实未计及此稿可以出版;他今将此稿付梓,亦仅以应一般欲考察英印关系者之需求而已。”《英国采风录》自序署“1945年4月10日于国立师范学院”,中云:“本书作于自长沙失守至桂林沦陷这几个月近乎逃难的生活之中。在这几个月中,他及他数以百计的同事,大都将整天的精力花费在日常的伙食琐事之上,心情因局势的动荡极不安定。然而在那种混乱、困顿、几乎无所依归的生活中,有时究不能不做一点较为正常的工作,以维持一个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活的纪律。著者因于离乱之中,每日仍舒卷濡笔,稍事记述;当他所执教的学院西迁粗绪勉可复课时,他虽随作随辍,亦终写成了十章。”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