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中国军歌谈片

作者:毛 翰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流亡日本,回望风雨飘摇中的祖国,深感国民精神的萎靡,转见日本军歌对培养其国民尚武精神的积极作用,不禁感慨道:“中国历代诗歌皆言从军苦,日本之诗歌无不言从军乐。”“吾中国向无军歌”,“于发扬蹈厉之气尤缺”。后来成为护国名将的蔡锷,当时更撰文痛言:中国“自秦汉以至今日皆郑声也”。
  中国古代当然还是有军歌的,但总的实绩确实欠佳。
  中国最早的军歌,当数《诗经》时代秦国抗击西戎入侵的一首《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怎么说没有征衣?我们将同披战袍。大王已下令集合,赶快准备好兵器,我和你同仇敌忾。不过此歌所唱,只是战前动员的情形,并没有出征作战的内容。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屈原所作《国殇》,开头四句写战士披坚执锐,战车迎敌,短兵相接,很像是一首沙场厮杀的战歌。然而,它整篇却只是祭歌,祭奠那些为国捐躯的阵亡将士,接下来便是战败的惨烈景象,“严杀尽兮弃原野”,“子魂魄兮为鬼雄”。
  三国时,曹操命缪袭作鼓吹曲,于是有《魏鼓吹曲》组歌十二首《战荥阳》、《获吕布》、《克官渡》等;吴国让韦昭作鼓吹曲,于是有《吴鼓吹曲》组歌十二首《摅武师》、《伐乌林》、《克皖城》等。有人称其“字硬句坚,一扫沉靡,颇有些《长征组歌》的气势”。然而,这些都是战后的追叙,并非战时的军歌。如《获吕布》赞颂曹操率军东围临淮,生擒吕布:“获吕布,戮陈宫。芟夷鲸鲵,驱骋群雄。囊括天下,运掌中。”如《克官渡》歌唱曹军以少胜多,官渡一战,大破袁绍:“克绍官渡,由白马。僵尸流血,被原野。贼众如犬羊,王师尚寡。沙塠旁,风飞扬。转战不利,士卒伤。今日不胜,后何望。土山地道,不可当。卒胜大捷,震冀方。屠城破邑,神武遂章。”
  南北朝时,与西魏对峙的柔然汗国有一首颇为大气的军歌:“茫茫瀚海,亲亲我家。滚滚尘土,悠悠我穴!朗朗乾坤,男儿热血,浩浩苍穹,佑我柔然!”不过,那是胡歌的译文,不是汉歌。
  唐代边塞诗最能鼓舞军心士气可作军歌的,当数王昌龄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和杜甫的“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战伐有功业,焉能守旧丘。招募赴蓟门,军动不可留。千金买马鞭,百金装刀头。闾里送我行,亲戚拥道周。斑白居上列,酒酣进庶羞。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1〕
  史载,五代后唐庄宗李存勖曾亲自创作军歌,“至于入阵,不论胜负,马头才转,则众歌齐作。故凡所斗战,人忘其死,斯亦用军之一奇也”〔2〕。能让将士高歌,在战斗中英勇杀敌,舍生忘死,这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典型的战歌,可惜其词曲都没有流传下来。
  有宋一代国家柔弱,“将军白发征夫泪”,士气不振。“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这首《满江红》是否岳飞所作还不确切,不大会是当年岳家军军歌。
  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曾作《凯歌》:“万人一心兮泰山可撼,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主将亲我兮胜如父母,干犯军法兮身不自由。号令明兮赏罚信,赴水火兮敢迟留!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据说,当时戚家军“一唱三和,声震林木,兴逸起舞,上下同情,抵掌待旦,浩然南征”。但它只是一时的奏凯之歌。
  清人曾国藩为其所部湘军作有《爱民歌》、《水师得胜歌》、《陆军得胜歌》,但篇幅过长,内容繁杂琐碎,无关军魂,并不适合歌唱。如《陆军得胜歌》:“三军听我苦口说,教你陆战真秘诀。第一扎营要端详,营盘选个好山冈。不要低洼潮湿地,不要一坦太平洋。后有退路前有进,一半见面一半藏。看定地方插标记,插起竹竿牵绳墙。绳子围出三道圈,内圈略窄外圈宽。六尺墙脚八尺壕,壕要筑紧墙要牢。正墙高要七尺满,子墙只有一半高。烂泥碎石不坚固,雨后倒塌一缸槽。一营只开两道门,门外驱逐闲杂人。周围挖些好茅厕,免得热天臭气熏。三里以外把个卡,日日守卡夜夜巡。……”
  “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3〕所幸二十世纪初梁启超等思想先驱一番痛言和疾呼之后,“中国向无军歌”的局面为之一改。
  1902年,黄遵宪一口气写出了《军歌二十四章》,包括《出军歌》、《军中歌》、《旋军歌》各八章。词风大气磅礴,雄浑雅正。试看其第一章:“四千余年古国古,是我完全土。二十世纪谁为主?是我神明胄。君看黄龙万旗舞,鼓鼓鼓。”第二章:“一轮红日东方涌,约我黄人捧。感生帝降天神种,今有亿万众。地球蹴踏六种动,勇勇勇。”其二十四章,每章的结束句均为三个重叠的字,二十四个叠字连缀起来就是:“鼓勇同行,敢战必胜,死战向前,纵横莫抗,旋师定约,张我国权。”
  1904年,张之洞作《军歌》,颁发所部“各营兵勇,令其熟读歌唱”。其第二段题为《大帅练兵歌》:“朝廷欲将太平大局保,大帅统领遵旨练新操。第一立志要把君恩报,第二功课要靠官长教。第三行军莫把民骚扰,我等饷银皆是民脂膏。第四品行名誉要爱好,第五同军切莫相争吵。方今中国文武学堂造,不比市井蠢汉逞粗豪。各营之中枪队最为要,望牌瞄准莫低亦莫高……”所用曲调即后来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1905年,梁启超亲自动手创作《从军乐》十章,为其六幕通俗剧《班定远平西域》的主题歌:“从军乐,告国民:世界上,国并立,竞生存。献身护国谁无份?好男儿,莫退让,发愿做军人。”极言从军的快乐和光荣,一扫千百年来“从军苦”的陈词滥调。
  1906年,大清帝国陆军部成立,谱制了一首陆军军歌《颂龙旗》:“于斯万年,亚东大帝国!山岳纵横独立帜,江河漫延文明波;四百兆民神明胄,地大物产博。扬我黄龙帝国徽,唱我帝国歌!”后代为大清国歌。不过,其词不像是军歌,倒像是国歌。
  一时间,中国军歌竞起。且国家不幸诗家幸,军歌往往出手不凡,各见风骨。如《从军新乐府》:“飞龙招展汉旗黄,十万横磨剑吐光,齐唱从军新乐府,战云开处阵堂堂。海外冤氛逼九州,吾人今日赴同仇。牺牲血肉寻常事,莫负生平爱自由。”《义勇队》:“执干戈,卫我山河,莫蹉跎天时地利,恃人和。”《海战》:“烟雾深重重,响澎湃波浪排长空。战舰坚且雄,一只只排列阵图工。”《从军》:“枪在背,刀在腰,壮志不肯消。”《女革命军》:“女革命,志灭清,屏弃那粉黛去当兵。”《妇人从军》:“天有美人虹,地有少女风,谁云巾帼不英雄?”这些军歌在清末民初,流行于军队,也流行于学校。
  接下来,北伐战争中流行《国民革命军军歌》:“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红军时期流行《工农兵联合起来》:“工农兵,联合起来向前进,万众一心!工农兵,联合起来向前进,消灭敌人!我们勇敢,我们奋斗,我们团结,我们前进,杀尽那帝国主义反动派的大本营,最后胜利一定属于我们工农兵。”
  1931年东北沦亡,深重的民族危机和空前的救国热情,激发了军歌创作的新高潮,产生了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表的数以百计的中国军歌。其中有些是我们至今仍然熟悉的,如《抗敌歌》“中华锦绣江山谁是主人翁”,《旗正飘飘》“旗正飘飘,马正萧萧”,《毕业歌》“同学们大家起来,奔向那抗战的前方”,《救国军歌》“枪口对外,齐步前进”,《大刀进行曲》“大刀向鬼子的头上砍去”,《游击队歌》“我们都是神枪手”,《保卫黄河》“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在太行山上》“红日照遍了东方,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八路军进行曲》“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等。但也有不少是不应该被遗忘却已经被我们遗忘了的。试举两例:《二十军(川军)军歌》共十段,第一段是这样的:“男儿乘风破万里,最好沙场死,国辱未雪怎成名,宝刀携出征。抗强权,除国贼,扫夷氛兮征禹域,莽莽长城,出入纵横,大地播英声。”其第七段则以“朝鲜缅甸与安南,原是我外藩”开头,这是现代中国人久违了的一种表达。抗日名将孙立人所部新一军,其《知识青年从军歌》也极有气势,其三段歌词分别这样开头:“君不见,汉终军,弱冠系虏请长缨;君不见,班定远,绝域轻骑催战云。”“齐从军,净胡尘,誓扫倭奴不顾身,忍情轻断思家念,慷慨捧出报国心。”“一夜捣碎倭奴穴,太平洋水尽赤色,富士山头扬汉旗,樱花树下醉胡妾。”
  军歌“建威扬德,风敌劝士”,这是东汉的蔡邕在其所著《礼乐志》论述军乐时提出的〔4〕。
  清末民初及此后的一些年间,中国军歌雅俗并举,以雅歌居多。下面这首《出征歌》就显得文辞典雅,古风犹存:
  
  风飘飘兮雨潇潇兮军容照严寒
  誓捐躯于酬国兮壮志不复还
  千人万人相送兮欢呼夹道旁
  祝吾师之长征兮扬名于四方
  
  秣尔马兮荷尔戈兮决胜于沙场
  救万民于水火兮箪食而壶浆
  直捣黄龙之穴兮奏凯旋之章
  扬汉声于绝域兮军乐其洋洋
  
  辛亥革命后流行于北洋军队各部的一首《三国战将勇》,则以通俗见长:
  
  三国战将勇,首推赵子龙,长阪坡前逞英雄,
  战退千员将,杀退百万兵,怀抱阿斗得太平。
  还有张翼德,当阳桥前等,七啾咔嚓响连声,
  桥塌两三孔,河水倒流平,吓退曹营百万兵。
  云长武艺精,温酒斩华雄,孟德帐下显威风。
  五关斩六将,保嫂寻皇兄,匹马单刀千里行。
  ……
  
  此文写完,偶尔看到一部电视连续剧《亮剑》,其主题歌《中国军魂》气势磅礴,节奏铿锵,不同凡响,让我们领略了一种久违了的听觉震撼力和阳刚之气(略感不足的是其曲调的民族化不够,旋律风格有似苏联军歌):
  
  如果祖国遭受到侵犯?熏热血男儿当自强,
  喝干这碗家乡的酒,壮士一去不复返。
  滚滚黄河,滔滔长江,给我生命,给我力量,
  就让鲜血染红最美的花,洒在我的胸膛上。
  
  红旗飘飘,军号响,
  剑已出鞘,雷鸣电闪,
  从来都是狭路相逢勇者胜。
  向前进,向前进,中国军魂!
  
  注释:
  〔1〕杜甫《后出塞》五首之一。
  〔2〕《五代史补》。
  〔3〕梁启超《读陆放翁集》。其诗后记说:“中国诗家无不言从军苦者,惟放翁则慕为国殇,至老不衰。”
  〔4〕蔡邕《礼乐志》:“汉乐四品,其四曰短箫铙歌,军乐也。黄帝岐伯所作,以建威扬德、风敌劝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