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亦真亦幻的神魔世界

作者:傅光明




  跟《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一样,《西游记》在中国不仅家喻户晓,更尤其得小孩子们的喜爱,几乎可以说是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中唯一的老少咸宜型。但在小读者童稚的换算公式里,“孙悟空大闹天空”似乎就直接等于《西游记》。至少年幼时的我,在醉然于孙猴子大闹天空之余,顶多也就是还知道个孙悟空从铁扇公主那里骗取芭蕉扇什么的。而今,我年幼的女儿也完全是陶醉在好几十集动画片的《西游记》光盘里,哪会有脑子去琢磨《西游记》的艺术与思想。天真幼稚的孩子读着看着好玩儿,能从中得到极大的乐趣,也就够了。
  不是吗?不说小孩子,就是《西游记》的一般读者,恐怕也很少有人清楚或懒得知道从《西游记》诞生,直到“五四”以后,经胡适、鲁迅等人考证,才确定《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而在以前的三百多年时间里,吴承恩竟一直没有享受到著作权。一听大学者刘世德演讲《吴承恩与〈西游记〉》,才在他正面、直接的考据里,将《西游记》的著作权有说服力地归属给了吴承恩,并同时得以了解到作者生平的星星点点。比如《淮安府志》里关于吴承恩有这样的记载:“性慧而多敏,博及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清雅流丽,有秦少游之风。”可如此一个才俊,却让科举绊住了手脚,他自从考中秀才,一直名落孙山。四十多岁才补上一名“岁贡生”,总算有了做官的资格。耳顺之年都过了,才当上一个副县太爷。这样,有了些沧桑阅历的读者就该不难理解,原来作者是把满腹的不得志和满腔的愤懑、失意,寄托在怪力乱神之中,才天才地创造了那个敢于打破旧有秩序的英雄神妖孙悟空,来借神魔讽世。
  另外,《西游记》也是文如其人的,它的“笔致诙谐”与吴承恩“放浪诗酒”、幽默诙谐的性格是一致的。也许正因为此,写出了《围城》的钱钟书,最喜欢的一部中国古典小说不是别的,而是《西游记》。
  在吴承恩写《西游记》以前,民间传说、神话和文学作品中有关玄奘“西游”取经的故事已经流传好几百年了。《西游记》里艺术虚构的唐僧,自然是脱胎于这位历史上真实的生活原型玄奘。但两者之间是怎样一种关系?该如何评价历史上的这位大德高僧,又如何认识和分析小说中唐僧这个人物形象呢?
  段启明将历史上的玄奘跟《西游记》里的唐僧对照一讲,我忽生出一点感悟:唐僧确实有许多性格上的弱点,懦弱无能,胆小如鼠,优柔寡断,昏庸糊涂,听信谗言。明明是凡胎肉眼,识不出真假是非,还好歹不分,老是冤枉孙悟空。我小时候读连环画《西游记》,觉得他除了会念紧箍咒欺负孙悟空,什么本事也没有,一次一次地吃亏,还一次一次地上当。每每看到他被妖精捉住,恨不得赶紧让妖精把唐僧肉吃了才解气。等有些阅历了,就想得多了一些,一方面,他有菩萨护身,取不到真经是死不了的。从书里看,他本身就是如来佛犯了错误的大弟子金蝉子转世,死了就没戏了。
  但另一方面,他信念坚定,为求取正果,面对权、财和女色的诱惑,丝毫不为所动。更难能可贵的,他骨子里品性良善仁厚,富有同情心。至少是一个为人正派的好人,像书里写他“端是一个好和尚”,没有坏心眼,对人不设防,至少从没想过去害谁。《西游记》里的妖怪一心想吃唐僧肉,是为了长生不老,结果一个个被降伏,也算是私欲导致的结果。这不正是吴承恩在拿神魔世界里的妖怪来说事儿吗?看似幻,实也是真啊。
  而历史上真实的玄奘,性格上不仅没有唐僧那么多的缺陷,且称得上是一位文化巨人。他少年立志,十三岁出家。用段启明的那几个定语来说是:追求真理,坚忍不拔,意志坚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偷渡出境”,经河西走廊,出玉门关,取道“丝绸之路”的新疆北路,历时四年,途经西域十六国。用我们今天的话说是,克服了千难万险,九死一生,才最终到达北天竺摩揭陀国那烂陀寺。
  《西游记》之不朽,吴承恩创造的孙悟空堪称首功一件。凡《西游记》的读者,恐怕没有不喜欢,也没有能忘记孙猴子的。孙悟空是《西游记》作者创造出来的非同一般的神话英雄,他是一个天生的石猴,但又是猴、人和神的三位一体。他身上的猴子习性,表现出他猴了吧唧的生物性;人的特征,表现了他现实的社会性;而神的特点,则表现着他降妖伏魔、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的传奇性。换言之,如果失去了这亦真亦幻的任何一个项目,孙悟空也就形同虚设,没有一点灵性了。
  听了周先慎以“亦真亦幻”为题讲孙悟空,我有六点小感触:
  一、“英雄传奇”。《西游记》写的是孙悟空的英雄传奇。唐僧是精神领袖,第一主角儿是孙悟空。这没什么好说的。
  二、“时代思潮”。《西游记》书中写到了明代民间先进的商品经济观念,这让我想到,以往我们读解一部作品,常常忽略了那作品所处的历史环境、时代思潮,以及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因素,与作者的思想倾向和作品的思想意义之间的联系。而这对于了解作者如何塑造人物,为什么要这样塑造人物,会这样描写,是至关重要的,这涉及对作品的多元读解。
  三、“造反有理”。在孙悟空身上体现出来的蔑视权贵,反对专制的精神,以及“尊贤”的思想非常突出,这涉及对孙悟空“造反”的诠释。以前常有人认为,孙悟空的“造反有理”体现了革命的彻底性,因为他是无产者。也有人认为,孙悟空的革命也是看对象的。比如,在闹了龙宫、地府以后,玉帝一招安,他便欣然前往。当个弼马温,就乐得屁颠屁颠的。扯起“齐天大圣”的旗号,看似要与玉帝分庭抗礼,实际目的还是要让玉帝升他的官。当玉帝真的让他以“齐天大圣”的名号级别去看蟠桃园时,他也满心欢喜地答应了。直到王母娘娘的蟠桃会没有请他,他才又造反了。另外,像他说“玉帝不会用人”、“玉帝轻贤”,那更是他觉得玉帝不会使用人才,使他怀才不遇。他蔑视皇权,却不从根本上否定皇权。当最后被如来制服,明白自己并非天庭老大,只好乖乖地皈依佛门,去求取正果。
  四、猴性即“童心”。很明显,明代大思想家李贽的“童心说”,对《西游记》的思想产生了影响。我以为孙悟空身上的猴性,即是那份自然的本真,是童贞、童趣、童心。如果在现实生活中,人失去了童心、童贞、童趣,就会未老先衰。哀莫大于心死,心都死了,活着不就等于一具行尸走肉?当然,人们也不能稍有不满就“大闹天宫”,要有法制观念,要受法律约束,就像孙悟空头上的那个紧箍咒。
  五、“强者为尊”与机遇。这又可以联系现实了,如果你自认为是强者,可没有机遇,成功的路将十分漫长。像孙悟空,即便他再聪慧,有灵性,如果没有菩提老祖传他七十二般变化和一个跟头翻十万八千里的本领,也不会有后来事业的成功,即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
  六、人生与“取经”。我们每个人这一生的生命历程,何尝不是一部又一部的“西天取经”。而在这人生,尤其是奋斗的人生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妖魔鬼怪”,即各种各样的坎坷、挫折,种种的失意,也包括情感上的失恋什么的,或许远不止“九九八十一难”。面对这些,怎么办?我想得学点儿孙悟空的那套斗争哲学、斗争智慧,还要有斗得“甜美”的韵味,乐做“人间喜仙”。我一直有这样一个观念,哪怕生活压迫得你很悲观,也要找出任何一个理由充满乐观地活着。
  然而,若单纯就《西游记》可读的趣味性而言,它的兴奋点更多是落在大活宝猪八戒身上。他一出场就带有喜剧色彩,天蓬元帅下凡,却错投了猪胎,因此造成了他体态的蹒跚臃肿,性情的贪吃好睡,懒惰自私。如果说孙悟空身上多的是理想的浪漫气质,那猪八戒则更多的是现实的生活气息。孙悟空是猴、人、神的三合一,猪八戒是猪、人、神的大一统。他有猪的外形,猪的习性,身上的毛病太多,恨不得浑身净是缺点:好色,攒私房钱,爱打小报告,遇到点困难就想散伙,等等。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西游记》因有了猪八戒而妙趣横生。如果少了这个“呆子”,《西游记》读起来就没这么好玩了。他有许多让人嘲笑的地方,可不仅不招人讨厌,偏偏还特招读者喜爱,难怪周思源要把演讲题目定为《丑陋可爱猪八戒》。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