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期

格兰特陵园启示录

作者:盛禹九




  一个偶然的机会,参观一座陵园,听到不少故事,由此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那是2003年仲夏,一次去哥伦比亚大学参观访问,出来时已是下午五点。该校地处纽约曼哈顿上城,不远处便是哈德逊河。途经河滨公园时,笔者看到一座巍峨的建筑:下层为希腊神殿式方形,上层为陶立克柱圆形,高约一百五十米。建筑物上方刻有“让我们拥有和平”一行大字;门前两侧,两只巨大的石鹰展翅欲飞;石鹰旁,矗立着美国国旗和四星军旗。一位不相识的游客给我介绍:这是南北战争著名的北军统帅、美国第十八届总统尤利乌斯·格兰特将军的陵园,内涵丰富,很值得一看。当时行色匆匆,而且参观时间已过,只好带着遗憾离开了。
  2005年初春,笔者重返纽约,没有忘记去格兰特陵园参观。登堂入室,发现陵墓非常考究:整个内室用洁白的大理石砌成;格兰特夫妇深紫色大理石石棺停放在地下室中央,周围陪伴的是格兰特的六位著名部将(如谢尔曼、谢里丹等)的半身塑像。上层大厅仿拿破仑巴黎陵寝,呈十字形,两旁陈列着和主人有关的照片和文物。四周墙壁上几幅硕大的马赛克半圆形壁画,再现格兰特当年战场上的风采。其中正面最醒目的一幅是,格兰特在阿伯马塔克斯接受南军统帅罗伯特·李投降。那是一幅非常动人和有趣的画面:在士兵群众簇拥和欢呼的背景下,两位将军紧紧握手。满头银发的罗伯特·李,一身崭新军服,腰系皮带,脚蹬长筒皮靴,手持佩剑,十分英武;而格兰特则是一身便服,胡子拉碴,据说当时他的皮靴和裤子上溅满了泥水。从这幅画面上看不出,究竟谁是胜利者,谁是投降者。人们说,这是历史的真实。
  
  宽容化解了战争创伤
  
  这一天参观的人比较多。面对着上述画面,一位身穿黑制服、留着大胡子的讲解员娓娓动听地给大家讲述着如下的故事:
  罗伯特·李和尤利乌斯·格兰特是美国内战时期的双方统帅。他俩原来是好朋友,都毕业于西点军校,都在联邦军队服役,并且一同参加过对墨西哥的战争:当时,罗伯特·李是上校,而格兰特不过是一名中尉。可是,在后来南北战争的战场上,这对好友却成了两军对垒的敌人。
  内战爆发时,罗伯特·李已是联邦军队中的一位声名显赫的将军,林肯曾有意让他担任北方军队的指挥官。当时,罗伯特·李的心情非常矛盾:他反对奴隶制,不赞成南方脱离美国独立;但也反对北方对南方采用武力,去攻打他的家乡弗吉尼亚。他说:“我不能举起我的手,去反对我的亲人、孩子和我的家园。”最后,他义无反顾地脱掉身上的蓝色军装,加入到南方军队,并且成了南军的统帅。
  内战开始后,起先,李将军凭着他军事上的经验和才能,曾使南军处于优势;后来,林肯起用格兰特担任北军总司令,形势才发生根本变化。格兰特将军其貌不扬,不修边幅,嗜酒如命,可在战场上是叱咤风云的英雄。他的口号是:“攻击!攻击!再攻击!”在弗吉尼亚大会战中,南军被北军包围,伤亡惨重。罗伯特·李不愿意看到更多的士兵伤亡,他的家乡遭受更大破坏,于是选择了投降。惟一的条件是,希望北军能确保每一个南军士兵的安全和尊严。
  1865年4月9日,根据林肯总统的指令,格兰特将军仁慈地对待了他的敌人,在谈判中答应:不惩罚战俘,每个放下武器的人都可以自由地回家,可以把马和骡子带走,以便重建自己的家园;军官们还可以体面地保留他们的手枪和佩剑;此外,格兰特将军还答应给二万五千名南方士兵发够回乡的口粮。
  罗伯特·李回到军营,告诉他的士兵说:“你们将会被赦免,可以回家了。”士兵们紧紧握着将军的手,许多人哭了起来;李将军也流出了泪水。
  三天后,4月12日,罗伯特·李将军率领他的军队向北军投降。这是南军最后一次列队,军旗在微风中飘扬,士兵们齐步走向另一边的穿着蓝色军服的北方军队。这时响起了嘹亮的军号,北方军队向南方军队行军礼,南方军队也仗剑向对方回军礼。礼毕,身着灰色军服的南方军队放下他们的武器,降下了南方军旗。格兰特将军感慨地说:“战争结束了。叛乱者现在又是我们的同胞了。”
  格兰特在战争中建立的功勋和良好的风范赢得了美国人民的敬重。1866年,格兰特被授衔为美国第一位四星上将;1868年,当选为美国第十八届总统。罗伯特·李战后也受到国家的信任,保留了原有军衔,被任命为华盛顿学院院长,而且作为优秀军事家之一被载入美国史册。今天,在西点军校,在南方许多地方的纪念馆和公共场所,不仅有格兰特的纪念文物和塑像,而且也有罗伯特·李的文物和塑像。这两位将军同样受到美国人民的纪念和尊重。
  大胡子结束了他的讲解,大厅里一片寂静。我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
  战争是流血的政治。古往今来,成王败寇,弱肉强食,几乎成了一种规律。战败者的命运往往是悲惨的:他们被打入“另册”,除了受到法律上的惩罚外,还会受到社会上的各种歧视和伤害。于是,仇恨,报复;新的仇恨,再报复;如此循环反复,永无穷尽。而在“新大陆”这块土地上,一场持续了四年付出了六十多万士兵生命的内战,得到了圆满的结局。这里,胜者不必为王,败者未必是贼。美国南北战争不仅解放了奴隶,而且向世人展示了战争中一种新的文明和风格:宽容、和解、礼貌与尊重。是林肯和格兰特这样一些卓越的领导者,以博大的胸襟和超人的政治智慧,化解了南北双方因战争而引起的隔阂、相互猜疑和仇恨。战争没有给人们心灵上留下创伤和后遗症,而是给社会带来了持久的安定、和睦与繁荣,从此这片土地不再有大规模的动乱和战事。这是美国人民的幸运。
  
  诚信:一种高尚的品德
  
  在格兰特陵墓的北面墓道上有三株银杏树,四周有铁栏杆围护,下有一块一米见方、用青铜铸造的铜牌。上有中、英两种文字说明。中文用隶书直行书写:
  大清光绪二十有三年,岁在丁酉孟夏初吉,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一等肃毅伯合肥李鸿章敬为大美国前伯理玺天德按:“伯理玺天德”是英文president总统的音译葛兰脱墓道种树,用志景慕。出使大臣二品衔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铁岭杨儒谨题
  
  李鸿章为什么远道来美国给格兰特墓道种树?
  据有关资料记载:格兰特总统卸任后,曾在其儿子陪同下环游世界。1879年5月28日,格兰特来到中国;路过天津时,李鸿章曾予以接待。当时正好发生日本吞并琉球事件。中国政府几次向日本交涉,毫无结果。清政府和李鸿章想借助格兰特的名望,在他访日期间劝说日本放弃琉球。可格兰特此时已卸任总统职务,很难有所作为,他的调停自然毫无结果。
  格兰特回国前,从日本给李鸿章写了一封信,信中除介绍日本的新气象外,明确指出:“中国大害在一弱字,国家譬如人身,人身一弱则百病来侵,一强则外邪不入。”格兰特希望中国奋发自强,否则“日本以一万劲旅”,可“长驱直捣中国三千洋里”。他建议清国总理李鸿章“仿日本之例而效法西法”,“广行通商”,如是则“国势必日强盛,各国自不敢侵侮”,等等。当时,李鸿章和清政府没有、也不可能按照格兰特开的药方去做,果然在甲午战争中惨败。回顾这段历史,令人唏嘘浩叹!
  因李鸿章和格兰特有以上一段交往,1896年李鸿章出使俄国,在参加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典礼之后,特意转道美国参观访问。据当时美国报纸报道:这年8月28日,李鸿章坐船抵达纽约之日,港内百多艘船舰汽笛长鸣。上岸后,有五十万纽约市民在第五大道和中央公园等处,夹道欢迎和观看李鸿章乘坐的四轮马车。此时,格兰特已去世十年,他的儿子专门登船迎接。李鸿章因此专程拜谒格兰特墓。
  有人考证说:
  
  杨儒的铭文中其实存在着史实的错误。李鸿章拜祭格兰特墓的具体时日应是1896年8月30日,有出版于1899年的《李傅相历聘欧美记》为证:“二十二日(西八月三十号),中堂出自纽约行台,至前民主格兰德寝园,有宿草矣,为怆然者久之。从者以鲜花环进,敬悬墓门,循西礼也。”李氏亲至其地只此一次,文中既未言及,可见所谓“墓道种树”乃徒有虚名,此等事原多半由下属代劳。因而1897年5月2日(阴历四月初一日)的墓前植树人,实为杨儒,而非中堂大人本人。〔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