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2年第3期

书屋絮语

作者:澧 人




  我曾经是《书屋》的热心读者,后来又成为它的一位专职编辑。既然与《书屋》有缘,护惜起来也就倍有深情。
  做了半年编辑,不禁想说一说作者和读者。《书屋》的作者,学院派与非学院派几成均势,名流大家与新近学人竞展风采。其为文大多见从己出,不拘格套,由此铸就了《书屋》的基本风格,即新耳目而非备考求。职是之故,对《书屋》的文章,求全责备不难,过眼即忘亦不易。这些心血凝成的思想资源,在相当程度上丰富了变革时期人们的想像力。明代袁中郎有言:雷同之物不必有,孤行之品不可无。近人林语堂更提出一个极端之论,所谓无“偏见”不是好文章。可见自古以来的读书种子,虽生不同代,但心实相通。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书屋》作编辑,是难得的再学习的机会。常听人讲,编辑是为他人作嫁衣裳,但我却无法生出这种心情。
  《书屋》的读者遍及全国,而且大都系自费订阅。别看一年的订费才60元钱,但对那些清贫的大学生、乡村教师来说,也是好不容易才挤出来的。这些忠实的读者是《书屋》耐以生存下来的重要保障。不少人在来信中把本刊称为“我们的书屋”、“我们美好的书屋”。作为编辑,我常常被这种从心底自然流淌出来的情感所打动,同时也生怕辜负了读者的厚望。尤其令人刻骨铭心的是,读者们对《书屋》有着经久不衰的参与热情。每期《书屋》发出不久,便引来多方面的反馈,或赞扬,或指谬,或补充,或驳难,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互动互换,最终达到的是互利互惠的目的。
  我们编辑部的几号人,俨如给大家运送精神食粮的车夫,其职责便是推的推,拉的拉,齐心协力地赶路,保证大家每个月有些可享用的东西。虽然一路上不免大汗淋漓,但却是心甘情愿的。如今的读书类杂志,竞争十分激烈,但湘人向来不甘人后。我们坚信天道酬勤,勤能补拙。 (澧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