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里斯本淘宝归来

作者:王金昌




  2005年11月16日,我们赴欧考察团到了里斯本。
  里斯本(Lisbon)位于欧洲大陆的最西端,是葡萄牙的首都和葡萄牙最大的海港城市,也是欧洲历史文化名城,号称伊比利亚半岛西海岸最美丽的城市。一如欧洲其他大型城市,里斯本保存了固有传统,中世纪街的景观依然留存至今,新旧城规划秩序井然,时代反差明显。城市一面完全是21世纪大都市的风貌,另一面则继续向世人呈现17世纪以前的历史遗迹。这与我们中国毁灭历史文化的所谓旧城改造完全不同。
  里斯本1245年成为葡萄牙首都,随着15、16世纪葡萄牙航海业的发展和海外地理大发现的成就,逐步发展为欧洲最发达的城市之一。400年前,里斯本是世界上最强大帝国的中心。
  1553年,葡萄牙开始入侵我明帝国,打不成就用谦恭的态度贿赂当时的中国政府官员,入据澳门长达400年之久,显示了一个欧洲帝国的强悍与野心。我们从里斯本维护良好的博物馆及古迹上,可以想象当年帝国的兴盛及奢华。
  平生业余无他事,唯古董收藏是我几十年的喜好。处理完公事,我们来到了古董一条街。
  古董一条街叫圣班多街,是个东西巷子。古董街所处位置并非繁华的商业区,较僻静,街道不太宽,仅可对开轿车,道路两旁是法桐古树,参差错落、新旧不一的古董店布满街道两旁。
  店里大都是欧洲油画,也有中国17~19世纪的外销青花、彩瓷。一件彩瓷大碗将我吸引进了一家店铺。
  坐店的是位七十多岁的老妇人,金发碧眼,气度雍容端庄,精神矍铄,看得出她出身非凡之家。她见我拿着那个碗不放,反复端详,问清我们来自中国后,很热情地说,她是为儿子看店,她马上叫儿子过来。说着,她给儿子打了电话。不一会儿,她儿子驾车赶来。她儿子四十余岁,长发,穿戴打扮别有一种艺术家的气质。果不其然,他是个画家也是古董商人。同事吹嘘我是中国文物的鉴赏家,引起了这母子的很大兴趣。母子说起了中葡友好的历史。儿子指着放在不是特别明显处的、装在一棕色木框里的铜版印刷画“中国皇帝出行图”自豪地说,他的外祖父的爷爷,当时曾出任葡国驻外大使。我想,可能是驻过中国大使,但不知何故,话到嘴边他却没说全。
  那铜版画一下吸引住了我。我嘱咐同事与那母子谈大彩碗的价格,自己全神贯注在这幅画上。这幅铜版印刷画,由三块板拼接而成,长125厘米,宽24厘米,画旁标有“一名中国皇室画家所绘”和“献给国家财政部长、国王的继承人夏洛尔·麦克桑德”的法文字样。在右上角标明1786年由法国赫尔曼铜版印刷公司印刷。
  铜版画16世纪开始在欧洲流行。法国赫尔曼铜版印刷公司在18世纪已是一家世界著名的印刷公司。铜版制作过程不算复杂,先在优质的特制铜版上涂拒腐的可变固体(比如防腐蜡或沥青),用刀或针刻画临摹原作,用特制带腐蚀酸性的药水(比如硫酸)腐蚀,刻画去的地方则被腐蚀成沟凹,铲去固体。然后,用油墨抹在铜版上,油墨留在沟里,然后上机器通过滚筒的压力,使填入凹线中的油墨印到纸上,形成凸起的线条,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这幅画,人物众多,场面宏大壮观,画面清晰,层次分明,印制精美,手笔不凡。这也应该是18世纪世界版画印制的最高水平。
  画面的下方是法文说明,大意是说:
  这是盛大的凯旋仪式。中国皇帝离宫出行和回銮凯旋,总是有着盛大豪华的场面。仪式上,除了多种多样既定的护卫以外,每隔一段距离,皇家部队的骑兵都形成了弧形护卫队形。皇帝凯旋队伍所经过的街道,都进行细心的打扫清洁,参加仪式的人都要打扮一新,鲜花和绘制的各种带有丝带做成的装饰物,把他们装饰点缀得富丽堂皇。
  这种仪式以40名身着镶金红色服饰的侍卫开始。最前面的四人举着绣有皇帝服饰和金黄色的龙的图案的锦旗,其他人有的打着灯笼旗,有的打着遮阳伞。这些都是精心制作的镶有金饰的华丽的制品,持有长枪的剽悍骑兵穿着绿色镶金的服装,马鞍是蓝色和金色相间的。官员同样穿着节庆的服装,帽子是红色的,帽檐是黑色的,孔雀羽毛的花翎飘动着。两个年轻的贵族,手捧香炉,在那至高无上的、掌握着和平与战争的、身着与众不同的醒目蓝色为主的服装的皇帝仪仗前走着。
  轿帘是遮蔽着的,轿子的项盖是华丽的金饰的绣稳和秀美的丝带。木制的轿子漆成红色和金色,轿子上有着数量众多的杰出雕刻艺术,轿子由28名身着红色花饰的华丽服装的轿夫抬着,他们的腰带是绿色的,帽子的翻边上有银质的星形装饰,扛着脚踏板的人穿着同样的服装,在随行的贵族当中,有4位穿着华贵的由太傅抱着的王子,在这群人中的很多人捧着水果篮,分发给围观的人们。
  皇帝的后面是皇后,皇后按照习俗穿着绣有金龙图案的蓝色长裙,并镶有白色的鼬皮饰带。同行的女士们也都身着同样的绣花的蓝色服装。后面又是一顶金色的轿子和一些身着红色和金色服装的侍从。
  在皇室队伍的后面,是皇帝的护卫和长枪手,在他们的蓝色战袍上镶有金饰,他们跟随着一些身着镶有金饰的蓝色服装的武将,他们保护着皇帝的出巡。最后,出巡队伍以华贵的骑兵护卫和侍从们押运着行李的场面结束。
  店主见我爱不释手,说可以转让给我。经过讨价还价,最后以350欧元成交。店主将框子拆下,我小心地把画卷起来,放在了手提包里,告别母子俩,悄然离去。
  我走出这家店时已下午5点多钟,太阳就要落山了。我突然喜欢上了这座城市,具体说是喜欢上了这个不足一华里的街道。再前后左右打量这个僻静的街道,路面铺有一尺见方的石块,已现斑斑痕迹,法桐金黄色的落叶洒满街道,它们错落地叠在一起,像块块有皱纹的金黄地毯(我想他们是故意不打扫的),树上还稀疏地挂着些残叶,微风吹去,飘然飞舞,悄然落地,静静的。在温暖的夕阳中,整个街道显得极其静谧美丽。我沐浴其中,多有惬意,似乎也觉得十几天的欧洲之行的劳碌疲惫,在这条小街的夕阳中一扫而光。
  回国后,我专程拜访了我的老朋友,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中国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古字画鉴定专家、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杨新先生。据杨新先生考证:这幅铜版画所画为“凯旋”仪式,铜版刻制于1786年,即乾隆五十一年。那么,原稿的创作应在此年以前,究竟是哪一次凯旋呢?又据图中所画景物,以及牌坊特点,似乎应是从永定门至前门这一带。那么乾隆皇帝只有南巡和到南苑围猎、銮舆才走这一条路线。而街道肃静,没有闲杂人员,而又有临时搭建的礼棚,很有可能是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弘历第六次南巡回銮的记录。因为乾隆这一次远巡江南,从正月出发,直至四月才回京,所以才会有既隆重又肃静的场面。可惜原稿今不知存何处,所刻制画面,也不知是局部还是全貌。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杨新先生认为,这幅画与存世的《平定准噶尔回部得胜战图》来比较,原稿的创作有两种可能:第一,出自中国宫廷洋人画家之手;第二,由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