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7期


论黄河与开封城市的发展

作者:张 宇




  摘要 黄河与河南省开封市的城市发展密切相关。黄河冲积平原是开封市形成与发展的依托性条件。黄河使开封市成为历史上著名的“七朝古都”,但同时,黄河的泛滥又给开封带来了无数次毁灭性的灾难。
  关键词 开封;黄河;七朝古都;城市发展
  
  位于豫东平原的河南省开封市是一座历史名城。作为城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世纪,即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她是国务院首批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并与西安、洛阳、北京、安阳、杭州、南京、郑州并称中国“八大古都”。
  众所周知,开封城市的发展与黄河休戚相关。黄河促使了开封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千百年来她哺育了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人民。但同时,也给开封人民带来了无数灾难。所以,开封的发展,可谓成也黄河,败也黄河。
  
  一、成也黄河
  
  黄河冲积平原是开封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依托性条件。史念海先生把近4000年以来黄河的情况分为两个安流期和两个泛滥期。安流的前一时期为商周至秦代,后一时期则为东汉初年王景治河之后,历三国、两晋南北朝、隋,直到唐中后期。频繁的河患也可分为两个时期,其一是两个相对安流的中间时期,也就是由西汉初年到东汉初;另外一个时期,则是由唐代直到20世纪中期以前。开封城市发展史的前一个重要时期——春秋战国,处于黄河的第一个安流期;东汉以后至隋及唐初、中期属于第二个安流期。整体来说,在安流期,开封城市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在处于第一个安流期的战国时期,开封第一次作为国都登上历史舞台。公元前364年,魏惠王为了避免西面秦国的侵扰,同时图谋向中原发展,将都城由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至仪邑(今开封),号称大梁。于是魏惠王便采取了一系列发展大梁的措施。公元前361年(魏惠王十年)着手开挖鸿沟。鸿沟的第一期工程是“入河水于甫田,又为大沟而引甫水者也。”(《水经·渠水注》)第二期的工程是公元前340年(魏惠王三十一年)为“大沟于北临,以行圃田之水”(同上)。又从大梁城开水沟,引圃田水东行,然后折向南,与淮河相连。鸿沟水系的开挖,不仅对魏国整个政治、军事、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而且使大梁城成为水运网的中心,加强了各地区间的经济、文化的联系。同时,也切实改善了大梁城市的发展条件。《史记》记载:“魏之大梁,秦之咸阳,楚之郢,皆出入大贾小商之地。”当时大梁城有居民50万人左右,约占当时魏国总人口的25%。大梁有城门12座,著名的有城东北的夷门和城西韵高门。城内冶铁、纺织等手工业和商业都很发达。城区面积较今开封市旧城区面积还大。而且在以后的1100余年间,开封的城市规模始终未能赶上大梁城。直到北宋时期才突破了大梁城的城市规模。据记载。魏国曾“以三十万之众,守梁七仞之城”,成为“拥土二千里,带甲三十六万”的强盛国家。作为魏都大梁,开封经历了130年的兴盛与繁荣的时期。
  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隋王朝动用100万民夫,开挖通济渠。该渠由洛阳开始,引谷水、洛水达于黄河,经过一段黄河后,于板渚(现河南省荥阳县西北)引黄河水东南行,经过开封城下,到现安徽眙盱县北入于淮河。这条通济渠向南通过江淮之间邗沟及江南运河,可达杭州,向北通过永济渠可达涿郡(北京)。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隋炀帝时期开凿的南北大运河。通济渠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段。当时的汴州位居该渠咽喉,在漕粮的运输上具有突出的地位。以至于安史之乱之后,为免漕运中断京都受困,唐王朝在此设宣武军,节度使李勉又于建中二年(公元781年)重筑汴州城,使汴州成为中原的军事重镇。这个汴州城是魏大梁城之后在史书上第二次有专门记载的开封城。
  五代时期,后梁、后唐、后晋三代统治者,在定都问题上都曾经有曲折反复。但通过实践,最后都对开封的重要地位有了明确的认识。核心思想是开封虽不如洛阳四塞险固利于守,但雄踞中原而交通便利“利兵”、“利民”。开封以黄河为依托,具有重要的漕运地位。所以后晋最终定都开封,称为东京,后汉、后周继之,为北宋定都开封打下基础。后周世宗在取得政权不久,为改变自五代以来河道逐渐淤塞漕运不畅的局面,重新沟通以开封为中心由黄河到长江的漕运故道,又疏通蔡河,使开封成为“挖引河汴,南通淮泗,北接滑魏,舟车之所凑集”的政治经济中心。
  到了北宋,开封周围的水运交通网更加完善。惠民河、汴河、五丈河和金水河从东京城里穿过,称“四水贯都”。而东京就成了汴河、黄河、惠民河和五丈河漕运四河的中心。当时的黄河由今河南荥阳县广武山北向东北方向流去,故距开封稍远,不过黄河中的船运,还是由汴河到达开封。其他三河都是直接通达开封。可以说,当时开封的百万兵民皆赖四河的漕粮为生。尤其是汴河作用犹大。关于宋代开封与黄河的关系还有一点应该论及,即“引黄入御”。这项工程,使黄河南北隔绝之水系终于被打通,京师开封与河北诸地一度得以水路往来,开封“天下之枢”的交通地位进一步加强,开封城市的发展也到达到了顶峰。
  以上是历史上开封依托黄河所取得的发展与成就。可以说,没有黄河,历史上的开封不会拥有发达的水系而成为著名的“北方水城”。也自然不会被古代帝王选作都城。更不会拥有北宋时期世界第一大都会的辉煌。
  
  二、败也黄河
  
  黄河是世界上输沙量最大的河流,每年约有4亿吨堆积在下游河床内,使下游的河床日渐抬高,成为世界著名的“地上悬河”。现在,黄河开封段的河床已经高于开封市地面十米左右,所以,黄河又是有名的害河。据历史记载,过去2000年间,黄河决口约1500多次,其中大的改道有26次,重大改道6次。黄河每次泛滥与改道,都给开封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而这些对于一个城市来说致命的水患,却不仅仅是自然造成的。这里,重点论述一下历史上的“人祸”对开封城的破坏。
  经历了一百多年的繁荣发展之后,公元前225年,魏国被秦所灭。这一年,秦始皇命大将王贲进攻魏国。王贲采用以水攻城的办法,从黄河经鸿沟引水向大梁城灌了长达三个月之结果使原来非常富有的天下名都大梁城趋于毁灭。豫东黄河平原河道淤塞,水系紊乱,特别是开封附近,常年积水不泄。芦苇丛生,一片荒凉,城市较长时间恢复不了元气。所以,秦灭亡了魏国之后。开封进入了一个衰败期。
  明末大起义的过程中,李自成和明朝统治者曾在开封进行过激烈的战争。李自成起义军对开封围攻三次,特别是第三次前后围攻近六个月。这次由于围攻时间长,开封官军无粮,为了垂死挣扎,明河南巡抚高明衡在城西北17里的朱家寨拔开河堤,妄图湮灭起义军,全城尽为洪水吞没。仅钟楼,鼓楼,相国寺及周王府紫金城屋脊露出水面。开封城内原有三十七万八千人,经过这场大水,只剩下三万多人。这是开封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浩劫。关于这段历史,明史有明确的记载“十五年,流贼(李自成农民军)围开封久,守臣谋引黄河灌之。贼侦知为备,乘水涨,令其党决河灌城,民尽溺死”(《明史》卷八十四《河渠二·黄河下》)。
  第三次对开封造成巨大破坏的人为水灾是现代历史上著名的花园口决堤事件。抗战开始后的1938年5月19日,徐州陷落,日军土肥原的师团从北路沿陇海线西进,很快攻下菏泽、考城、兰封等陇海沿线几个据点,开封和郑州危在旦夕。1938年6月,蒋介石为阻挡日军西犯,竟然“以水代兵”,命令军队在河南郑州花园口掘开黄河大堤。奔涌而出的黄河水并非任何人力所能控制,黄水出槽后在河南境内汹涌狂奔。由决堤带来的黄河历史上的第26次改道所造成的危害,遍及河南、安徽、江苏三省44个县,死亡人数统计高达89万。花园口决堤也成为抗战史上与长沙大火、重庆防空洞惨剧并称的三大惨案之一。《豫省灾况纪实》里有一段文字如此勾勒黄泛区灾难图:“泛区居民因事前毫无闻知,猝不及备,堤防骤溃,洪流踵至;财物田庐,悉付流水。当时澎湃动地,呼号震天,其悲骇惨痛之状,实有未忍溯想。间有攀树登屋,浮木乘舟,以侥幸不死,因而仅保余生,大都缺衣乏食,魂荡魄惊。其辗转外徙者,又以饥馁煎迫,疾病侵夺,往往横尸道路,填委沟壑,为数不知几几。幸而勉能逃出,得达彼岸,亦皆九死一生,艰苦备历,不为溺鬼,尽成流民……因之卖儿鬻女,率缠号哭,难舍难分,更是司空见惯,而人市之价日跌,求售之数愈伙,于是寂寥泛区,荒凉惨苦,几疑非复人寰矣!”
  
  三、建国后的开封与黄河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经过不断治理,尤其是小浪底水库的建成,黄河基本得到控制,开封城基本上脱离了水患。然而,黄河的河床仍然在以每年10厘米的速度增高,黄河愈发形似天河。由于存在潜在的威胁,黄河仍然制约了开封市的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开拓与发展。但是基于国家的重视和科技的进步,黄河发生特大水灾的几率大大减少,黄河在开封城市的发展中越来越多地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地上悬河”被开发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开封市沿河建立了黄河游览区。位于开封市北郊的“镇河铁犀”犹如一个防洪护城的哨兵,注视着北边咆哮奔腾的黄河。古城开封,在母亲河的哺育下,必将走向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