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6期


浅论当下外国美术鉴赏教育

作者:王玉丽




  【摘要】外国美术鉴赏教育对我们有重要作用。随着多元文化的兴起,外国美术鉴赏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当下对外国美术的鉴赏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更好地开展,文章对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当下外国美术;鉴赏教育;大众艺术
  
  美术作为人类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社会发展,我们迈入了“读图时代”,审视我们的社会,越来越多的信息蕴涵于图像中。对美术作品的鉴赏也变得尤为重要起来。当代社会进入全球一体化,对外交流也进入到了新的阶段,外国美术鉴赏的作用更趋明显。首先,外国美术鉴赏教育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国外当代的文化现状,更好地确定我们的文化发展定位,对当下多元文化的发展有很大帮助。不可否认,外国美术的多样式、多观念给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有着启迪作用,当下中国艺术的多维展开的动态结构和日益丰富的视觉形态多多少少受到了西方艺术的影响。其次,外国美术鉴赏教育可以促使中国创意产业、视觉产业的健康发展。如西方现代派美术的创新精神及表现手法对中国建筑设计、服装设计及广告制作等领域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最后,充分理解外国美术对于对外交流有很大的帮助作用。美术是生活的反映,只有相互了解才能更好地交流。
  数千年来中国文化一直遵循着“和而不同”的法则发展,成为人类文化史上一朵奇葩。现在,经济全球化引起了我们诸多思考,在文化方面,我们不仅要文化的包容性与多样性,还要意识到面对世界和立足本土并非互不相容的。我们要在立足本土的情况下吸取外来优秀文化,使本土文化焕发光彩。外国美术是外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多元文化议题下,如何有效地运行开展外国美术鉴赏教育,是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
  
  一、外国美术鉴赏教育在当下的现状
  
   (一)当下外国美术鉴赏教育发生的变化
  与以往相比,当下外国美术鉴赏教育已经发生了诸多变化。首先,对外国美术鉴赏性质及价值认识方面有了改观。改革开放前,政治一切活动的中心,美术是为国家意识、阶级意识服务的。外国美术几乎是现实主义美术的代名词,其他类型的美术要么不被介绍,要么被批判。进入当代,随着多元文化教育的兴起,外国美术鉴赏教育的重要性也大大提高,各种形式的艺术被引入国内。其次,在教育理念及目标上也有所变化。之前对于外国美术的学习,只是单纯的引进及模仿抄袭,将外国美术看作为一种先进技术而不是文化,新时代的外国美术鉴赏强调对外国美术及其文化的整体理解。再次,在外国美术鉴赏内容方面也有所改变。之前对外国美术作品的介绍只限于个别国家、个别流派。随着多元文化艺术教育兴起,各个国家、各种流派的艺术都开始引进。最后,鉴赏对象也发生了变化。以前提到美术鉴赏教育,总是针对专业人员来说的,现在除专业人员外,中小学生和广大公众也成为美术鉴赏教育的对象,美术鉴赏教育开始由精英艺术向大众艺术转变。
  (二)当下外国美术鉴赏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美术鉴赏教育发生了诸多可喜变化,但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国内区域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发展是不平衡的,这导致了我们对外国美术鉴赏教育的价值、目标和具体实施措施上都有不同的理解,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外国美术鉴赏素养普遍不足。外国美术对公众来说是个相对陌生的领域,它远离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在视觉上觉得新鲜,但不足以欣赏和理解外国美术优秀的视觉创意,这不仅阻碍了国民自身精神生活的进一步提高,也阻碍了创意产业、视觉产业的健康发展。西方艺术,特别是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由于在艺术观念和表现手法上与传统绘画都有很大差别,受传统审美习惯及特定政治、社会环境的影响,我们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能正确地理解西方现代主义绘画。其实许多现代派艺术作品中包含的创新精神,如夸张、抽象、变形的表现手法以及对色彩及新材料的应用,对建筑设计、服装设计、广告制作等领域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很多时候在学习西方现代美术时,过分夸张了少数作品中出现的消极、荒诞以及低级趣味的思想,却忽视了西方现代派美术对我们积极的一面,从而对其有所抵制。我们应该学会鉴赏不同风格流派的作品,从中汲取有价值的东西。
  二是地区间发展不均衡。虽然全国都有丰富的美术教育资源,但各地区却有很大差异。相对来说,发达地区教育资源相对丰富且全面,特别是一些沿海地区城市,已经具备了相当好的外国美术鉴赏教育条件。而一些落后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及信息闭塞等条件限制,美术鉴赏资源也相对贫乏。主要鉴赏途径是印刷品,直接的原作展览、国际间的交流很少见到。如何在这些地区开展外国美术鉴赏教育,应该引起重视。
  三是公众美术鉴赏教育重视程度依然不够。学校美术鉴赏教育与以往相比已经有了很大改观,中小学美术鉴赏课的比例已经越来越高,专题欣赏列入小学美术教育课堂,而高中专题欣赏比例越来越高。不仅如此,馆校结合的美术教育也在开展,学生由原来的间接欣赏变为直接欣赏,更好地理解远离日常视觉经验的外国美术作品。相比较来说,公众美术鉴赏教育虽然有所改善,如今年已有部分公众美术机构如博物馆、部分美术馆陆续向公众免费开放,且关于外国美术鉴赏的讲座也越来越多。但总体来说,大多数的公共美术机构还是主要对专业人员服务的。我们应该不只满足于让高雅艺术进校园,而是让更多的公众能够学会鉴赏外国美术,从不断的鉴赏中提高审美能力。
  
  二、如何更好地开展外国美术鉴赏教育
  
   (一)全面深入研究各类优秀外国美术作品,提高美术鉴赏水平
  当下外国美术鉴赏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对外国美术鉴赏素养不足。这不只指的公众,更重要的是教育部门和专业研究机构要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研究水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带动公众美术鉴赏水平。从学校方面来说,首先教师要增加文化知识储备。只有教师水平提高才能真正开展好外国美术鉴赏教育工作。其次,要改进教材。现在教材中美术鉴赏部分已经有所改进,但问题依然存在。最后,注意提升学生对外国美术的兴趣,不要挫败学生审美判断的自信心。
  对于专业研究机构来说,首先要做的是改变研究内容的不平衡现象。西方中心主义、重现实主义以及当下对外国当代艺术的忽略都是存在的问题,只有改变这种研究内容的不平衡现象,全面研究各国各流派各个时期的艺术,才能更好地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其次,改变外国美术研究格局,参与国外艺术实践现场及引进外国原作。曾经以纸本作为主要传播媒介的年代里,国外的书籍与画册成为了我们研究外国美术的主要途径,编译成了研究的主要手段,这些间接的研究资料,更使我们始终无法触碰到艺术潮流发展的真实脉搏。最后是专家与公众美术机构联合,举办适合公众又有艺术水准的讲座。学会鉴赏外国美术、理解其中优秀的视觉创意才能切实地对我们的视觉产业、创意产业有所提高。
  (二)针对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具体可行的发展规划,各地区间平衡发展
  由于各地区经济、教育及教育资源发展极不平衡,这就需要我们针对不同地区制定不同的发展规划。发达地区资源丰富,鉴赏途径广泛。美术馆、博物馆等公众文化机构需要更多地直接引进外国美术展览、举办关于外国美术鉴赏的讲座活动;画廊等市场经营机构不应该仅仅追求经济效益,更要注重发挥它的宣传、教育功能,引导正确的市场文化导向。
  如何在经济及教育资源欠发达地区开展外国美术鉴赏教育,更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经济发展水平无可否认会制约文化的发展,但文化发展同样会带动经济发展。很多地区因为条件限制而忽略甚至是不开展外国美术鉴赏教育,这是不可取的。虽然直接观赏外国美术作品原作的机会相对于发达地区少之又少,但是现在精美的外国美术印刷品触手可及,好的印刷品虽然不能代替原作,但同样可以让我们打开视野,了解世界文化。只有视野打开了,才能更好地发展。越是贫困地区,越是要注重教育的发展。
  (三)普及外国美术鉴赏教育,实现外国美术鉴赏教育由精英艺术向大众艺术的转变
  一直以来,美术鉴赏教育是针对专业人员来讲的,随着社会发展,公众的美术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美术鉴赏不再只是针对专业人员而言,这个转变过程也是长期的,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从学校来说,首先应该重视外国美术鉴赏教学,增加外国美术鉴赏在美术课中的比例。其次是更好地开展馆校结合的美术鉴赏活动。美术馆、博物馆与学校相比,它有美术作品为主要媒介,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如提供者与参与者模式、教师主导模式、美术馆主导模式,为学生提供直接接触体验美术作品的机会。目前馆校结合的美术教育也存在着许多问题,知识过于专业化、形式上缺乏多样性,这就需要公众美术机构在开展馆校结合美术教育时要注重形式的多样化、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对于社会来说,公众美术机构、大众传播媒体、出版社等各级机构相互配合。外国美术对公众来说是一个陌生的领域,要循序渐进做好普及工作。在对广大公众开展外国美术鉴赏教育时,要考虑到公众的接受能力,内容尽量浅显易懂,表达方式最好用说明和介绍,评论要言简意赅、明白易晓。相关展览关于作品的介绍应考虑公众接受能力,文字过于专业只会打击公众对外国美术鉴赏的兴趣。美术馆、博物馆等展览机构可结合展览举办相关讲座,既可提供背景,增加相关领域的知识,又能让公众了解外国美术发展的特征。争取让这种文化课堂成为公众终身学习、补充学习的一个空间。
  总之,外国美术鉴赏教育对我们文化发展有积极作用,我们要学会鉴赏外国美术作品,在保持本国优良传统的同时,汲取各国优秀美术作品的营养,为建设适应新时代发展、适应不同地区发展水平的多元化美术教育格局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教育中的美术鉴赏[J].中国美术教育,1995.
  [2]张小鹭.现代美术教育学[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费孝通.全球化过程中的“文化自觉”[J].厦门大学学报,2000,(4).
  [4]钱初熹.美术教育的新源泉——美术教育的改革与课程资源的开发[J].中国美术教育,2001,(6).
  
  【作者简介】王玉丽(1982- ),女,华东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系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史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