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6期


民族音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研究

作者:杨晓儒




  【摘要】中国民族音乐植根于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土壤之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出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情感、意志、力量、幻想和追求,代表着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文章就民族音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做了一些分析。
  【关键词】民族音乐;传统文化;地位研究
  
  中国民族音乐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在四五千年前的原始氏族社会中,就产生了原始的歌舞和歌曲,到殷周奴隶主统治的时代,音乐文化已经相当发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音乐不断得到发展。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多次出现音乐文化繁荣昌盛的时代。
  
  一、民族音乐的构成
  
  中国民族音乐基本上由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民间音乐四部分构成:
  1. 宫廷音乐:一部分是典制性音乐,如各类祭祀乐、凯歌乐、朝会乐等;另一部分是娱乐性音乐,如各种筵宴乐、行幸乐。这两大部分音乐体现了宫廷贵族文化的两个侧面,一是皇权至上自我形象的塑造,二是贵族阶层的精神享乐。
  2. 文人音乐:文人音乐包括古琴音乐与词调音乐,它与书、绘画、诗词共同构成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文人文化,琴、棋、书、画,琴居首位。古琴音乐追求的是超尘脱俗的意境天人合一的思想,“清、幽、淡、远”的浪漫色彩,这种音乐最符合封建社会的“中和”思想,成为古人修身养性,塑造人格的最好手段。
  3. 宗教音乐:(1)体现了中国宗教信仰的多元化特点,佛教、道教、基督教、萨满教,在各自的文化基础上宗教音乐各有特征;(2)外来的宗教带来的外来音乐和乐器不断与本土音乐的融和;(3)较浓的民间风格,大量的宗教音乐以民间歌曲为基础加以改动使之仪式化、教仪化。
  4. 民间音乐:民间音乐分为民歌、歌舞、说唱、戏曲、器乐,以综合艺术为主。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了独特的民族民间音乐的体裁、形式、风格、内容,成为中国民族音乐的基础。它有以下方面特点:一是丰富性。中国土地辽阔,民族众多,民间民俗千姿百态,形成了品种繁多的民间音乐。至今已收集到的民歌约有30万首左右,独奏、重奏、合奏乐曲不可胜数;民族乐器约200余种;中国的民族曲艺约200多个曲种;戏曲约有360多个剧种。曲艺和戏曲都是综合性艺术,音乐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同时也是各剧种、曲种特征和风格的主要体现者。至于这众多剧种曲种中丰富多彩的剧目、曲目,声腔、板式、曲牌、行当、流派、唱段、文武场音乐等,更是无法记数。二是不确定性。民间音乐一般为口头产生,口头传授。口头发展使民间音乐更具有不确定性、变迁性、创新性、即兴性。三是通俗性。民间音乐是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音乐文化,它表现了劳动人民的生活,抒发了他们的感情,表达了他们的意志和愿望,更具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族色彩,更贴近广大劳动人民,并为他们所接受和喜爱。四是实用性。许多民歌还未完全摆脱实用功能的原始形态,如各类劳动号子仍具有实用性和表现性两种功用。它的表现性在于用艺术形式反映劳动者的力量、态度、志向和审美情趣,它是劳动人民生活状况的直接反映。
  
  二、民族音乐的艺术魅力
  
  我国民族音乐不仅种类繁多、各具特色,且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可欣赏性和教育性。举例如下:
  1. 民歌:民歌是由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并在人们一代一代的口头相传中不断得到完善与发展的一门艺术。一般都短小精悍,易于传唱、记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地方特色。如蒙古族民歌《牧歌》、陕北民歌《脚夫调》、《兰花花》等这些作品,在音乐语言、音乐风格上都单纯朴实,清新自然,音乐没有繁复的地位,又没有浓重的和声,知识在独具特色的伴奏音乐的陪衬下,充分发挥旋律的美丽,整个音乐朴实无华而又充满生机,使学生易于接受,同时又能产生极大的感染力。
  2. 戏曲音乐:戏曲音乐是音乐与戏剧紧密结合的综合艺术,既具有音乐艺术的听觉特征,又需要与剧情紧密结合,需要塑造人物形象,还得注意与舞台动作的配合;既要有戏曲的剧种特色、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有要有代表本剧种的声腔、语言的地方特点及时代特征。如《迎来春色换人间》就体现了上述特征,这一唱段,作品从内容出发、从人物出发、根据唱词的格律、情绪,予以精雕细琢,深刻地表达了剧情,塑造了完美的人物形象,运用其独特的艺术手段,通过剧中的人物与情节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3. 民族管弦乐曲:音乐作为一种文化,总是存在于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下,并随着历史京城的不断发展而不断更新,民族管弦乐曲就是常年过分重视、继承民族音乐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情思深切、意味隽永、动人心魄的具有交响性的民族管弦乐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如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是我国古典优秀乐器作品之一,原以琵琶曲,后改编民族管弦乐曲,不仅保持了原有音乐的古雅情趣和幽雅闲谈的美感,而且运用民族管弦乐队,加上巧妙的和声、复调及配器手法,实现了丰富音色中的多声思维和立体感,使作品形象更加鲜明、色彩更丰富、感情更热烈,显示出独特的、不可替代的美学价值,为驰聘我们的想像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空间。
  
  三、民族音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及作用
  
  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它又以其独特的功能作用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中国传统的世界观即“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崇仰创造万物的大自然,又重视人的内心体验,而音乐的产生正是源于人心对大自然的感悟。古人认为“音乐达天地之和而与人之气相接”。音乐不但是由人们对大千世界感悟而产生,而且还能反过来调整情绪,调和人心,使人与人的关系达到协调和平。
  1. 塑造人格,安邦治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音乐不仅起着塑造人格的作用,还有安邦治世的功能,《吕氏春秋·适音》曰:“凡音乐通乎政而移风平俗者也。”《礼记·乐记》曰:“致礼乐之道,举而措之,天下无难矣。”中国封建社会的巩固发展主要依赖于“礼乐”制度。儒家便是“礼乐”制的倡导者。“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乐是指宫廷雅乐,它的实质功能是对“礼”的辅佐,把最具震撼人心的音乐形式与礼法结合在一起,其渗透力和凝聚力是强大的。孔子对音乐的内容与形式是非常重视的,它赞美古代乐舞《韶》乐对舜仁德文治的歌颂及《九辨》完善的艺术形式。
  2. 交融联系,共同发展。民族音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还表现出它与传统文化互相交融、互相联系、共同发展、共创辉煌的主要特质。如中国诗词,声调音韵抑扬顿挫,在平仄交错中形成音乐的旋律之美,而诗词不同长短句组合,各种格律的运用又显示了音乐节奏之美;中国的书法艺术中无论是龙飞凤舞的墨迹,还是书者瞬间的节奏运用的律动感都是有音乐灵感的精神气质;中国的绘画,“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绘画思想,清晰的线条、造型,清淡的色调意境,显现了音乐流动的旋律美;而中国的舞蹈、戏剧更是与音乐结合为一体,形成了大型的综合艺术。
  综上所述,当我们抛开技巧性、技术性,把中国民族音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层面来审视时,我们可以发现,民族音乐其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面镜子,它在折射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画面的同时,也透视出中华民族独特的情感世界和人文精神。所以,我们只有了解中国民族音乐,才能更深刻的了解中国的文化精神。
  
  【参考文献】
  [1]俞人豪.音乐学概论[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
  [2]杨宏伟.浅议中国民间音乐的传承[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5,(2).
  [3]自沈洽.民族音乐学在中国[J].中国音乐学,19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