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6期


从天津俗语看津门“海盗性格”

作者:严芳芳




  【摘要】天津是一座具有600多年历史的古城,悠久的历史自然积淀下了独特的民风民俗。语言是反映民风民俗特点的首要工具,俗语自然也是根植在每个人心里不变的乡土情结。背靠渤海湾的天津下层民众中有较普遍的“海盗性格”,豪侠,仗义的民风在天津民间俗语中有着深深的烙印。
  【关键字】天津俗语;海盗性格;民间习俗
  
  语言是反映民风民俗特点的首要工具,俗语自然也是根植在每个人心里不变的乡土情结。随口而出的土话或者方言已然融入了血脉,挥之不去。想象的到在偌大的首都北京听到一句家乡话的亲切与温暖。急切地将思绪调回到儿时走过的每条街,每段路。幸福地回忆家乡的特色小吃与木偶玩具,再现不同情景下的对话。
  天津的本地话很有特点。原始而富有磁性。原始指的是天津俗语的直白,不绕弯,不客气,不隐讳。磁性则是说天津俗语的感染力很强,传播范围广而迅速。这也与天津城市的历史密切相关,天津是座移民城市,码头城市,是以水运交通为主的城市,靠水运起家、生存、发展。城市人的性格形成自然也受到地理环境的深深影响,背靠渤海湾的天津下层民众中有较普遍的“海盗性格”,这是长期海运造成的性格。海盗要生存,掌握海上季风运动规律,虽然并不都做过海盗,但这种刚烈、直爽、泼辣的性格一直延续了下来,成为今天天津人的性格特点。
  天津俗语中有一类动词,干脆有力,简洁明快。比如:
  拔:在水中浸泡。“肉放在水里拔一下再炖。”
  板:纠正、改掉坏习惯。“这个毛病可得板过来。”
  扁:踩踏。“那是害虫,快扁死它。”
  拔撞:打抱不平。“谁欺负你了,我去给你拔撞。
  把对:对三声,双方的拖欠互相抵偿。
  包了儿:全部买下。“包圆儿”。买东西时,常常是自由市场的散摊商贩乐于让顾客买下所剩不多的东西,以水果蔬菜为主。“多好的苹果,给您便宜点,包了儿算了。”这类词发音多为开音节,短促直率,简练明了,干脆果断。天津人直率的语言特点在这类词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再有一类俗语和当地特色物产有关,天津人性格豁达,有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之嫌疑。许多老天津人最大的愿望就是安安稳稳过日子,不窜头,不张扬,老婆、孩子、热炕头就是最滋润的小日子。在有七成以上是平民的天津,没有人热衷于捧大款,宠名角儿,更不崇尚贵族。你在高墙大院里锦衣玉食,我照样在矮屋里粗茶淡饭睡土炕,井水不犯河水,各过各的日子,所以天津的平民和富贾显贵总有各自的生活圈子。平民之间最让人瞧不起的是那种“充大尾巴鹰”的人。于此就有了这个俗语,“充大尾巴鹰”是指人不安分守己,爱出风头,讲排场。比如王某自己实力有限,还故意硬撑,对于他的举动不满的人就爱打趣的说道:“充什么大尾(YI三声)巴鹰,他几斤几两咱还不知道嘛。”这句话本身嘲讽讥笑的意味很浓,也带有幽默开玩笑的成分,并无十分刻薄之意。比如几个朋友聊天,有人自吹自擂起来,旁边的朋友会很直率的说:“瞧瞧,有在这充大尾巴鹰了。”
  天津人本性幽默,所以就有了他们幽默的“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和“十八街麻花”,另外还有马三立的“逗你玩”。天津的小吃三绝已经闻名全国,在天津本地这些小吃也成了有一定意义的民间俗语。比如狗不理包子就曾引起了网上的一股包子热潮。天津包子的网名在各大社区论坛上都有,有些网友则友好的打趣到;“闻着味儿我就过来了。”比如天津把冰糖葫芦成为“蘸糖堆儿”,这个俗语也有露一面很快就又离去的意思。“这一天他就来蘸了下糖堆儿,就又走了。”马三立的相声很具有天津特色,有人说天津人贫嘴。于是文学作品中有《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百姓互相耍贫嘴有马三立的“逗你玩。”俗语“找乐儿”最能体现天津人幽默的缘由,天津人爱彼此开开玩笑,找找乐趣,这句俗语也隐含着“不可能,别做梦了”的意思。天津俗语往往借他意玩笑式地表达很多内涵,“开涮”“熬鹰”“挑刺儿”“有戏”(有希望)“扎眼”(说人特别引人注意)冤大头(上当尚不自知)“大梨”(吹嘘,言过其实)。
  天津俗语中有一类形容词是很有特点的,“棒硬”“保准”“赖歹”(不好的意思)“倍儿哏儿”(很有意思)“瓷实”这类词中的修饰语都干脆利落,有天津人说话耿直,甚至有点夸张的特点。冬天里吃的冰棍“哎呦,棒硬棒硬的”“那天他说那话倍儿哏儿倍儿哏儿的”往往言语中还要以重复来强调其含义。
  天津话的齿音子很多,尤其在某些俗语中很多字发生音变,从天津人口里说出来的俗语往往另很多老天津人都不知道如何书写了。
  不够做儿:做读ZOU四声。不够人。是骂人的话。或者简化为不够。
  待敬:敬轻声。瞧得起。“看你办的什么事,怪不得不叫人待敬。”
  搭咯:搭话,指不干正事而找人闲聊,多含讽刺,如“瞎搭咯”
  刀尺:(尺轻声)打扮,装潢。
  斥(CI一声)打:斥责。”
  落魄:(LAO四声 PEI 三声)
  答斯:(DA一声):答理,理会。“我看见他,他却装没看见我,都不答斯我。”答斯往往指对某事或者某人不屑一顾,不予理会。
  当是:(DA二声)以为的意思。“我当是你走了怎么还在这?”
  招应:就是“招扰”的意思。天津人齿音重,两个音都卷舌,发音成“招应”。招应”,给对方添麻烦,同住一幢楼,今天借根针,明天借条线,都不是大事,“招应”日久天长,惹人腻烦,口上不说,心里也念叨“某某某不招应人,心里难受。”
  天津俗语里也常见重叠式词语,表达的义项生动,能够把所要表达的意思拿捏的很到位。比如:惺惺:指的是让人无法忍受的噪音。“惺惺”,是那种不紧不慢的噪音,譬如装修,也不是砸墙皮,也不是钻眼儿,就是铛铛地敲地面,一声一声地往你心里钻,“可惺惺死我了。”大娘、大爷凑到一起就嘟囔,只是谁也不能不让人家装修。你自己不也装修过吗?你“惺惺”过别人,别人就“惺惺”你。再比如“晃晃儿”,即时不时的。“这可没准,他晃晃儿来,晃晃不来。”“祸祸”,即胡乱践踏。家长打扫房间时通常对孩子说“刚收拾好的屋子,别又进来祸祸,去那屋玩。”“落落”(LA二声LA一声)意思是低洒汤水或细小物体。大人经常跟小孩说“拿布垫着点吃,别回来落落一地。”“捩捩”(LIE二声LIE二声)专指小孩的啼哭。大人嫌孩子哭闹时会说“这孩子怎么这么让大人费心,成天捩捩。”用肥皂洗完衣服用清水洗去肥皂叫做“投投”,比如“等会儿我投投这些衣服,你再晾。”“喏喏”指不办正事,起哄、瞎闹。“这群人,整天瞎喏喏,不干实事。”这些叠词反映了天津俗语的生动,形象,极度的口语化,流传很广。
  民间语言是民众在特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模式化的语言活动,它是一种复合的文化现象,与其所处的生活情境息息相关,并形成了一定的民众精神或民俗心理。天津人慷慨、直率又争强,还十分地热心肠。在这极具码头文化特征的津沽之地,往来的商船、渔户的性命无不与惊涛恶水息息相关,人与人之间的帮衬援助总是无私的,四海之内皆兄弟,船户们生死相依,这种“海盗性格”直率、侠义、幽默、坚强。如今的津门文化也很好地继承了这一民风,从天津的俗语中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体会这种侠气,豁达,这份地域“海盗文化”。
  
  【参考文献】
  [1]李世瑜.天津的方言俚语[M].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2]天津俗语“搭咯”[J].天津市成人高等联合教育学校学报.
  [3]城市风俗比较[J].重庆日报,2003.
  [4]李世瑜.天津的城市发展[M].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5]李世瑜.天津早年的衣食住行[M].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