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6期


大南岭 大瑶寨 大井冈

作者:卢 璐




  【摘要】在泛珠三角经济圈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今天,湘桂粤赣闽五省区应该怎样借助泛珠三角经济圈9+2区域经济集聚发展的契机合力开发旅游资源,构建区域旅游一体化开发的产品框架,文章从建立大南岭、大瑶寨、大井冈区域旅游合作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大南岭;大瑶寨;大井冈;SWOT分析
  
  SWOT是系统分析的常用方法,S指的是strengths(优势),W指的是weaknesses(弱势),O指的是Opportunities(机遇),T指的是Threats(挑战)。从整体上看SWOT可以分为两部分:其中SW代表内部因素,主要分析研究对象的内部条件,着眼于研究对象的自身实力及其与竞争对手的比较,OT代表外部因素主要用来分析外部条件,强调外部环境的变化及其对研究对象产生的可能影响。
  运用SWOT法系统分析我国区域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中的旅游市场,找出其优、劣势,发现其外部机遇和挑战,以有助于我国区域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中的旅游市场发挥优势,转化劣势,把握机遇,迎接挑战。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前提下,旅游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增长点,已经参与到区域经济合作中来。此外,在旅游业开放性和关联性特点的前提下,区域合作已经成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从国家到地方层面,也都把区域合作作为旅游业发展的未来选择。在泛珠三角经济圈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今天,湘桂粤赣闽五省区怎样借助泛珠三角经济圈9+2区域经济集聚发展的契机合力开发旅游资源,构建区域旅游一体化开发的产品框架:
  大井冈——红色旅游——文化旅游
  大瑶寨——古色旅游——民俗旅游
  大南岭——绿色旅游——生态旅游
  基于此种背景的支撑,作者就湘桂粤赣闽五省区区域旅游合作,建立大南岭、大瑶寨、大井冈区域旅游合作进行研究和探讨。文中优势、劣势分析主要是着眼于湘桂粤赣闽五省区旅游一体化开发过程中旅游资源自身价值及其与竞争对手的比较,而机会和威胁分析将注意力放在湘桂粤赣闽五省区旅游一体化开发过程中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外部环境变化及对区域的可能影响上。
  湘桂粤赣闽五省区旅游一体化开发主要是指湘南、桂北、粤北、赣南、闽西五省区交界区域旅游一体化开发。
  下面笔者就湘桂粤赣闽五省区旅游一体化开发进行SWOT系统分析:
  
  一、优势(Strengths)
  
  (一)资源优势——旅游资源丰富、旅游环境良好
  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基本条件。湘桂粤赣闽五省区现实的旅游资源和潜在的旅游资源都十分丰富。不论是开发它们,还是保护它们,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最大限度地去利用它们。要达到这个目的需要我们能够调查清楚这一区域生态的、民俗的和红色的旅游资源。
  1. 自然旅游资源丰富。南岭是湖南、江西两省南部、广西东北部和广东北部山地及福建西部小部分山地的总称,主要由五岭山脉(大庾岭、骑田岭、萌渚岭、都庞岭、越城岭)组成,南岭地区即湘、赣、粤、桂、闽边界地区,在行政区划上共涵盖郴州、永州、赣州、韶关、清远、贺州、桂林、龙岩等8个地州市,86个县(区),面积17.58万平方公里,人口3500多万人,分属湖南、江西、广东、广西、福建五省区管辖。
  南岭地区自古扼湘、赣、两广之咽喉,境内五岭横贯东西,是华中、华南两大区域的分界线,是南部沿海地区沟通内陆腹地的桥梁,是“沿海的内地,内地的前沿”,具有南接北承的地理位置,区位优势明显。境内地形地貌一致,地势中间高,南北低,中部高山纵横,雄亘东西,南北两向为连绵起伏的山地丘陵,为典型“喀斯特”岩溶地貌,地貌类型俱全,山地、丘陵、平岗、盆地相间分布,河流众多。其中,湘南、桂北、粤北、赣南、闽西连成一片,该地区最大的地形特征就是山多。闽西、粤北山地面积约占80%,湘南、桂北、赣南地区山区相对较少,也占70%以上,民谣对该地区有“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之称。
  五岭山脉的大庾岭、骑田岭、萌渚岭、都庞岭、越城岭所属的山脉连绵一片,登山旅游资源极其丰富,以阳明山、九疑山、舜皇山、莽山、飞天山等为代表的山地生态旅游资源极为丰富,且山中温泉、瀑布、小溪、河流众多,是极佳的生态旅游胜地。如闽西主要风景名胜有:国家级风景区连城冠豸山、国家A级自然保护区梅花山、汀江客家母亲河等旅游区和风景名胜。本地区有丹霞地貌,这种地貌属于新生代红色岩系,景观烂漫,如赣州的通天岩、韶关市的丹霞山不仅山清水秀,岩深谷幽。本地还有较多的岩溶地貌,特别是桂北、闽西、粤北的不少岩溶地貌对各层次的游人都很具吸引力。以桂林为典型“喀斯特”岩溶地貌为旅游资源的胜景,桂林旅游资源品位高、开发早、效益好。人工湖泊即水库多年来也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如赣州的万安水库,韶关的南水水库、龙岩的黄岗水库、郴州的东江水库等等。在生物旅游资源方面,种类繁多。南岭地区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动植物丰富。据普查,境内有植物资源4500多种,动物资源500多种,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木材储量过亿立方米,均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木材品种繁多,并拥有许多珍稀植物,野生动物种类也多,已知珍贵动物就有二、三十种。系南方植物资源富集之地,可见,山地旅游资源、水利旅游资源、生物旅游资源储量丰富,品种繁多。
  南岭地区地处中亚热带,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气候温和,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既有丰富的大陆性季风气候的特点,又有雨量充沛、空气湿润的海洋性气候的特征。全年平均气温在17.6℃~18.6℃之间,年降雨量1290~1900毫米,无霜期285~311天,年日照1450~1500小时以上,可谓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土地肥沃,物产富饶,再加上境内山地、丘陵、平地、水面等各种土地类型兼而有之,山峦起伏,河流密布,特别是丘岗山地面积广,便于发展林、牧、水果及多种经营。境内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分布广,境内自然资源丰富,旅游环境良好。[1]
  2. 民俗旅游资源独具特色。湘桂粤赣闽五省区交界区域,人文旅游资源有古人类遗址和历史遗迹,如福建省三明市的万寿岩遗址,属于旧石器时代;福建省连城县的四堡书坊建筑,属于明清时代。具有特色的是瑶族民俗文化和客家民俗风情。
  瑶族民俗文化或瑶族文化旅游资源是该区域最具特色的民俗旅游资源之一。瑶族历史悠久,它系炎帝神农氏后裔,据《吕氏春秋·慎势览》载:“神农氏十七世有天下”。商周时期,分封十一帝,先龙帝之子玄,赐姓乞,其支裔仡尤即是瑶族,仡熊为苗族,仡佤为佤族。瑶族是个国际性民族。历史上由于部落的征战,瑶族群体于周朝初年起,从汉江平原南迁于南岭山脉一带。又由于历史上朝代更迭,民族迁徙、兼并等原因,瑶族屡被征剿,被迫四处迁徙。至近代,部分瑶族移居海外,到达越南、泰国、缅甸、法国、美国、加拿大、瑞典、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现已成为国际性民族,总人口达到300万。中国的瑶族人口最多,有220万,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广东、云南、贵州、江西等6省(区)130多个县市,以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为最(27.3万人)。瑶族是一个迁徙性民族。远古时期的瑶族先民“摇民”,与华夏族同居于黄河流域,尧舜时期迁于江汉平原,到周代才迁至长江流域。秦汉时期,瑶族先民主要集中于湘江、资江流域的中下游和洞庭湖沿岸地区。瑶族自唐代社会后,不断受到历代封建王朝的残酷压迫和驱赶,迫使大多数瑶族弃耕逃亡,逃进深山老林,过着游耕生活。瑶族历史悠久,在长期生产生活和迁徙过程中不断发展演变,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瑶文化。“重亲情,恋故土,巧炊食,善歌舞”是瑶文化的基本特点;长鼓舞、瑶歌、瑶锦、吊脚楼、瑶族体育、瑶族医药、瑶族饮食等是瑶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古朴的民风民俗、特有的节日礼仪和宗教信仰蕴涵着瑶文化的丰富内涵;勤劳勇敢、不屈抗争、奋发图强、兼容并蓄、团结进取体现了瑶文化的精神实质。数千年来,正是凭借共同的瑶文化,把海内外瑶族群众的心系在了一起。瑶文化内涵丰富,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植根于瑶族区域文化土壤和瑶民心灵的价值观和人文精神,这是瑶文化内容的核心构件;二是瑶族独特的民族风情和民族艺术,它是在一定的价值观和文化心理的指导下,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淀下来的,是相对稳定的特殊的文化形态;三是具有瑶族区域特色的文化活动,它是瑶文化的载体和实现形式,具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参与面广的特点;四是与民族区域经济融为一体的文化事业和产业,正因为瑶文化内涵如此丰富,所以以瑶文化为内容的旅游开发潜在的价值就很大。[2-3]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