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6期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警示与保护

作者:王维岗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世代创造,世代沿袭、世代秉承的智慧和文明的象征,是和各族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追求。保护和利用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对落实先进文化方向,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警示与保护;专题培训
  
  在群众艺术馆的任务中,其中有一条就是要挖掘整理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这些年,各地的群众艺术馆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例如:收集整理民间舞蹈集成、民歌集成、民族民间器乐集成、曲艺集成等等。但是,我们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我们对于这些传统的民族、民间文化认识的程度还是有限的。随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意见”的出台,和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我们都会感到当前保护或者叫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十分重要,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向我们发出了严重警示,我们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必须有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真正地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给我们的严重警示
  
  我们谁都不能否认,在我们中国这个广袤的土地上,具有五千年历史沉淀悠久的文化遗产,正在逐步地消亡,如果说过去是由于封建王朝的改朝换代所造成的许多毁灭,那么今天就是“随着当今世界的全球经济一体化,不计其数的文化遗产形式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并受到文化标准化、武力冲突、旅游业、工业化、农业区缩减、移民和环境恶化的影响了”,[1]这个状况可以说非常严重。目前在我国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还不是全民性的,甚至,一些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员、一些地方官员也没有这个意识。于是,目前可以说在许多地区都有这种情况:有某种优秀工艺的标本,没有这种技艺的传人;有某种优秀的民歌歌谱,没有这种民歌的歌手;有某种艺术的历史记载,没有这种艺术的任何传承……还有,许多已经是被我们收集整理过的资料,由于某种原因已经丢失。更另人担忧的是,有的地方由良好愿望或发展地方经济目的,出现了建设性破坏和保护性性破坏的现象,这种现象是在加强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名义下进行的,更具有蒙蔽性和危害性。还有的地方,出于发展旅游的需要,把优秀的文化遗产作为吸引游客的手段,把本真的、原生态的东西加入了现代的加工手段,于是出现了“伪文化”,“伪非物质文化遗产”。再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部分都保存在农村地区,由于缺乏这方面认识和知识,随着农村小城镇化的进行,随着土地的有偿转让,加上我们从事群众文化工作的人宣传力度和权利力度的缺乏,让那些承载这个地区历史文化记忆的载体在我们面前走向消失,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这些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给我们的严重警示,也是历史和未来给我们的严重警示。
  “通过全社会的努力,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使我国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同产得到有效保护,并得以传承和发扬”。[2]这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意见”中的一段话,这也是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给我们的警示,所指定的方针和保护指南。因此,作为群众文化的主管部门和工作部门,一定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警示和国家领导部门的要求高度重视,立即投入到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程之中,长期的、坚持不懈地为历史负责,为未来负责。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须我们的倾情保护
  
  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在一篇讲话中谈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传承中华龙的血脉,保护我们的精神家园。确实,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世代创造,世代沿袭、世代秉承的智慧和文明的象征,是和各族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追求,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铺路石,也是失而不能再生的、珍贵的、具有见证人类发展历程价值的文化资源,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保护和利用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对落实先进文化方向,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群众文化工作者在对它定义的转变中(从民族民间文化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转变),做了大量的工作,各地都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国家或者省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录中。但是,这对于五千年厚重的文化,对于未来千年万年的传承,只是个开始,只是一个初步,我们还有许多的工作要做,我们还须冷静下来,在真正认识和认真思考后做出科学的分析,把这项工作做得让历史欣慰,让未来放心。对此我有以下几点思考和体会:
  (一)要向先进的地方学习
  由于国家的高度重视,在我国的许多地方,已经把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项功在千秋的工程来抓了。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的这一这特点,所以,群众文化部门负有责无旁贷的使命。要做好这方面工作,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得好的地区学习很重要,因为他们首先为我们趟出了一条可行之路,我们会从他们的经验以及教训中得到启示,得到借鉴,可以少走弯路,可以减少损失。
  学习什么?当然是他们对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态度、理念,情感、方法。不但要向国内好的地方学习,也要向国外先进的地方学习。这样,我们的工作就可以和国际同步,就可以逐步达到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要求,使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真正做到确定文化特性、激发创造力和保护文化多样性,在不同中文化相互宽容、共存。
   (二)举办专题培训的课堂
  我在这里提出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培训课堂,就是要对全社会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普及教育,特别是对广大未成年人进行传统的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使他们都有这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专题培训的课堂,可以采取各种各样的形式: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讲座、展览;出版部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知识书籍的编辑和出版;各级各类学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教材的编撰;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工作的宣传等等,都是有形或无形的培训课堂。这样,就可以在全社会开展普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培养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在幅员辽阔的国土上营造一个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和传统。
   (三)建立一支高水平的队伍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一定要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专业的保护队伍。真正地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专业队伍,决不是群众文化一个领域的事情,它必须是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各个领域相配合、相依靠的队伍。另外,还一定要吸纳学术研究、大专院校、考古行业等专家的加入,与此同时,也要着手后备力量的培养。有了这样一支队伍就能提高我们的保护标准、管理方法、收集、整理、调查、记录、建档、展示、利用的水平,就能让曾经璀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永远流芳。就能够保护好、建设好我们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指南”.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