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6期


中国动画民族性的思考

作者:梁恩瑞




  【摘要】文章从艺术的民族性和世界性关系的角度分析了民族性在动画创作中民族性的重要意义,并结合现阶段动画民族性的缺失,提出了几点发展动画民族性的思考。
  【关键词】民族性;世界性;动画创作
  
  一、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关系
  
  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可分为两部分:民族性文化和世界性文化。《中国大百科全书》中把“民族”定义为:“人们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共有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及表现于共同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是民族的四个基本特征。
  艺术的民族性和世界性是既有差别又有联系的辨证统一关系。是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文化的世界性是各种文化普遍具有的属性,即世界各种文化的共性。文化的民族性是各种文化的个体性、独特性,它使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化互相区别开来。世界上的人类文化,都以民族文化的形式而存在,它们的存在和发展呈现不同的形态。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化之中又贯穿着一般的东西,即共同的、普遍的属性,也就是文化的世界性。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是个性与共性的辩证统一,它们反映着世界各种文化的差异性和统一性的辩证联系。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有着差异、对立,但这种差异、对立并不是彼此分立、相互脱离的。文化的世界性不能脱离民族性而存在,世界性寓于民族性之中,没有民族性就没有世界性。民族性与世界性具有相对性,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区别在于:并非一切民族的都是世界的,民族艺术成为世界艺术反映社会发展趋势和时代精神的民族艺术才有可能成为世界各民族所共赏的艺术。
  在中国动画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历史进程中, “民族化”一直是关注和追求的重点,这其中不仅包含了人们对民族文化的深厚情感和坚定信念,也渗透着人们对民族生存地位及发展的热切渴望。
  
  二、全球化带来的中国动画民族化缺失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它与其他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价值标准是难以比较的。尤其是民族性较强的文化,如风俗习惯、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等。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浓郁的民族文化,这些是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也是动画创作取之不尽的泉源。在上世纪50年代,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厂长,著名动画艺术家特伟先生就提出了“敲喜剧风格之门,探民族形式之路”的口号,并身体力行地将这个主张贯彻在《骄傲的将军》这部影片中,使之无论在剧作方面还在美术风格方面都富有浓郁的民族色彩,成为”中国学派”开山之作。继而中国动画出现大批以中国戏曲、国画和民间艺术为表现手法的优秀民族特色动画作品。
  但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日本的动画作品大量充斥中国市场,导致中国原创动画进入的艰难的困境。这一期间,中国动画的民族性特征没有得到很好的挖掘和拓展,加上外来文化的冲击,导致国产动画出现迷茫期,2006年8月份中国的IDMT公司推出《魔比斯环》就是个典型的案例。该片耗资1.3亿人民币,历时5年,由来自法、美、英、加拿大、马来西亚等8个国家的动画高手加盟的国内第一部纯三维动画影院片。资金、周期、团队都是空前的强大,但其票房却是一片惨淡,在天津上映10天,票房收入仅一万。这部影片从导演到剧作等主创人员都来自国外,故事情节和影片风格是标准的好莱坞模式,人物形象也是西方人,有专家认为这部影片的追车场面像《星球大战》,城市构造像《第五元素》,战争场面像《指环王》,故事是从国外学来的,整部影片却没有传达中国文化。除了投资方是中国人以外,几乎看不出电影中国元素。因此当今的中国动画创作始终徘徊于低谷,其重要症结之一就是民族化的特点没有把握好。
  
  三、美、日动画民族性的特点
  
  美国好莱坞的产品同时扮演了两种角色,它既是不同肤色、种族和信仰的人群的娱乐对象,又是美国精神和价值观的庞大载体。美国电影将别的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资源拿来,对其进行“美国化”之后,再重新推广到世界各地。比如动画片《白雪公主》根据《格林童话》改编;《风中奇缘》根据英国小说改编;《钟楼驼侠》取材与法国雨果的《巴黎圣母院》;《美女与野兽》取材自法国神话故事;《狮子王》的原形是英国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埃及王子》是《圣经》旧约中的《出埃及记》的故事;因此,在观看这些影片时,我们的目光,首先聚焦于“美国”,其次关注的才是“电影”。美国电影像咖啡一样让人在不知不觉中上瘾,每次你欣赏完一部电影,越接近它的精神核心和文化本源,便越能感受自己与编剧灵魂的契合。例如动画片《花木兰》虽取材于中国北朝民歌《木兰辞》,故事虽然发生在古代的中国,但是无论是木兰、木须龙还是其他配角却都体现出近代美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又比如宰相的书桌上放有和皇帝握手的合影;士兵洗澡时心型的浴巾;木须用的牙膏;祖先开派对;蟋蟀戴着太阳镜以及木兰的早餐稀饭上的煎蛋知香肠等等,甚至木兰的奶奶也具有了美国式的幽默,在看到木兰带来一个英俊将军的时候大呼“下次也要派我去当兵。”
  日本动画更是具有其民族性。影片中从场景设计到人物造型无不打上“日本制造”的印记。樱花、武士刀等元素充满整部动画影片,女性角色造型无一例外的都是大眼睛、小鼻子嘴巴的特征。更可贵的是日本动画在挖掘大和民族的精神层面上有深刻的内涵。日本的漫画业极其发达,动画片取材漫画,强调生存的忧患意识和武士道精神为核心的日本化的伦理实用主义。在宫崎骏的作品中,体现出来的就是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对爱与和平的向往;在大友克洋的作品中,体现出来的就是对机械的迷恋,对未来的神往和质疑;在押井守的作品中,体现出来的就是对网络的深思,及直达人类内心深处的灵魂的质问;在今敏的作品中,体现出来的对梦魇无止尽的追寻。
  
  四、中国动画民族性探索的几点思考
  
  (一)“中国学派”的继承与发展
  “中国学派”是中国老一辈动画家经历60年来探索的典范,其中有许多可吸收的宝贵经验,尤其在民族化的表现手法上,做到了本土化,特色化。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完全照搬前辈们的创作手法,因为民族性不等同于传统,而是在新的时代有新的表现。现今中国动画应更沿着前辈的创作经验,在更高层面上审视中国文化。提炼中国民族之精神,必须从全球化的背景中入手,将民族性融入到全球化当中。
  (二)学习其他国家优秀经验
  谈到“民族性”,并不意味着“闭关锁国”,并不是“关起门来做文章”。国外动画在剧情结构、产品质量、市场运营等方面都已走向成熟,这些都有我们可借鉴的元素。但模仿只是学习的一种手段,而非最终目的只停留在照搬照套的阶段,因为这种复制更多学到的是只是“形”而非“神”。因此,我们从思想上警惕全球化中外来文化的“文化冲击”的同时,如何做到利用国外的先进思路来为探索中国民族之用已成为现阶段中国原创动画工作者必须努力的目标。
  (三)培养多层面动画创作人才
  人才是动画发展的核心力量,中国动画人才是巨大的缺口。中国动画学会副会长张松林先生曾经说:“如今国内动漫产业至少需要25万专业人员。”这些人才缺口中尤其是缺乏原创人才。只有更多的创作团队,中国动画才有崛起的一天。因此在人才的培养方面不仅要学习动画技术能力,还要注重中国民族文化的教育和艺术创作的追求。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因为民族本身就属于世界,民族的东西包括文化自然也属于世界。世界本来就是一个多元的、多彩的世界,没有脱离民族的世界性。如果单纯追求世界性而丧失了民族性,也就丧失了这个民族赖以生存的特点和文化,世界性也就无从谈起。因此,走向世界并不是改掉或丧失民族性。相反,只有保持发扬民族性才可以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屹立不倒,让人刮目相看。
  
  【参考文献】
  [1]佟婷.动画艺术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2]陈滨.魔比斯环除了投资,还有什么是中国的[J].北京晚报2006.
  [3]常光希.全球化与中国动画的思考[J].中国动画,2007,(9).
  
  【作者简介】梁恩瑞(1980- ),男,浙江杭州人,供职于浙江传媒学院动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