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5期


道家“天人合一”思想对明清建筑生态环境设计的作用

作者:戴小乐 黄华明




  【摘要】在工业化进程加速的过程中,我们的生态平衡遭到了破坏。文章主要从道家哲学思想中的“天人合一”的生态美学及哲学观点的本质及现实意义出发,通过对明清时期的代表性建筑的生态环境设计与布局的分析,重点论述了古人如何运用“天地人合一” 的思想解决人、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问题。
  【关键词】天地人合一;老庄思想;生态美学;东风西渐
  
  西方人喜欢把“天”与“人”脱离分别来讲,换句话说,他们是离开了人来讲天。这一观念的发展在今天,科学愈发达,愈易显出它对人类生存不良的影响。[1] 因为西方人习惯了征服自然,结果如何呢?对人类的得寸进尺永不满足的需求,大自然在其忍耐限度以内,它能满足人类的某一些索取,过了这个限度,则会对人类进行惩罚。在中国也是如此,从谷歌(GOOGLE)的卫星相片上可以看到,珠江三角洲上一直有一圈蓝色的雾状污染气体包围,久久不散,这些环境污染威协着人类将来的发展。明智的人都已感到问题的严重性,但是不一定有很多人把这些弊病同西方文化联系上,但是本人认为这些东西非同西方的文化挂上钩。因为西方工业文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生态危机严重地影响整个地球的生态。毋庸置疑,如果我们连赖以生存的环境都不能很好地保护,那也谈不上可持续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不少现在看来还是非常有价值的哲学观点值得推而广之,“天人合一”就是属于这个范畴。《老子》承《易经》之风,以独特的哲学思维方式,两者互补互进,表现为:“刚柔同构”的特质、“中和为用”的人文理想,其中以“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贯穿始终,突出了中国道家哲学思想的主要内涵,她是中国人的生存智慧,所以在这个方面,应当是东风西渐。
  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变迁,已逐步从基本的物质、能量和空间需求到更丰富的精神、信息、文化需求,从追求多样性的人工环境到追求与大自然的贴近和交流[2]。当前我国的建筑环境生态设计研究集中在绿化、园林设计[3]、建筑形式的创新上,而对如何挖掘中国传统的哲学体系中对当代的建筑生态环境设计有益的思想是远远不足的。例如:道家思想为贯穿整个中国封建社会主流的思想哲学体系之一,它不仅影响了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发展,而且对古代建筑设计艺术及其相关的边延学科如建筑生态环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道家哲学思想体以老庄为代表,其核心的思想是“天人合一”的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道家代表人老子所提出的生态环境的一个总纲,是道家生态美学思想的最高境界。法在这里有效法的意思,也就是人要以地的规则来,地以天的规则来……最后道归于自然,起与自然,两者相生,同一于法中国人喜欢把“天”与“人”配合着讲。《庄子·齐物论》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所以,道家生态的美学对于改善和提高人们生活的审美质量具有重要的实践作用。“天人合一”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特点: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道家哲学思想强调了生命与自然的相关联与感应,强调生命与良好的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关系。特别是老子在《道德经》中用自然的美的方式对待“道”,并认为“道”具有自然敦厚、淳朴的特性,天地万物和人都由 “道”所产生。道家哲学思想从生态美的角度表明了自然化、生态化的审美观。庄子在其论著《庄子·齐物论》中写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其观点实质上是把自然美与生态和谐统一结合起来。庄子在《知北游》中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因此,人生于自然差生存生于自然,同时也需要遵从自然的法则才能生存与发展。这是道家思想在关于生态关系对于人和自然关系的理解。所以可以这样认为:老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人与自然应当和睦共处,因为它们都是依照着“道”的规律运行。因此人应当是自然天地万物之一,而不完全是自然的征服者或者是改造者,其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顺应天时地利的。
  由此说明:道家哲学是极为重视生态的规律,注重和谐。这种“天人合一”的观点在明清时期的建筑营造中有相当重要的体现。堪舆理论认为:依山傍水可以为人的生存带来很大的好处,环境的好坏与否,影响着每一个居住人的生存与发展。例如:依山,可以取得丰富的生活资源,山中的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给人类带来新鲜的氧。傍水,水中富含负离子,可以调节小的气候,因此如果对植被的盲目破坏、对水资源的污染就不能为人类带来好的环境。明清时期的建筑营造无论是皇家建筑紫禁城,还是苏州园林、皖南民居在选址上都以依山傍水为重要的原则。
  以紫禁城的选址营造为例:当时的朱棣已经对北京的地理环境做了分析:北京西面太行山蜿蜒盘旋,北面的燕山与军都山半圆形山环罗列簇拥,两山山脉交会聚集,形成环抱式格局,南面有永定河形成的山环水抱的城市格局。这样的选址从地理环境、生态与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方面有一个很大的益处,冬天的北风与西北风可以被山脉挡住以保护所居住的人不受寒风侵袭,春夏之季和缓的东南风可以把水中富含的负离子所产生的新鲜氧气送出,并且可以起到调节温度的作用。从紫禁城的整体环境布局来看,它基本是坐北向南的布局方式,沿中轴线向北有一座人工堆积而成的石景山,紫禁城南面便是金水桥。紫禁城的建筑布局又像人体,天安门至端门象征足;端门至午门象征腿,午门至太和门象征腹;太和门至乾清门,象征胸部,乾清门象征头,太和殿象心脏。总体布局为“天象”、“地象”、“人象”呈现出“天地人”合一的境界。
  
  二、阴阳平衡观
  
  无论我们的社会在如何进步与发展,中国人与自然的关系都可以回归到最原始的阴阳关系上来,而对于人与环境的关系来说也是如此。“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第四十二章)。其本意是任何事物都有其阴阳两个方面,阴阳交合才可以达到理想中的平衡状态。关于阴阳平衡的观点也可以在《周易》的“泰”卦里找到其理论依据,“泰卦”的形态是地在天上、天在地下,以象征的图形来表达阴阳交汇,万物平衡的道理,此卦是周易六十四卦图形中较为吉利与和谐的一卦。与此相反的“否”卦,其形态为天在天上,地在地下,阴阳不相交,是较为消积的一个卦相图形。在这里要说明一下的是:在《周易》中,天为乾为至阳,地为坤为至阴,所以阴与阳交合才是最佳的状态。本文以为:在这里可以引申为本我、社会、自然三者的整体和谐的统一。关于阴阳平衡的观点,在明清时期的建筑与营造方面起到了极为主导与积极的一方面。
  以徽派建筑群宏村为例,其建筑生态环境的营造与设计完全符合阴阳平衡的原则,即“负阴抱阳”、“背山面水”、“山环水抱”、“四通八达”。基于阴阳五行理论的堪舆学认为:山为静止为阴,水为流动为阳。老子也在《道德经》中“上善若水”篇中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于几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忧”。经云:“山管人丁,水管财,未看山时先看水”说明清洁的水源的重要性。宏村的建造及不断改进历时近200年,在这个过程中,宏村的特点体现在对水的灵活处理上,在安徽黟县宏村地处皖南山区,有少部分丘陵,南宋年间,汪氏祖先路经此地时发现此地的特点是北有来仑山雷岗山丘耸峙;两旁有竭溪水环绕成环形,环境极佳,此后全族移居此地。公元1275年,暴雨作宏村溪水改道并与西南另一河流江合,绕村后向南流去,这次水系的变化使得宏村呈背山面水之势,这样,宏村的良田受益,也便利运输。除了满足日常生活需求的同时,汪氏祖先巧妙地把水做成一个富于变化的水街景观[4],把宏村的水做成了活水,并把村落的各家各户用水连接起来,使整个村落因水而充满生机。宏村有诗为证“清溪流遍全村落,户户门前有甜泉”。正所谓山与水的配合在建筑布局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正如堪舆理论认为的:山主静为阴,水主动为阳,从深层次的哲学观点的角度上来讲,正是老子所说的“一阴一阳谓之道”的道理。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