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9期


“潮州学”与“饶学”

作者:黄俊明 张家庆




  【摘要】饶宗颐是海内外著名的史学家、经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文学家和书画家。治学从艺七十载,在学术和艺术上汇通南北,融贯中西,其文、史、哲、艺之辉煌成就震古烁今。饶先生之学术与艺术成就,皆在故乡潮州奠下初基并走向世界的。这既是潮州人的骄傲,又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奇迹。因此,将饶宗颐的治学成就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加以系统研究,既很有必要又势在必行。
  【关键词】饶宗颐;饶学;潮州学;弘扬
  
  饶宗颐先生字固庵,号选堂,是海内外著名的史学家、经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文学家和书画家。饶先生1917年生于潮州,今年是其九十华诞。先生治学从艺七十载,在学术和艺术上汇通南北,融贯中西,其文、史、哲、艺之辉煌成就震古烁今。先生通晓6国语言,著作数千万言,其学术活动及研究范围涉及国学的几乎所有门类,仅其中《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即浩浩20巨册,洋洋1000多万字;正在编印的《饶宗颐教授艺术汇集》也多达12卷;还出版有专著70多种,发表论文400余篇,实无愧于“学富五车,著作等身”的称誉。而溯本追源,饶先生之学术与艺术成就,皆在故乡潮州奠下初基。饶先生治学的漫长历程,正是从潮州出发走向世界的。这既是潮州人的骄傲,又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奇迹。因此,将饶宗颐的治学成就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加以系统研究,既很有必要又势在必行。
  
  一、何以要开展“饶学”、“潮州学”研究
  
  1996年8月,潮州市举行“饶宗颐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大陆和美国、法国、日本、荷兰、新加坡以及港澳台等88位学者出席。饶宗颐学术,实际上就是“饶学”。当时并未明确提出来,然与会学者提交的86篇论文,所有论述,都与饶宗颐学术相关。目前,海内外已有很多学者对饶宗颐其人其学术其诗书画艺术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从而形成了当代社会科学领域的一个新的学术亮点,也形成了当代社科领域的一门新兴学科——“饶学”。但这些研究,都还是分散的、自发的,缺乏系统性,迄今为止,尚未形成有计划有组织的研究网络。而“饶学”研究是一个系统工程,如果总处于散兵游勇的状态,就很难取得重大突破,很难取得集群式的学术成果。因此,必须有计划地组织、吸引有志于饶宗颐学术研究的学人深入开展“饶学”研究,开辟研究园地,形成研究群体,构建“饶学”研究网络,源源不断推出研究成果。我们相信,“饶学”将逐渐成为国内、国际学术界关注的课题,并将受到深入研究而发扬光大!
  组织开展“饶学”研究,对于弘扬潮州文化乃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饶宗颐先生根在潮州。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潮州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养育了饶宗颐。因此,饶宗颐是中国的,又是潮州的。客观上讲,“饶学”是潮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饶学”与“潮州学”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潮州文化是“饶学”产生的根源土壤和特色之一;而饶先生有关潮州历史文献和文化学术的论著,为“饶学”之有机组成部分,甚具规模,自成系统,足以为“潮州学”打下坚实基础。饶先生是“潮州学”研究的杰出代表人物和旗手,他在中国文化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独特贡献和世所公认的杰出成就,因其作为潮州乡彦,对“饶学”的研究本身就大大充实了“潮州学”的内容,而且提高了“潮州学”的层次,使之在中国区域文化研究中,既自具特色又饮誉域外,从而使“潮州学”更加显扬于世。
  我们要进一步研究、发掘、弘扬潮州文化,把“潮州学”、“饶学”研究不断推向深入,为文化潮州建设作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在这方面,饶宗颐先生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光辉榜样。饶先生对潮州文化之热爱和弘扬,不仅形诸文字,更多次呼吁对乡邦文化研究之宣传。他在1989年第五届国际潮团联谊年会上的演讲中,提出了一种愿望和盼待,就是把潮州学做为一个专门学科进行系统研究。因为潮州是自己的家乡,饶宗颐从孩提时起就很喜欢潮州文化,先后写了《潮州艺文志》、《韩江流域史前遗址及其文化》、《潮州志汇编》等一批论著,引起了不少中外学者对潮州文化的兴趣。至于为什么要提倡潮州学,饶先生说,我的学问是从研究潮州学起来的,潮州学是研究一个地方的历史。我们国家的历史是由多个地方的历史组合起来的。地方的历史我认为是一个基础,没有好的地方史研究就没有好的国史研究。潮州人文现象和整个国家的文化历史是分不开的。中国文化史上,潮人在内地移民史和海外拓殖史两方面的活动的记录一向占极重要的篇幅。 潮人若干年来在海外拓殖成果的种种表现,在中国以外各个地区孕育出无数繁荣美丽的奇葩,为中外经济史写下新页,很久以前就引起专家们的重视而且成为近代史家的研究对象。因此将潮州文化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进行系统研究是当之无愧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1992年11月,饶先生首倡“潮州学”之研究,并在香港潮州商会的赞助下,促成了首届国际潮州学研讨会在香港中文大学举行。迄今为止,潮学国际研讨会已成功举办了六届,取得了累累硕果。饶先生对“潮州学”之提倡与推动,对潮州文化造成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其功不可没!同时,饶先生在地方文献和学术文化的探究上,以其卓有成效的实践和数十年孜孜不倦地从事创造性研究,不但拓展了“潮州学”的内涵和研究领域,包括潮州考古学、民族学、历史地理学、方志学、海外交通史、史学和民俗学,甚至潮汕文学和语言学(即潮州方言研究)以及金石学、谱牒学等,而且为“潮州学”和“饶学”奠定了深厚扎实的基础。饶先生对推动潮州文化研究工作的开展,作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
  
  二、“饶学”的形成过程
  
  “饶学”的形成发展,经历了一个由本土传统学术到海外汉学再到新学旧知相融合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1934年至1949年。饶宗颐从17岁走上学术之路,继父志完成《潮州艺文志》,又撰成《广东易学考》。1939年,青年饶宗颐来到香港,跟随学者王云五、叶恭绰,兴趣遂扩大到词史、古文学、诸子之学和考古学、敦煌学。同年参加禹贤学会,治学范围扩大至四裔地理学。1946年撰成成名作《楚辞地理考》。
  第二阶段自1952年至1978年于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任教时期。代表作是《殷代贞卜人物通考》、《饶宗颐集林•史林》及《文辙》等。这是大放光彩的一个时期,其特点正是钱仲联先生所谓“通域内外为一杭”。这与饶宗颐居处香港,得其广结道缘之方便有关,更与其勤于走路、勤于访学、“上穷碧落下黄泉”地搜集材料的治学精神有关。
  第三阶段自1978年至今是饶宗颐治学规模开辟扩展时期。他除了继续域外新学(如比较文明史等)的开辟之外,多次中国大陆之行,如中原考古、四川考古、湖北考古等。他尽量利用前一阶段所积累的多方面的域外新知,再回返中国大陆极为丰富的文史资源,在上古史、地理学、宗教史、艺术史等多种领域进行从心所欲、左右逢源的创造性学术工作。
  
  三、“饶学”的学术贡献
  
  开展“饶学”研究,必须明了何谓 “饶学”。香港郭伟川先生在《饶宗颐教授与三史》一文中对“饶学”作了高度概括:饶先生在地方史、中国文化史和中外交流史所涵盖的学术与艺术上的综合成就,古今罕有俦匹,实为一学术与艺术之巨大宝库,称为“饶学”……
  “饶学”的学术贡献主要有三方面:
  其一,饶先生对地方史有独特而巨大之贡献。揆其治学轨迹,大凡早岁植根于方史乡献之学,且多所创获。《潮州志》由旧志过渡至新志,先生有承先启后之功,及后且汇编诸朝至民国潮志,为方志史创新猷。至其众多有关地方史论著,则极大地丰富了潮州文化的内涵。晚岁又提倡“潮州学”,使潮州文化得以在中国区域文化中独树—帜。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