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9期


广东潮州凤凰山畲族的族称及来源

作者:雷 楠 石 岩




  畲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成员,唐代以前就聚居在粤、闽、赣交界一带,以广东的凤凰山最多。凤凰山是位于广东省东部、潮州市与梅州市交界地带的一座纵横数百里的大山脉,目前,仍有占广东省畲族人口约十分之一的畲民居住在这里。凤凰山畲族自元后期至明万历年间开始大规模向闽迁徙,日渐形成目前的“大分散,小聚居”的格局。现主要分布在闽、浙、赣、粤、皖等五省,人口约70多万人(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字)。广东凤凰山是畲族同胞世代相传的祖居地和民族发祥地,在全国畲族同胞心目中享有崇高的地位。
  广东凤凰山畲族,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有2500多人,约占广东省畲族总人口的十分之一。主要分布在潮州市和梅州市的三县一区六镇的六个行政村和三个自然村,同时还有几十户杂散居。其中潮州市的潮安县有归湖镇碗窑畲族村、山犁畲族村、岭脚自然村,凤凰镇石古坪畲族村,文祠镇李工坑畲族村(含黄竹洋自然村);饶平县饶洋镇蓝屋畲族村;湘桥区意溪镇雷厝山自然村。梅州市丰顺县潭江镇凤坪畲族村。以上地区畲族同胞的姓氏为蓝姓和雷姓。
  畲族的族称是他称,是参考史籍记载,于1956年由国务院确定的。畲族的自称是“山哈”,意为山里人。历史上,畲族大多居住在崇山峻岭和偏僻地区。专门从事民族学、历史学和民俗学研究的专家或学者几乎未到过其居住地,仅有极少数的汉族文人骚客走马观花地涉猎一点。且这些简短、零碎的材料,又只是散见于个别游记、诗句中,仅作野史参考,在学术报告中难以寻见,造成历代特别是在明代以前对少数民族的状况不那么熟悉,对少数民族的人文风土了解甚肤浅,故而对汉族以外的五十多个少数民族的称谓,只能按地域划分,泛称为东夷、西戎、北狄、南蛮而已。有关畲族研究的学术报告的汉字记载,相对于整个浩瀚的中华文化宝库来说,犹如沧海中之一粟。史籍上关于“畲民”的称谓,可查考的,最早见于公元13世纪中期,南宋末年刘克庄的《漳州谕畲》,其曰:“畲民不悦(役),畲民不税,其来久矣。”这个“畬”字的含义是“用火烧荒与刀耕火种”,即以草木灰作肥料和以烧毁植物的办法来垦地,这也是当时中国南部各民族广泛使用的耕种办法。而“畲”作为一种民族的名称,最早见于宋德佑二年所谓“畲军”。但“畲”字在春秋时就出现,首见易、诗二经,《易经》中《无妄》有“不耕获不菑畬”句。据《说文解字》:“畬”字的音从“余”得声,义为“二岁治田也”,又余“语之舒也,从入,舍省声,是余本有舍余音(shē),切韵,余‘与鱼反’,是余有ü音,广韵府韵余‘视遮切,见姓苑,出南昌郡’,是余又有shē成shā音,后来有人把作姓的余改为“人示”,于是两音分成两字。史说“民以畬名,其善田者也”、“只望青山,刀耕火种,自给自足”。《潮州志》曰:“畬民初聚居闽、粤、赣三省之交”。畲族及其先民在公元16世纪以后,由于不断迁移,处于分散状态,各个分支之间极少或根本没有任何联系,因而汉族同胞对于畲族的称呼,也因住地而异。有被汉族泛称为輋民、瑶、山瑶、畲瑶、山蛮、坑蛮、峒蛮、土人、山地人、山巴佬、山峒、蛮僚等。历史上“蛮僚”都系我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不属民族专称。如隋书《南蛮传》记载:“南蛮杂类,与华人错居,曰蜒,曰儴,曰俚,曰僚,俱无君长,随山洞而居,古先所谓百越是也”。由1956年国家进行民族识别时,国务院尊重广大畲族人民的意愿,正式确定了“畲族”这一民族专称。其“畲”字是由“人示田”构成,不是历史上所写的“余田”或“入示田”。
  由于学术界对于畲族的研究起步较晚,仅靠史籍资料,远不足以考证畲族的族源。但根据畲族人民世代相传和部分史学家的考证,潮州凤凰山是畲族的发祥地和祖居地。早在唐代,凤凰山一带就聚居着人口众多的畲民。而对于凤凰山畲族的来源,学术界有多种看法。20世纪80年代初,在潮州市举办的首届“全国畲族史学术研讨会”上,来自海内外的几十位专家学者各抒己见。在会上及此后的学术讨论中,专家们对凤凰山畲族来源的看法,都一致认为广东凤凰山是畬族的发祥地。对于畲族的族源,世界著名汉学大师饶宗颐教授在《何以要建立“潮州学”》一文中,则认为:“潮州人文现象和整个国家的文化历史是分不开的,先以民族而论,潮州土著的畲族,从唐代以来,即著称于史册,陈元光开辟漳州,荜路蓝缕,以启山林,即与畲民结不解缘”、“凤凰山是该族的策源地”。笔者认为,广东凤凰山畲族是凤凰山的本土居民,也即原住民。这是因为:
  第一,畲族世代传承的族谱载:“凤凰山原有祠址与南京一脉相连,因世远年湮祠宇倾圮,祖灵未妥,今族众捐资将凤凰山旧址重建祖祠。其祠坐丑山未向,计直二十四丈,横一十八丈,前至雷家坊,后至观星顶,左至会稽山,右至七贤洞,四至开具明白,以为盘蓝雷钟四族永远仝据。”如福建省民族研究所提供的资料载:在今拥有畬族人口37多万人的福建乡间众多畬民的心目中,有一座总祠鼎建于广东潮州凤凰山,畬民认为:“顾我盘蓝雷钟四大宗祠肇基于广东凤凰山,与南宗一脉相连,建祠之地即吾祖旧址也。”浙江省现有畬族17万多人,他们在“浙江省畬族文化研究”的文章中说:“浙江畬族群众对广东凤凰山这块祖先发源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现存的宗谱、《祖图》、民歌等都有有关凤凰山的文字记载、图像、绘画和歌词内容。”五个省共同拥有的畲族的长篇叙事诗《高皇歌》和“盘瓠”神话传说故事点明了祖居地。畲族世代口头传承的长篇叙事诗《高皇歌》中明确指出畲族始祖驸王居于广东潮州凤凰山,如“住在潮州山林深”、“祖公葬地是广东”、“凤凰山上去埋葬”等,而且凤凰山的畲族民歌的词和格调最原汁原味。时至今天,居住闽、浙、赣、皖、黔等省的畲族同胞,虽身在他乡,相隔千百年,相距数千里,但他们依然眷恋和缅怀广东潮州凤凰山,每逢谈起凤凰山,则心潮澎湃,犹如“谈凤起舞”,对潮州凤凰山怀着无限景仰的感情。他们见到自凤凰山来的族亲,称为“老祖宗”,尊为座上客。在福建宁德市的“中华畲族宫”的撰文中写明“祖辈传承《高皇歌》,世代铭记凤凰山”。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居住闽、浙、赣的族亲,多次组团来潮州凤凰山寻根访祖。另据浙江兰溪蓝姓畲族同胞说,相传祖先每年都在族中集资前往潮州修缮祖祠“蓝厝祠”。据传,“蓝厝祠”位于今潮州市区中山路中段,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建于民国四年(1915年)(详见附录2)现已拆除并改建为凤凰水电厂职工宿舍。另据查,在今市区北关村北面的位于北帝宫西南方相距约300米村民称为沙池墘的地方,有一穴“蓝厝坟”。据村中一位80岁老人讲,这里以前是一片荒埔、坟地,解放后(1950年),村民在该埔开垦种植。“蓝厝坟”因其地势最高,又颇具规模,占地约600多平方米,所以这一带因其而故名。相传先前每年冬至节都有不少人到此扫墓和祭祀。该墓在20世纪50年代被迁掉,已无法考究其年代。
  第二,大量史料可提供佐证。一方面,据史籍《三国传》载,粤是三国时吴国辖下的山越地方,有学者认为在远古时候粤东便有畲徭居住,畲族部族是广东最东部的所谓旧越人或最先来的土著;曾任中国百越民族研究所所长的蒋炳钊教授在《东南民族研究》一书中,认为,宋代出现的“畲民”,其早期的历史和源流可追溯至隋唐的“蛮僚”,汉晋时代的“蛮”,秦汉时代的越,证明其为古代百越的后裔。清代诗人丘逢甲也有诗“椎结遗风尚宛然,凤凰山畔种畬田,山中自作槃瓠国,更在佗王左纛前。”这说明在赵佗(公元前206—137年)之前即汉代,己有畲民居住;也有学者认为畲族先民早在周秦时代以前就进入粤东,陈训先先生在《潮汕文化源》一书中提出,远古畲人抵达粤东至少距今约6000年以上。另方面,从唐代置漳州府可说明唐以前凤凰山一带已聚居为数众多的畲民。如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中指出:“畲客,岭南随在皆有之,以刀耕火种为名者也。”《畲族简史》一书载:“唐初,即高宗总章二年(公元669年),泉、潮间蛮僚啸乱”。唐王朝为了“靖边方”,派陈政父子率军入闽,镇压畲民起义,但遭到畲民的激烈反抗,当时畲族义军达2万多人,畲军与陈政父子相持五、六十年之久。唐朝为了强化这一地区的统治,遂于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在闽增建一州即漳州于泉、潮间,从而加强了对畲民的统治。由此可见,在唐代,泉、潮一带便拥有相当密集的畲族人口,才能有规模庞大的畲民起义。再者,唐代以前,闽、粤、赣这一地域,属于穷山僻壤,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史书上未见历代统治者进入和发生大规模战争以及古代民族大规模迁徙的记载。由此可见,汉代在这里住的是越族。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