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8期


天津皇会初探

作者:曹 琳




  【摘要】天津皇会是古代天津人民祭祀妈祖的传统民俗活动。妈祖信仰最初兴盛于东南沿海,在元代因海运漕粮的需要远播天津,古代天津居民多以渔盐为业,故对保护航运的妈祖十分尊崇,对其祭祀尤为隆重热闹,久之,便形成了津门名闻遐迩的特色活动,成为当时北方著名的民俗盛事,直至清末才因社会动荡而衰落、停止。
  【关键词】天津皇会;祭祀妈祖;传统民俗
  
  中国传统民间信仰中,祭祀活动是人们向神灵顶礼膜拜的重要方式。而当人们以世俗的心理去揣摩神灵时,便认为他们一样喜欢轻松欢快的乐舞,故民间祭祀活动大都向热闹的迎神赛会形式发展。这在祀神、娱神的同时,也丰富了人们自身的精神生活。历史上天津民间对妈祖的祭祀活动便是如此。
  相传农历三月二十三日是“妈祖诞辰”,天津民众出于对妈祖的特别崇奉,就在以前民间酬神仪式的基础上,每年此时举办一次抬神像出行的集会,称“娘娘会”。清康熙年间,集会的各种仪式渐趋完善,且相传康熙、乾隆都曾在这一活动中观光、有过封赏,因而改称“皇会”。
  康熙初的皇会是由妈祖庙(天津称天后宫)里承办的,后来,由于长芦盐署迁至天津,津门汇集了众多腰缠万贯的大盐商,便改由他们牵头联合当铺和银钱业承办,他们一方面为沽名钓誉,一方面为显示本行业的经济实力,更重要的,是希望妈祖可以保佑自己生活上平安如意、事业上获得更大利润,所以“花钱费事在所不惜”,极尽铺张之能事大肆操办,这就使皇会由简而繁,形成了一整套的仪式。后来,由于远近人们纷纷慕名而来,致“滋事百端,官府尝出示预禁,以故大会数年一出。”因为不允许每年举行,每逢举行人们都全身心投入,皇会的规模和声势得到保证、声名愈响,更增加了吸引力和影响力,“日盛一日,成为北方各省唯一的神话盛事,名闻遐迩,全国各地没有不称赞天津皇会隆盛热闹的”。如此,皇会期间,为祈福的、为行商的、为凑热闹的,近处三五百里、四乡八镇,外地远至南方各省,香客、行旅、船户、商贩等纷纷来津赴会,“香船之赴庙烧香者,不远数百里而来,由御河起,沿至北河、海河,帆墙林立……所有可泊船之处,几于无隙可寻,河面黄旗飞舞空中,俱写‘天后宫进香’字样,红眼白鬓,弥漫于途。”天津城内,“填塞街巷,通宵达旦,游人如狂,极太平之景象”。
  皇会出在农历三月二十三日之前。三月十六日,信众将天后宫启圣殿所奉妈祖娘娘及四位化身娘娘(眼光娘娘、子孙娘娘、送生娘娘、斑疹娘娘)的木制行像送至天津闽粤会馆天后殿中供奉(后因会馆狭小,送驾改至城西如意庵,光绪间如意庵失火,又改至千福寺),十八日接回天后宫;接下来二十与二十二日两天举行“出巡散福”,即抬着五位娘娘的木像沿街巡行表演,接受人们的香火;而十七、十九、二十一日三天,众“会”则分头去各街道表演。
  皇会表演相当丰富多彩,热闹非凡。清代文人崔旭《咏皇会诗》形容为:“逐队幢幢百戏催,笙歌铙鼓响春雷”。所谓“会”,是指以各种形式分工,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的团队。分为操持事务的,如扫殿会、经济会、净街会、请驾会、护棚会等;负责仪仗銮驾的,如门幡会、太狮会、广照会、宝鼎会、接香会以及日照会、灯扇会、銮驾会、宝辇会、华辇会等;表演技艺的,如法鼓会、大乐会、鹤龄会、重阁会、中幡会、高跷会、五虎扛(音杠)箱会、十不闲会、庆寿八仙会等。
  从中国历史博物馆藏《天津天后宫行会图》中可以看到,出会的大致顺序是:1.扫街会,负责打扫街道;2.门幡会,负责擎举写着妈祖所受历代封号的丈余高的黄色宝幡;3.太狮会,以仿天后宫前守护石狮做成的木狮来保驾;4.跨鼓会,由十三、四岁的儿童表演鼓舞;5.花鼓、高跷、秧歌、捷兽(即舞狮)、重阁(即节节高)、中幡等各种歌舞杂耍表演,文戏武戏,各显其能;6.四位化身娘娘的宝辇,每座驾前还有被称做法鼓会的鼓乐表演;7.妈祖娘娘的华辇,其銮驾前与四位娘娘宝辇之间有大乐会、添寿花瓶会、鹤龄会、道众行香会等;8.护驾会,由八个骑白马打黄旗的人护驾,排于队尾。另外,在众娘娘驾前,均安排有扫殿会,意为洁净居室、打扫殿堂,在清代,参加这个会的人还必须是有功名的人。
  各个花会在妈祖出巡时有特定的顺序和规格,而四处“踩街”即分头去各街道表演时则无一定之规。
  所有花会中,表演难度最大的一项当属中幡会,幡重约百斤,高两至三丈,幡布宽一米左右,红底花边,幡顶上端饰有旗、伞、铃、灯等物,由一个壮汉用嘴或肩顶起,名为“托塔”;有的表演者则将整个幡抛起,再用头、肩接住,此一绝技被称作“旱地拔葱”。引人入胜的花会很多,如节节高会,由八名成人与八名幼童组成,成人在下分别演出一些传统戏曲如《白蛇传》、《戏牡丹》等,幼童则站在成人所扮“许仙”、“吕洞宾”等人物所持器具上,众人随鼓、锣、海笛、唢呐的节奏变换队形。跨鼓会,众人打起直径约三尺的大鼓,文童子十人随唢呐声唱鹤龄之歌,武童子十人击钹,以钹面组成“天下太平”、“江山太平”等字样,并相应变换队形。扛箱会,其实是一种武打特技,表演所扛器物在路上被人拦截,双方对打的场景。扛箱的竹杠重六、七十斤,长二丈多,扛箱人边扛杠边表演,但杠不许离身落地,看箱人则要在竹竿上翻滚跌打,整个过程有打有演,打哏逗趣,令人捧腹。抬阁会,数十人抬起两丈多高的抬阁,其上之人着戏装而立,演《取荆州》、《贵妃醉酒》等剧目。此外人们或扮演鹤龄、八仙,或表演爬竿、舞狮、花鼓、高跷、秧歌等技艺,还有色彩斑斓、赏心悦目的鲜花会、添寿花瓶会、华盖会等,令人目不暇给。当然,这些花会随着时间推移也在不断添加新的内容。
  花会踩街过程中,还有“截会”,是指有钱人家在沿街两侧搭上看棚,花会队伍到来时,搭看棚的人家将名帖送给花会的会首,请其所领花会在看棚前演出,一个看棚前甚至可以有数个花会同时表演,各花会皆竭尽所能,互相比赛。犒劳表演者的一般是天津的名点心“八大件”之类的食物,由专门为花会接受赏物的挑夫(茶挑)接住,他们的工具是一条两头挂食盒的饰有红绒球、龙头等物的扁担,不用手扶,随着步子进退接领,这些挑夫多是光头,上穿毛蓝褂,挽起袖子,围着竹布围裙,着黑鞋白布袜,其表演灵巧滑稽,亦是花会的一道景观。
  皇会对天津城市的重要影响,一是体现在文化上,二是体现在经济上。文化上,皇会给众多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传统民间文艺提供了集中展演的舞台,“十里笙歌喧报赛,千家罗绮竞鲜妍”,既烘托了宗教活动的气氛,又有助于保存各种民间文艺形式,更极大丰富了民众的文化生活。经济上,从各种记载中可以看到,在“盈街填巷人如堵,万盏明灯看驾来”、各地民众蜂拥观赏皇会的同时,天津城内外饮食、旅店、香火行业和各商号买卖都十分兴旺,“买卖声并喊,喧哗有万千”“老幼负贩竞驰逐,忙煞津门十万家”,数日之内“各铺店所卖货物,亦利市三倍”。又由于本地政府规定:从三月初到会期之末,各地来津货物,无论水陆,只要插有“天后宫进香”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