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第七届全国散文诗研讨会纪要

作者:佚名




  马明德
  
  今天的会议。主题是就散文诗创作进行研讨。在这里我根据《散文诗》刊来稿谈一谈2007年的散文诗创作。首先是在题材上贴近生活。走向平民。新年第一期的头条,我刊推出了反映民工生活的《在城市的屋檐下》,我在荐读语中说,相对于风花雪月的篇章。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散文诗,耿林莽先生读后即来信表示有同感。随后又推出了一系列贴近生活的栏目。这些作品注重了题材面的拓展。但大都是速写式的记录文字,没有素描式的深入。更没有油画或工笔般的色彩,从讲究诗意到忽视诗意。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其次是艺术语言的返朴归真,去形容词。力求文字干净。使语言还原。再者是散文诗艺术引起诗坛的关注。在这里我不是说的一些自身不诗也不散文诗的人所凑的热闹。而是很多诗人从轻视散文诗到创作散文诗,很多诗刊给散文诗让版面,像《诗潮》开专栏,《扬子江》也推出了散文诗栏目。至于伪散文诗仍大量存在,我在博客上写《伪散文诗八大特征》,是逗人一笑,更是一种对伪散文诗的苦笑、哭笑。
  
  李发模
  
  作为一个诗人,要了解中国文化,要找到精神的家园。中国文化的历史渊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了解儒释道三家,要写出好的作品是困难的。同时,要研究脚下的这块土地,直逼自己的心灵。用笔来写,是一类作家;用血和泪来写,是一类作家;用灵魂和心来写,也是一类作家。在这里,我将我曾讲过的四句话转送给大家:一、扎根脚下的泥土;二、守住心灵的家园;三、打开智慧的大门;四、拥抱火热的生活。
  
  徐俊国
  
  我写作从来不考虑语言。就像扔石头。我只管盯住目标用力,决不考虑姿势美不美,动作好不好看。更不会考虑石头的颜色。在我个人的固执里。语言和技巧永远不是第一位的。写作是有难度的。把读者想得再聪明一些,把自己修炼得再内在一些,再沉实一些。然后回过头来写作就不会那么趾高气扬了。写作真正的难度在于一个诗人对世界的认知宽度、思考深度与追求高度。与难度写作紧密相关的是难度阅读。从写作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来说。阅读一百篇小学生作文不如阅读三行经典名作。而现实的情况是。许多人却避难就易。网络越盛行,快餐文化越泛滥。经典名作的光芒越遮掩不住。有意识地加大自己的阅读难度。是每一个怀有纯正文学理想的人的当务之急。我崇尚雅姆,我是“雅姆主义”。简单地说。就是写作最终要指向下面这些关键词:温暖,善良。疼痛。悲悯。关怀,道德,责任,良知等等。总之,无论何种文体的写作。都要有所承载或担当。我们真正需要的是。读着。写着。活着。
  
  花盛
  
  在商品浪潮席卷之下。散文诗创作者需要理智的清醒,更应保持独立的个人精神性。时刻以睿智的目光探寻、发现、呈现和关注民生生存状态。用语言的光芒照亮思想的困惑与迷惘,再现现实与理想的图腾。给人以心灵的感应和震撼。散文诗的创作不应是单一的言说和表达。它的意义如同人的价值,深入其中,我们必须追求一种大痛——肉体与灵魂、理想与现实、民族与宗教等多种矛盾的考验。对于散文诗创作者而言。找到自己的修辞和语言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找到自己与众不同的言说方式时。也就找到了发展的潜力和基石。
  
  余利红
  
  散文诗,是我倾听生命的一种平面创作。也是我关照内心灵魂的横切面抒情。更是发现美并使自己保持向内的宁静的最佳方式。在创作过程中。我把本真的自己和生活状态呈现出来,抒情并具备意义。我不断地化解自己与世界的隔阂与冲突,以传统为导向,遵循美的原则,发现内心深处被世俗杂质所掩盖的声音,并因此而获得了精神的永久的提升。
  
  庄庄
  
  散文诗因为兼具散文和诗两种文体的特性而被认为是更为自由的。更为恣肆和汪洋的……无论是她诗性的抒情还是散文化的叙事。都有着它内在的节制和限定。无论从理论上我们对这样的特性多么地熟稔于心。但在实际的书写中我们往往难于把握那个充满暗示的角度或平衡的支点。当代散文诗有着抒情泛滥的倾向。对于诗性的过分追求使多数的抒写者沉迷于抒情自我的凸显。在语言上,华丽的语词,构成了对于叙事的遮蔽。我想。这里面当存在着对于诗和诗性本身的误解。诗和诗性的表达。需要美的语言。但一味的张扬只能使散文诗的写作漂浮于某种貌似浓丽的气息。而不能让人感到生活本身坚实而沉潜的质地。当前这种滥情化的倾向不仅仅关乎诗艺。她更是当代人内心浮躁、急于功利、自我中心和性情张扬等特性在诗歌中的映像。令人欣慰的是,有不少的书写者正走在向叙事传统回归的道路上——在结构和篇章上是更为随意和自由的,在语言和表达上是更为沉静优雅和内敛。这是我们必要的营养,在不断的汲取中。我们的散文诗写作将会更加开阔和理性。
  
  川北藻雪
  
  
  当散文诗走出摆设的盆景,走出风花雪月,以睿智的目光寻找自我天地。于是有人因仰望而发现了星空的浩瀚,并试着去接近、攀登,他成了翱翔宇宙的一只鹰,在俯瞰与审视中。发现了诗意从而也觅到了创作源头;有人因为钟情脚下的土地,像蚂蚁或蚯蚓一样。将触角引向更深的底层,虽然坚硬、疼痛。但他同样打通了情感进发的隧道。但彼此不分伯仲,一定程度上。二者可以相互借鉴,各自丰富审美趣味。另外,有人认为。前卫的愈来愈时尚,只有如此才能引领潮流;而传统成为固步自封的代名词。于是。大量舶来品充斥文中,各式科技术语屏闭了抒情。断语成了跳跃。如此一来。散文诗真的成了橱窗里的冰美人。可远观而不可亲近之。我觉得前卫不仅仅局限于创作方法。它应该成为前行路上可贵的探索的勇气。
  
  容浩
  
  理想越来越远,生活被无限扩大。但是每个人内心的诗意并未远去,反而变得更近,就在身边这些细微的地方。触手可及。对于我。散文诗的创作面临着一些痛苦。缺乏更多的自我检讨。从博客的火热就会明白。人们最关心的并非是诗意的遥远,而是眼前的生活,因为生活让他们感觉到幸福或切肤之痛。因此,我们呈给现实的作品,不能只有那些遥远的瑰丽,应该有寻常生活中所闪出的光芒。我们应该让诗意更近一些。哪怕是一壶水开了,还有澡盆中自娱自乐的孩子以及献给母亲的一只橙子都是具有诗意的。我们需要用诗人这根敏感的神经。把它导出。而世界本身就是诗意地构成的,它们就在细微处。
  
  黄铖
  
  在写散文诗时,我喜欢把散文诗尽量往诗这方面靠。为了阅读上的轻松,我更故意让某些句子尽量简单化。散文诗因为“散文”二字,将会比诗歌更加空灵与随意。如果让我用珍珠来比喻诗与散文诗。诗,就是一串已经串起的珍珠:而散文诗,则还是一盘“大珠小珠落玉盘”和“形散而神不散”的珍珠。后者,带给我们的惊喜与期待。似乎更多。一个人在写作的同时也总是在编织一个“筛子”,语言过分玄奥,结构过分松敢。只会把不多的读者,又筛去一层。简单又深刻。踏实又空灵。题材多样化。将是我在散文诗写作方面的探求之路。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