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姜昆为儿子踏上寻亲之路

作者:继 胜




  
  家有儿女万事足。作为父亲,著名笑星姜昆应该心满意足了: 女儿姜珊的影视文化公司蒸蒸日上,儿子姜河也在广州军区战士杂技团崭露头角。正当大家对他们羡慕不已时,姜昆夫妇却发出了“寻人启事”,帮儿子姜河寻找亲生父母……
  
  说服妻子
  年近五旬再育幼儿
  
  1997年10月,担任中华曲艺学会会长的姜昆与冯巩等人一起前往北京市一家福利院举行“送温暖”活动,他们每人将把一名孤儿接回家生活一个星期,让孩子享受温暖的家庭生活。与姜昆结对子的是一个叫谢潭的男孩,当天下午,姜昆把小谢潭带回自己的家。
  当时,姜昆的独生女儿姜珊在美国留学,妻子李静民去女儿那边小住,家里只剩下姜昆和保姆。为了让谢潭感受到实实在在的父爱,姜昆亲自给孩子洗澡,熬孩子爱喝的百合莲子羹; 晚上,姜昆和孩子睡在一个被窝里,给他讲故事。小谢潭像只小猫咪,蜷缩在姜昆怀里,听得津津有味……
  朝夕相处近一个星期,姜昆深深喜欢上了小谢潭,而孩子也对姜昆有了依恋之情。星期五晚上,吃过晚饭,小谢潭提出和姜昆在家里照相。姜昆当然满足他,随口又问:“你喜欢照相啊,怎么不早说?”小谢潭神情突然有些失落,幽幽地说:“我想把照片带回去,这样就可以天天看见您了。”姜昆一阵心酸,他一把把小谢潭搂进怀里,安慰他说:“我还会去看你的。”谁知,小谢潭趴在姜昆肩上,怯怯地说:“我不想回去。我能不能住在您家里,天天和您在一起?”
  姜昆眼眶湿了,看得出,孩子多么渴望有一个家,渴望得到父爱母爱!顿时,姜昆萌生了收养小谢潭的念头。
  当晚,姜昆拨通了越洋电话,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妻子。李静民委婉地表示反对: “我们都是快50岁的人了,再抚养一个这么小的孩子,恐怕力不从心,你是不是再慎重考虑一下?”姜昆听出了妻子话外的意思,领养孩子是要对他负责任的,他们工作都很忙,还有精力将一个孩子培养成材吗?那晚,姜昆辗转难眠。
  星期天下午,小谢潭就要回福利院了。看着孩子失望而落寞的样子,姜昆心里很难受,他突然下了决心,先斩后奏。他带着谢潭来到民政局,正式办理了收养手续,将孩子改名为姜河。他想,妻子是个善良、有爱心的人,日后见了谢潭,肯定会喜欢上他。
  半个月后,李静民从美国回到北京。在从机场回家的路上,她得知此事,顿时有些不高兴。回到家,听姜河怯怯地喊了一声“妈妈”,李静民“哼”了一声算是回答。姜河看出来,妈妈并不喜欢自己。
  姜河为了“讨好”妈妈,整天围着李静民转。一见李静民要出门,他赶紧把围巾和帽子递给她。每当她关节疼痛时,姜河就会跑过来,伸出两只小手用力地为她按捏……
  孩子的乖巧懂事,彻底激活了李静民的母爱。一天,姜河又来为她揉腿时,李静民紧紧将他搂在怀里,哽咽着说:“孩子,以后妈妈一定像爸爸一样爱你!”
  
  爱太深沉
  “冷酷”背后涌动殷殷慈父心
  
  1999年夏,一次偶然的机会,经过朋友提醒,姜昆发现儿子是个学杂技的好苗子。一天,姜昆把姜河叫到身边,郑重地问他:“你愿意去学杂技吗?”姜河平时就对电视里的杂技表演很感兴趣,姜昆的话让他兴奋得眼睛发亮:“好啊!以后我也要像那些叔叔阿姨一样,在电视里表演杂技!”
  姜昆想到了沈阳民族艺术学校,这些年来,他一直担任该校的艺术总监,这里的杂技专业享誉海内外。1999年8月,姜昆夫妇将姜河送到沈阳民族艺术学校,让他接受系统的杂技专业训练。
  令姜河没有想到的是,在他眼里有趣而风光的杂技表演,原来需要如此艰苦的磨炼。以后,每次在电话里,姜河都向父母哭诉,说训练太苦太累,甚至隐隐流露出退学的念头。谁知,以前在姜河眼里无比慈祥的父亲现在却变得“心狠”起来:“不吃苦哪能学到本领?你给我好好在那儿呆着!”
  几个月后,姜河在学校过第一个生日,姜昆和李静民赴沈阳看望儿子。因为工作繁忙,姜昆夫妇只在沈阳住了一晚上就返回北京。令他们吃惊的是,第二天傍晚,他们刚进家门,姜河就跟了进来。面对“从天而降”的孩子,姜昆惊讶地问:“你怎么回来了?”姜河低声说:“我是扒火车回来的,我再也不回沈阳了!”
  那天晚上,李静民没有批评儿子,而是和他讲起了姜昆小时候学相声的轶事。那时,姜昆也只有姜河这么大,为了练习发音,老师把一颗石子塞到姜昆的舌头底下,把舌头都磨破了。她还说,因为担心姜河学无所成,姜昆晚上经常睡不着觉……姜河听了,小脑袋若有所思。
  第二天,姜昆尽管心中万般不忍,但他还是一大早就起来,把儿子拉上了开往沈阳的列车。路上,他对儿子说:“别怪爸爸冷酷,爸爸这全都是为你将来着想。”
  为了让姜河得到家庭温暖,姜昆夫妇在沈阳和平区买了一套三居室的房子,每隔一段时间,夫妇俩就去沈阳的新家与儿子团聚几天,让姜河时不时享受到家庭温暖。
  
  为儿寻亲
  慈父的心胸像海洋
  
  自从那次逃学被送回沈阳后,姜河埋头训练,很快在一帮孩子中脱颖而出。2006年,姜河以优异成绩考入广州军区战士杂技团,成为一名专业杂技演员。姜河入伍那天,姜昆夫妇去北京西站送他。姜昆依依不舍地看着儿子的背影,儿子的个子高了,肩膀宽了,腰板也笔挺了。遥想当年,儿子刚来他们家时,还是一只瘦弱的小“病猫”,弹指一挥间,就成长为一名英姿勃发的解放军战士!那一刻,姜昆百感交集,泪水模糊了他的双眼。
  2006年10月31日,反映杂技演员生活的电影《我是冠军》在沈阳举行开机仪式,因为姜河是影片的男主角,姜昆特意赶去为儿子捧场。轮到姜河发言时,他动情地说:“我本是一名弃儿,是爸爸妈妈哺育培养了我,我才有了今天!我一定会把角色演出彩,不给他们丢脸!”姜昆听着,眼含泪花,哽咽难语……
  2007年夏,姜昆和姜河去福利院与孩子们联欢。将要离开孤儿院时,姜昆发现姜河靠在榆树旁抹眼泪,他轻声问:“孩子,你怎么了?”原来,姜河得知福利院一些孩子找到了亲生父母,触景生情,也想寻找自己的家人。
  回到家,姜昆把姜河的想法告诉了妻子。李静民毫无心理准备,叹了口气说:“不是自己生的,终究会离开我们哪。”姜昆经过一夜的心灵挣扎,终于让烦乱的心绪渐渐平静下来。
  第二天,他对妻子说:“当初,我们收养姜河就没指望他报恩,现在把他培养成材了,目的也就达到了。当年他父母狠心抛弃了他,现在姜河却要寻找他们,这恰恰说明他是一个善良、有爱心的孩子。因此,我们不仅要支持他,而且要帮助他圆梦,别让孩子留下终生遗憾。”李静民认同了他的看法。
  这年,姜昆夫妇开始向有关部门发出“寻人启事”。2007年12月,他们根据福利院提供的线索,经过多方查找,与河北省一对谢姓夫妇取得了联系。姜昆带着姜河,冒着大雪开车赶到河北,找到了谢姓夫妇。当天下午,姜昆将谢姓夫妇带回北京,让姜河与谢姓男子做了亲子鉴定。可结果令人失望,姜河与那个谢姓男子没有任何血缘关系。
  2008年2月春节刚过,姜昆根据线索又去了一趟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结果仍是失望而归。
  回到北京,姜昆把这次内蒙古之行的结果用短信告诉了姜河。姜河尽管有些遗憾,但更多的是感动。姜河含泪给姜昆回复短信:“不管日后能否找到亲生父母,您和妈妈都是我最伟大的父母!我会永远爱你们,孝敬你们!”
  (摘自《家庭》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