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漂”在机关的借调群体

作者:徐浩程




  借调干部是机关里的一个特殊群体,虽然其队伍庞大,但属于绝对的另类,他们的生存状态少有人关注,其生活真实的一面也鲜为人知。在借调的日子里,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
  
  一个谁也不清楚有多大的群体
  
  何永从某省会城市一街道办借调至区委组织部半年有余。
  2007年8月,该市在全市开展一项名为“查细节、摆问题、找原因、补措施、创实效”的专项活动,何永被该区委组织部借调参与此事,与何永一起被借调的还有两位来自其他街道与乡镇的公务员。
  如果按照该市市委组织部的调研总结,何永的情况是属于由于中心工作增多而产生的借调。此外导致借调产生的还有:机关人才短缺、编制限制以及借调人员自身发展需要等。
  而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在借调之初几乎都有一个奇异的“合谋”:对于借调单位来说,既不用发工资,又无需承担培养责任,很是实惠;被借调单位虽然需要调整人手接替相应岗位,但面对上级权力部门亦无可奈何,实在不行,招用临时人员也是“流水不腐”。
  “合谋”的第三方即为借调人员自己。研究生毕业的何永直言:“当时我心里很高兴,尽管我乐于在基层工作,但平台还是有点低。我也想往上发展。”
  与何永有类似想法的借调人员并不少,借调已经被看成是普通公务员上升的阶梯。对于借调人员而言,用上几年时间,只要抓住机遇,正式调入也是顺理成章之事。
  在这些合力的作用下,机关对借调一事乐此不疲。
  频繁的借调开始在机关内形成一个亚群体,而这个群体有多大谁也不清楚。据山东昌邑市委组织部的调查显示,其市直机关有各类借调干部28人,这仅仅是一个县级市。2005年,岳阳市对借调人员进行了一次清理,全市共计清退借调人员415名。其中,市直机关清退81名。
  从这些细枝末梢可以想象,这应该是一个庞大的亚群体。同时,这个亚群体又是如此的隐蔽而不愿惹人注意。对于借调这个标签,大多数借调干部不愿意让人知道。
  
  “漂”在机关
  
  借调被借调人员看成上升的阶梯,却又不愿触动这个身份。究其原因,作家大木唯有一声叹息。
  与何永的借调经历相似,现就职于江苏省残联的大木,1982年从江苏灌南县一乡镇借调到当地地委组织部工作,十余个月后,被退回原单位;1985年,他再次从灌南县计生委借调至江苏省计生委。一年后,再次遭受无法调入的命运。多年后,他将这段经历写进了小说《组织部长前传》中。
  在小说中,主人翁“贾士贞”借调到省委组织部报到时,被分管处长告知“到组织部培训中心休息,什么时候上班,等待通知”。“这是我特意设计的一个场景,很能反映借调人员的现状。”大木告诉记者,在他看来这种现状就是“漂”在机关:既不在原单位,也不在借调单位,被搁置在培训中心,如同悬挂在空中,找不到一个可以支撑自己的定点与位置。
  这个场景确如大木所言,形象地描绘了借调干部的现状。
  “漂”在机关导致了一系列的尴尬,其中最直接的体现莫过于工作细节。“当时,我在地委组织部时,没有固定的办公桌,哪位同事出差了就坐在哪个人的位置上。”大木倾诉道,“当时每到节假日各单位均会发福利,我们借调人员是没有的。当然,部分单位也会为借调人员准备一份,但是要减半。”
  这其中,让大木觉得最难熬的日子是开全体职工大会的时候。“如果通知今天开全体职工大会,不用着急,没你的事,你只管在办公室呆着。这个时候最害怕的事情就是有电话打进来。电话响了你都不敢接,接了你怎么讲呢?”
  此类细节之多让大木慨然长叹,并自嘲道:“那时候我不是二等公民,而是‘等外公民’。”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借调人员可以少做事。实际上,这个群体承担着比正式职工做更多更重的工作。
  这个说法的鲜明写照是一个网友的博客日记,“被借调过来后,我格外卖力,得了颈椎病、肩周炎,我硬是咬着牙没有影响一天工作。领导讲话稿,我写;领导调研材料,我写;科里的调研课题,我干;日常基础性工作,我全包。一天工作下来,我累得连话都懒得说,就是为了做出让领导满意的成绩。”
  如此的付出源于一个小人物的惯性思维:领导满意,就有正式调进来的可能,也就能避免“漂”在机关里的尴尬。
  面对这一最大的尴尬,借调人员试图通过透支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来避免,但事实往往事与愿违。借调人员最终能否调入,并不完全取决于他自身,很多东西很微妙。
  
  改革中的命运
  
  进退两难的尴尬并非总能一直延续下去,外部任何细微的变化都会影响借调人员的命运,尤其是在机构改革中。
  1982年,当大木借调到地委组织部时,“县委组织部的工作人员都瞪大了眼睛”。可以想象,当时他是何等的意气风发,但随后的“地改市”改革却让他的命运拐了一个弯。
  “当我借调到地委组织部后不久,江苏省就发了一个文件,布置地改市工作。”大木仍然记得,一天,他所在科室的负责人将他与另一名借调人员找来,说:“机构改革,人事均冻结了,你们调入的事情以后再说吧。”就这样,大木结束了他的第一次借调。
  大木不是在变革中被清退的第一批借调人员,也不是最后一批。不管是国家层面的改革,还是各地自主的变革,如果涉及到借调人员,清退是最常用的做法。
  “这些借调人员一旦被清退回原单位,如果原单位也面临机构改革,他们又将首当其冲。”大木告诉记者。
  这不仅是他工作经验的总结,也是其亲身的经历。“当年,我被清退后,就再也不愿意去地委组织部了,也不愿意去见他们任何人。这是一种伤痛,这种伤痛已经留下来了,即便看到某些人或物,也会有一种触痛。”大木指着自己的胸部,有点自言自语。
  2008年,又一场机构改革启动。在这次机构改革中,借调人员的命运又将发生怎样的转变呢?无人能给出准确答案。
  (摘自《决策》2008.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