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丁志忠:学出来的安踏鞋王

作者:吴阿仑




  
  在福建省晋江市一个靠海的小镇上,丁志忠起初被一个朴素的致富欲望所驱动,成为一个初中未毕业的鞋业作坊主。但当他比别人以更快的速度转变为一个现代企业管理者并率先发掘国内市场之后,便迅速从当地三千多家鞋企中脱颖而出,走向了小镇鞋王的宝座。
  
  “希望像别人一样有钱买摩托车”
  
  丁志忠从小在制鞋作坊里长大,对经商充满了兴趣。后来他回忆说,希望生活得更好,希望像别人一样有钱买摩托车,是他最初的经商动力。
  当地农民丁和木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参与过一家村办鞋厂的创办。1991年前后,他又变卖了家里的谷子、鸡、鸭等一切可以换钱的东西,并在族亲的资助下,筹集到五六万元钱,单独成立了一家制鞋作坊,这便是安踏的前身。
  早在1987年前后,丁和木就给了儿子丁志忠1万元钱,以及600双从各个制鞋作坊里买来的鞋,让他托运到北京销售。这时,丁志忠才17岁,初中还未毕业。
  丁志忠1994年带着北京赚到的20万元回晋江,那时鞋厂已经开设,由丁的父亲和哥哥在运营。丁志忠回晋江后,当起主管营销的副总经理。1994年,在换了几个厂名以后,丁家父子决定将厂名和产品品牌统一为“安踏”。据丁和木回忆,这个品牌含有“安心创业,脚踏实地”的意思。
  两年之后,丁志忠获得家族企业的主导权。他成为安踏的总经理,父亲丁和木正式退居二线;哥哥丁世家性格温和,“不喜欢出头”,专门负责生产事务;中专毕业、学财务出身的妹妹丁雅丽掌握起公司的钱袋子。“非常幸运的是,丁志忠有一个非常好的父亲,及早地放权给儿子,而他的哥哥和妹妹跟他形成了非常好的互补关系,没有争权,没有内斗。”一个熟悉安踏的人士说。
  
  与孔令辉“结缘”
  
  1994年前后,安踏的销售额为几百万元,利润更是小得可怜。在北京看到国内市场空间的丁志忠,觉得安踏应该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开拓国内市场。为此,他在掌舵之后便立即找广告公司为安踏做企业形象设计。在他常常光顾的广告公司中,他认识了后来成为安踏重要策划人的叶双全。
  1998年,由于叶双全所在的广告公司发生变故,叶双全离开。在丁志忠的邀请下,他开始加盟安踏。
  叶双全向丁志忠介绍起耐克、阿迪达斯等国外体育品牌用明星作代言人的做法,这给丁志忠很大的启发,他决定效仿国外做法,聘请一位体育方面的明星为安踏代言,以便迅速打开安踏的品牌知名度。于是丁志忠结识了孔令辉。
  从1999年起,以孔令辉为代言人的电视广告出现在CCTV-5上。
  这项广告投入是丁志忠顶着公司内的反对意见作出的。广告播出后两个月内,并无明显成效,丁志忠本人也有些忐忑不安,但就在两个月后,全国的订货商开始蜂拥奔向晋江的安踏工厂,安踏销售部门人满为患。
  与孔令辉“结缘”以后,安踏销售收入的增长速度犹如坐上了火箭。据安踏提供的数据显示,从2001年到2006年,安踏销售收入由1亿元增长到12.5亿元。
  
  “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给予充分的授权,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是丁志忠现在极力主张的。
  2004年以前,丁志忠并不是一个舍得放权的人,但现在,丁已经把放权作为公司的一项制度进行建设。放权和激励,是丁志忠最显著的管理特点。
  从两年前开始,安踏每个事业部的总监均获得授权,不必事事向丁志忠请示汇报。
  丁的确没有让授权之事沦为空谈。一位公司业务主管来到他的办公室,向他汇报一个情况:由于给美国客户配送的一批运动鞋发生了号码错误,对方索赔3万美元。这位主管问丁志忠该怎么办。丁说:“你不要问我该怎么办!你自己来决定该不该赔,并且查出谁应该为这起错误负责。”这位主管只好退出丁志忠的办公室。
  推崇新管理方式后,丁志忠也将自己从公司事务中解放了出来,据说现在他在公司每天只签署不到5份文件,每个月只参加3个内部会议。他将大量时间用于吸收有效信息,与公司员工进行交流,并且清醒地思考公司的战略问题。
  
  从拒绝投资者到主动上市
  
  丁作为一个企业家成熟起来的时间并不久远。“也就是最近这三四年的时间,他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位熟悉安踏的人说。
  在这位人士看来,时间往回倒推六七年,丁还谈不上是一个“企业家”,而只能称为“企业主”。“那时他讲话要念稿子,见了摄像机就犯晕。”
  “我记得1999年前后,丁志忠有一次忽然问我:人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变得成熟?我告诉他:三十五六岁。”他回忆说。
  在2004年之前,丁志忠始终觉得公司不缺钱,也因此从未考虑过使公司进入资本市场,甚至拒绝外来投资者,但就在那一年,李宁公司的成功上市使他改变了想法。他开始意识到,上市不仅仅可以募集资金,还可以使公司治理规范化,消除家族企业的管理弊病,更易于吸引人才。
  话虽这么说,但丁志忠仍然承认危机感始终挥之不去,以至于“经常夜里睡不着觉”。“企业总有死亡的那一天。很多民营企业做得很好,但做着做着就突然倒下了。”
  危机感加上以往的经验,使丁志忠继续求知若渴。去年下半年,丁志忠与同城的王良星等人一同就读厦门大学EMBA班。在厦门大学EMBA中心主任戴亦一的眼里,丁志忠对于管理知识“处于一种饥渴状态”。“他对学习有一种务实的态度,对企业战略和品牌营销这两个课程最感兴趣。我们请了一位欧洲的品牌营销学教授讲过课后,他就要求我们再多请一些欧洲的品牌营销专家来授课。”
  现在,丁志忠在安踏工厂里每一个路灯上,都高高地悬挂着一个条幅:“中国第一,世界前十。”这些条幅展示着一个小镇鞋王的雄心。(朱雨晨摘自《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