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初雪·哈里路亚

作者:finger




  天气忽然就冷起来了。晚上在大街上走,冻得耳朵疼,迎面是一股寒气。忽然看见幽黄灯光下一丝丝斜落下来的东西,同时喊道:下——雪了!
  小雪在车灯里默默飞舞,我们驱车去看夜场的《如果·爱》。《如果·爱》是香港导演陈可辛的歌舞贺岁大片,导演却说,“如果·爱”其实是“不够爱”的意思。10年前,他们的故事开始于一个严寒的冬日。而10年后,有一瞬间,他们又变成漫天大雪中,在护城河冰面上相拥的一对男女。所有中间的离弃和过程,似乎变得不再重要。
  雪是一个城市共同的记忆。虽然个体疏离、陌生,但雪可以带给一个地理区域的人们同感和共识,甚至希望。
  又是一个下雪的夜晚,我们去中山音乐堂听亨德尔的宗教清唱剧《弥塞亚》,这场音乐会的观众,中西合璧,简直可以组成一个联合国。很多人遵从着西方听音乐会的礼仪,在这样寒冷的晚上,大家盛装欢聚。而冬夜的中山公园,苍松翠柏夹道,以皇家古典园林的恢弘气势接纳承载了这种融合和欢乐。
  当年亨德尔写《弥塞亚》时,穷困潦倒,但他在创作这部作品时,却常被感动得泪流满面,尤其当他写到第二部分终曲《哈里路亚大合唱》这一段时,竟双膝跪倒在地,双手向天,喊着说:“我看到天门开了!”
  1743年《弥塞亚》在伦敦上演,英王乔治二世亲临剧院,当第二部分终曲《哈里路亚》奏响时,国王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站起来听完了全曲。由此,《哈里路亚》要站着聆听,便作为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一直延续到今天。
  唱到“哈里路亚”了。“哈”字一出,立刻有人“腾”地站起,接着又有人默默站起,最后所有人都站起来聆听。传统亦是一个群体共同的记忆、共识和同感。一种看不见的力量把人们联结起来,超越种族、时空。
  音乐在某种形式上和雪是一样的,漫天弥散,所到之处,将每一寸都填满。将人与人、物与物、国与国之间的距离消弭。
  见证这个城市的第一场雪,聆听圣歌,看贺岁华语片……一个恍如《哈利波特》中霍格沃茨学院圣诞舞会般美丽的魔法季节开始降临。
  (周桂香摘自《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