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有一种活着叫站立

作者:张锡磊




  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东夏镇洪庄村,一个普通的豫东平原上的小村庄。
  1982年,洪战辉就出生在这里,在他12岁之前,和众多农村的男孩子一样,有着一个天真烂漫的童年,父亲、母亲、弟弟、妹妹和他共同组成的家庭生活,尽管艰苦但也很幸福。可突然的一天,他的生活改变了。
  1994年8月底的一天中午,一向慈祥的父亲从洪战辉的姑母家帮助干活回来,突然无缘无故地发起火来,他瞪着眼睛,任何人都阻挡不住他,他砸碎了家里所有的东西。
  最可怕的一幕出现了,父亲突然抢过妹妹,母亲哭叫着来抢女儿,被父亲一脚踹倒在了地上,然后将妹妹高高地举过头顶,狠狠地摔了下来。
  妹妹死了,父亲疯了……12岁还是一个孩子的洪战辉的天空就在这个普通的日子里轰然倒塌。洪战辉趴在已经骨折的母亲身上号啕大哭。弟弟懵了,甚至忘记了哭。
  周围的亲友来了,他们帮忙把战辉的父亲和母亲都送到了医院。
  照顾住院的父亲、母亲、照顾年幼的弟弟,12岁的洪战辉稚嫩的肩膀上开始肩负了家庭主人的责任,3个月的时间,洪战辉医院、学校、家里三点一线,不分白天黑夜,风雨无阻,三个月的艰辛,让洪战辉长大了……
  
  洪战辉为她起名“小不点”
  
  这年的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是中国传统小年的日子。
  一早起来,洪战辉就没有看到父亲,一种不祥的预感猛然间萦绕在心头,他忙告诉母亲,即将过年了,是不是父亲的病又犯了?是不是父亲又出去惹事了?临近中午时分,在离村庄约10里地的一棵树下,洪战辉找到了父亲,此时的父亲,怀里抱着一个包裹,那是一个婴儿,父亲的眼光里透出一种父爱,一种久违的蕴含着慈祥光芒的爱。
  天快黑的时候,一家人把孩子抱回了家。看着已经哭不出来的孩子,母亲寻思着等天明了看谁家愿不愿意收留,就送给谁。
   贫寒的家庭承受不起哺育小女孩的花费,夜深的时候,母亲让洪战辉把孩子送出去,他无奈地打开门,抱着孩子走在刺骨的寒风中,一种爱怜伴随着一种痛苦,这是他梦中的妹妹啊,不忍心的他哭着又拐了回去。他对母亲说:“不管怎样,我不送走这位小妹妹了……你们不养,我来养着!”小孩子留下了,洪战辉给她起名为洪趁趁,小名“小不点”。
  
  娘走了,父亲又是个病人
  
  父亲毕竟是病人,一个家庭的重担全部压在了一个目不识丁的母亲身上,这本身就是不公平,更不公平的是她还经常遭受父亲无缘无故的毒打。
  1995年8月20日,在吃过午饭之后,母亲不停地忙着蒸馒头,直到馒头足可以让一家人吃一个星期之后,她才停了下来。
  第二天,母亲不见了,家庭重担、父亲的拳头让母亲不堪重负,她选择了逃离。
  “娘,你去了哪里?回来吧……”弟兄俩的哭声在暮色中飘了很久。他们不想这样失去母亲,洪战辉哭喊着和弟弟在周边村落寻找妈妈。那夜,寻找母亲的他们还没有走进家门,就听到了“小不点”的哭声,看着嗷嗷待哺的妹妹,弟兄俩眼泪流了下来。娘走了,父亲又是个病人,还有这个刚刚才1岁的妹妹,洪战辉的心似乎在抽搐:“娘啊,你怎能撇下我们不管了哪!”
  似乎一夜间,洪战辉长大了,变成了一个沉默寡言的人。年仅13岁的他学会了忍耐,学会了承担责任。
  1995年时,洪战辉已到西华县东夏亭乡中学读初中,学校离家有两三公里,在读初中的三年中,洪战辉无论是在早上、中午还是下午、晚上,都要步行在学校和家之间,为及时照顾“小不点”吃饭。
  几年了,母亲杳无音讯,父亲的病情也不断反复,生活的艰难让洪战辉成熟了,让洪战辉稚嫩的脊梁坚强且执著。
  
  儿是娘心头的肉
  
  1997年,洪战辉要上高中了,家贫如洗的现实又成了面前的一道门槛。学费钱从哪来?“小不点”怎么带?洪战辉第一次想到了退缩。
  怎么办?思来想去,洪战辉想到了妈妈。他想找回娘,让娘承担一部分自己的难处,万一找不回娘,就只能把“小不点”送回到她亲生父母身边,“小不点”的来历,已有好心人悄悄告诉他了。
  上高中前的这个暑假,洪战辉开始了他的寻母之旅。他在向路边一人家询问时竟撞见了日夜想念的母亲。儿是娘心头的肉,骨肉分离已经几年了,娘一把把洪战辉抱在怀里,放声大哭起来。所有的委屈终于爆发了,洪战辉有多少心里话要对娘讲啊。
  娘俩就在路旁痛哭了一场,几年的想念化成了泪珠浸湿了娘俩的衣襟。洪战辉用双手捧着娘消瘦的脸颊,恳求母亲回去。母亲亮出身上被他父亲殴打而致的累累伤痕,哭着使劲摇着头……
  
  小不点哭喊着“我要回家……”
  
  在生活的逼迫下,洪战辉无奈想把“小不点”送回她自己的家,一位邻居告诉洪战辉,“小不点”的母亲可能在西华营乡赵家村。
  第二天,洪战辉就给“小不点”洗了个澡,换了套干净的衣服,带她去西华营乡赵家村。3岁的“小不点”高兴地坐在自行车前面横架上,一路上开心地笑着。洪战辉想起了妹妹襁褓中绽放的笑容,他想起了这几年“小不点”给他带来的欢乐和痛苦,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结始终闷在心头,无法抹去,无法回避。
  到了那户人家,女主人爱怜地搂着“小不点”哭成了泪人,可她说“小不点”不是自己的女儿。在走的时候,洪战辉决定放下“小不点”离开。“小不点”望着面前这个陌生的妇女,露出一种恐惧的表情,她把头扭向一边,寻找着哥哥——她最亲的人。突然,她蹒跚着向洪战辉走来,扑在他怀中,哭喊着“我要回家,我要回家……”。
  一瞬间,兄妹情深在洪战辉泪水中爆发了,他知道,妹妹已经离不开他了,他亦如此。
  
  超越血缘的兄妹情
  
  高考成绩公布,洪战辉以490分的成绩被怀化学院经济管理系录取。为了生活,他在学校不停地打工。2003年春节的时候,洪战辉回到了久别的家,可“小不点”已经辍学了,看到失学在家的小妹又瘦又黑,身上爬满了虱子,洪战辉内心的一种内疚油然而生。
  春节后开学,他决定带着“小不点”上学,一边读书一边照顾妹妹,靠打零工来维持全家的生活。
   洪战辉用裸露的双肩,用裸露的心灵,承担生活的重担,没有闪避躲藏,没有扭曲变形。他自己撑开所有的风雨,却都化作对家庭、对所有人的阳光雨露。他的生活,始终是一种站立的生活,靠自己的能力,做不懈的改变;靠自己的劳力,做不懈的获取。他教育妹妹,不要轻易地接受别人的礼物,因为接受了礼物也是要还的,一个独立的人,在任何一个平等的层面,都不会主动矮化自己。
  洪战辉的故事逐渐地传遍了校园,不是血缘却超越血缘的“兄妹”之情感动了怀化学院的领导,他们破例同意洪战辉将“小不点”接来,并单独给他安排了一间寝室,方便他照顾妹妹。随后,洪战辉来到学院附近的怀化市鹤城区石门小学,找到该校长,提出了妹妹插读的要求,校长同意了。
  兄妹相伴的时光是幸福的。人生,总是在成功与失败,希望与失望,欢乐与痛苦中演绎着。洪战辉说,坚持不懈的追求才是人生的真谛!生活中一定有希望,生活中一定要有自信。相比以前,洪战辉的日子多了一些阳光。
  (张 欣摘自《郑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