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中期

  一 叫人伤感的说教者—理查生

  到18世纪中期,长篇小说作为主导的文学体裁确立起来,从生活的反映面到艺术技巧都达到新的阶段。

  塞缨尔·理查生 (1689—1761)出身细木匠家庭,十五六岁就开始在印刷店作学徒,利用闲暇自学。经努力他终于成了生意兴隆的出版商,开设印刷厂,当过书业公会的理事长、五室印刷人。他应书商之约,写《模范尺牍》, “用通俗的文笔,为自己不善写信的乡间读者们作参考之用”,不仅提供人们可参考模拟的尺牍范本,也进行训世说教。尺牍内容复杂,其中有些书信谈到某家的女儿在外雇工,雇主企图诱惑她,父亲致书女儿,女儿接受父亲的劝告,准备辞工。理查生把这个情节发挥为一系列信件,发展成他的第一部书信体小说《帕米拉》(1740—1741),副题是“美德有报”。小说的故事很简单,年轻女仆帕米拉·安德鲁写信给父母和两个朋友讲述在东家的经历。少主人B屡次欲诱惑她,她坚决的拒绝并离去,B仍纠缠不休。帕米拉的美德终于使B产生了真爱,决心娶她为妻。小说出版后大受欢迎。理查生把帕米拉作为美德和正义的化身。她对B的抗拒,出于一种“女德”,也是出于对自己尊严的维护。她在给父亲信中写道:“……可以看出穷人是如何受骄傲的阔人的轻视!但是我们是平等的,许多绅士们夸耀他们的门弟,其实未见得象我们的身世清白。——这些骄傲的人一定是从未想到人生如何短促,尽管荣华富贵,总有一天他们须和我们立于平等地位。哲学家说得好,国王的骷髅与穷人的骷髅并无两致。再说,他们不知道,到末日,最富有的王侯与最贫穷的乞丐都要站在同一个伟大的裁判者面前……”。这种搀杂宗教色彩的平等观念是18世纪资产阶级典型的心态,他们要求与上层社会的人士平起平坐,而政治要求又与清教观念揉合在一起。在帕米拉的故事里,包含了基督徒摈弃私欲、经受考验而后得救的清教道德观念,即常见的抵御诱惑的主题。资产阶级清教观念中既有进步、真诚的一面,也有虚伪、功利的一面。帕米拉的美德获得了可观的收入和较高的社会地位为报偿,似乎也成了商品,当时便遭致菲尔丁的嘲讽、戏拟。《帕米拉》是第一部以人物刻画为中心的小说,由“流浪汉小说”传统的写事转为写人,对人物心理进行细致的刻画,帕米拉一封封天真纯朴、多愁善感的书信,引起了读者感情上的共鸣。

  理查生最成功的小说《克拉丽莎·哈娄》(1747—1748)也是书信体的,长达一百万字以上。克拉丽莎是乡间中产阶级的女儿,美丽聪慧、富有美德,她不愿嫁给家庭许配的富有但可厌的青年,在多才多艺的青年罗伯特·勒甫雷斯的帮助下出奔。勒甫雷斯对克拉丽莎百般诱惑,最后以卑劣手段侮辱了她。克拉丽莎羞愤痛苦,她拒绝了勒甫雷斯的求婚,悲伤含恨死去。理查生打算对于“父母与子女双方在婚姻上的错误行为所能产生的灾害”加以警告。克拉丽莎是个在精神上追求理想的女性,反抗家庭的包办婚姻,追求新的生活,虽然她不幸落入坏人之手,但她始终抗争,这不仅是捍卫自己的贞操,也是维护人格的尊严。她的美德虽然没能得报,但恶行终于受到惩罚。这部小说情感细腻,感伤气氛浓厚,如著名评论家约翰逊所说“故事只当作是发挥情感的场合”,书中充满了女主人公心灵感受的描写和各种道德问题的议论。这部小说比《帕米拉》更受欢迎,影响到欧陆,如法国作家卢梭的《新爱洛绮斯》便受到了明显的影响。

  在创造了具有美德的女性和行为不检的男性以后,理查生在《恰尔斯·格兰迪孙爵士》(1753)里塑造了一位完美的男性,与社会罪恶对抗。格兰迪孙具有英俊的外表和崇高的品性,尽管他受到无数次的诱惑,仍然保持清白,自然也是“美德得报”。小说出版当时受到赞誉,但近代读者多以为这是理查生小说中最弱的一部。它的劝善性和人物的过于完美性,使得普希金写出如此幽默的诗句:“完美的格兰迪孙,读着他时,教我们发困。”

  理查生在英国和欧洲小说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他以前,英国小说一般都是沿循“流浪汉小说”传统,以人物见闻经历贯穿情节,描写冒险过程。理查生则取材日常生活,描写人物的行为万其是心理,他在对女性人物心理的细致刻画和感伤情绪表达上,引导了感伤主义文学潮流。但是他的小说冗长繁赘,说教气息浓厚,并非总能给人愉悦之感。

  二 “散文滑稽史诗”诗人—菲尔丁

  亨利·菲尔丁(1707—1754)是18世纪最杰出的小说家。他出身破落贵族,13岁进入贵族伊顿公学.受古典教育,于1728年进入荷兰的莱顿大学学习。一年半后,他由于父亲无力提供经济资助而退学,回到伦敦独自谋生。去荷兰前他在伦敦上演过他的第一部戏《歌舞会中的恋爱》,模仿康格雷夫的风俗喜剧。回伦敦后的戏剧创作持续到1737年。1734年,他结了婚,为维持生计,租下“小剧院”自任经理自编剧本。他写作、改编了不下25部不同类型的戏剧,多数是小歌剧形式的闹剧或风俗、阴谋喜剧,最重要的是讽刺剧《巴斯昆》(1736)和《历史记事》(1737)。《巴斯昆》上演历久不衰,前半部讽刺选举中的贿赂舞弊,后半部讽刺牧师、律师、医师等行当的腐败情形。 《历史记事》,借用当时记述国内外大事的年鉴的名称,写发生在1736年社会、政治、戏剧方面的情况。在政治场景中五个政治家商议征税的事,他们决定向无知征税,因为大多数有钱人是无知的。剧中有场戏影射当政首相华尔浦尔用搜刮来的钱财贿赂反对派。这部政治讽刺剧大大激怒了华尔浦尔,1737年5月,政府通过“剧院检查法案”,封闭大批剧院,菲尔丁不得不结束戏剧创作。

  菲尔丁为生活改学法律,3年时间修完7年课程,1740年获得律师资格。同时他进行写作,先后主编《斗士报》等四个刊物并开始创作小说。1748年他奉派为伦敦威斯敏斯特区司法行政官,接触到社会生活的形形色色,为他的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他在小册子《为穷人采取有效措施的提议》 (1753)里,表示了对穷人的同情。1754年,他由于痛风病加剧而退休,遵医嘱到西班牙的里斯本疗养,但到达不久便去世。

  菲尔丁是杰出的戏剧家,但他对文学史贡献最大的是他的小说创作。1741年出现了戏拟理查生《帕米拉》的小说《沙米拉》,据说是菲尔丁的作品。嘲讽《帕米拉》而又确定是菲尔丁作品的是《约瑟夫·安德鲁传》(1742)。这部小说抛弃了惯常的书信体,以作者的口吻直叙。帕米拉的兄弟约瑟夫在 《帕米拉》中B先生的亲戚布比的家里当男仆,遭到布比夫人引诱。约瑟夫象姐姐一样有美德,但远不如姐姐幸运,因为拒诱而被布比夫人逐走。约瑟夫从伦敦去乡村找他的情人、女仆芳妮,路上遇见本村牧师亚当斯,两个同行,又与去寻约瑟夫的芳妮相遇。小说从卷一第十章以后不再戏拟,而是写三人在路上的经历,构成作品的主要部分。他们在路上遇到各色人物:客店老板、断路强盗、善良和邪恶的牧师、仁慈和自私的旅客、糊涂的治安法官、企图凌厚芳妮的乡绅、地主、管家、隐士、穷人等等,对路上场景、画面的描写,反映了当时英国乡村社会情况。作者还塑造出生动的癖性人物—亚当斯牧师,他是个堂吉诃德式的人物,心地善良,爱打抱不平,但性情古怪,对人情世态缺少了解,相信好心会有好报,作者以这个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者来和社会恶习作对照。

  《约瑟夫·安德鲁传》是菲尔丁出版的第一部小说,而他写作的第一本小说是《大伟人江奈生·魏尔德传》(1743)。魏尔德是18世纪声名狼籍的罪犯首领,有“伟人”的称号,最后被处以绞刑。18世纪早期便出现关于他的谣曲、虚构性对话、小传和小册子,其中就有笛福写的小传。反对派作家将魏尔德与首相华尔浦尔相比,认为他们都是强盗。菲尔丁也是以魏尔德的事迹为根据来讽刺华尔浦尔型的政客,但他们讽刺最尖刻、最有艺术性。小说以魏尔德的传说为叙述框架。魏尔德从小便偷盗,成人后他组织盗贼集团,实行严格纪律,赃物大部分归他所得,对不服者便向政府告发。在狱中他还和另一强盗争夺控制和勒索其他犯人的权利。故事中心是政治讽刺。在讽刺性定义里,“伟大”是与善良相反的,事业的成功往往是与德行不相干的, “伟大”便是压迫、剥削、欺骗普通民众,因此“征服者、绝对君主、首相”与盗贼并无区别。菲尔丁攻击了谋私的政客们,狱中两派囚犯争夺“帽子”的一章,影射了两党间争夺的可笑和他们在掠夺本质上的一致。

  小说中塑造了正面形象珠宝商人哈特夫利夫妇,他们遭受到魏尔德的无情迫害,最终苦尽甘来。但他们形象刻画得并不成功,哈特夫利善良,富有感情,但了无生气,哈特夫利太太无从魏尔德手中的逃脱也是令人难以置信的。

  《汤姆·琼斯》,全名《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1749),是菲尔丁的代表作,也常被看作英国18世纪小说的最杰出巨著。

  故事首先叙述主人公在乡村的经历。富有、善良的乡绅奥尔华绥收养了弃婴汤姆·琼斯,与妹妹伯里琪的儿子布立非一起抚养。两个孩子逐渐长大成人,汤姆真诚、善良、侠义但轻率任性。布立非则虚伪、工于心计。汤姆得到了乡绅魏斯顿的女儿苏索亚的爱,但魏斯顿强迫女儿嫁给能继承大笔遗产的布立非,布立非也出于自私打算想娶苏索亚,他竭力中伤汤姆,终使得奥尔华绥一怒之下赶走汤姆。苏索亚闻讯也带侍女前往伦敦投亲.以便找寻汤姆。

  小说第二部分是汤姆和苏索亚在路上的活动。本想出海的汤姆迷路去了伦敦,他与苏索亚多次近在咫尺,但始终没有遇上。他在客店遇见一伙军人,因与人争吵受伤,遇见以前的塾师巴特里奇,二人同行。路上他们遇见隐士、乞丐、艺人、律师、吉卜赛人、劫盗、税官等人。这部分占了小说三分之一的篇幅,是小说中最有趣也是最有意义的部分,描写了社会各阶层人物,表露了对不幸者的同情。

  主人公在伦敦的经历构成了小说的第三部分。寻找苏索亚的汤姆遇见苏索亚的表姐贝拉斯顿天人,受到她的诱惑。贝拉斯顿夫人还唆使费拉摩爵士占有苏索亚,幸而魏斯顿及时赶到救了女儿。汤姆因自卫伤人入了狱。最终真相得以大白,汤姆实际上是伯里琪的私生子,布立非的同母异父兄弟。布立非的种种诡计被揭穿,被无罪释放的汤姆成为奥尔华绥先生的继承人,一对历尽苦难的情侣终成眷属。

  菲尔丁塑造了出色的人物形象。汤姆不是个理想化的青年.他性情急躁、冲动鲁莽,特别不能遏制自己的情欲,经不起诱惑.与女性关系不够检点。但是他天性善良,光明磊落,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从不有意地损人利己。汤姆不是道德的化身,但他生机勃勃,体现了健康、自然的人性。正如浪漫派诗人柯勒律治说:“读完理查孙后捧读菲尔丁的书,如从火炉烘烤的病房出来走人五月惠风和畅的露天草地上。”

  布立非与汤姆仿佛处于两极,他外表看来笃信上帝,遵守一切规定了的行为准则,不忘责任和道德,实际上内心诡诈,自私贪婪,虔诚和美德只是他谋取私利的面具。布立非与汤姆的对立是虚伪的清教道德和“自然道德”之间的对立。

  菲尔丁谴责文明世界的伪善和庸俗,赞扬纯朴的人的善良,与启蒙时期 “返回自然”的思想相似。他借山中隐士之口叙述城市文明条件下经历的不幸,但他不赞成隐士解决问题的办法,希冀通过人们的道德改善去达到社会和谐。

  《汤姆·琼斯》因为它出色的结构备受称赞。小说篇幅宏大,有乡村、路上、伦敦三部分,描绘乡村、城市生活的全景、各色男女肖像,但线索清晰.故事连续、引人入胜。汤姆的身世之谜成为强烈的悬念,直到结尾才解开。结尾是出人意料的,但以前的伏笔又是令人信服的。小说的语言也清晰、灵活、机智。

  《阿米莉亚》(1751)是菲尔西的第四部也是最后一部小说,是他最心爱的。作品出版后反应冷淡,菲尔西就此不作小说。

  出身富家的阿米莉亚不顾母亲反对与穷军官布斯上尉结婚,他们仿佛便是婚后的汤姆和苏菲亚。布斯心地善良但意志薄弱,他嗜赌,因群殴而入狱。在狱中,他遇到旧相识马修小姐,两人相好。阿米莉亚一直对丈夫宽容.她忍受着生活的贫困,坚决抵御有权势人物的诱惑,坚守操行,终于换来幸福的报偿:布斯认识了自己过去的错误、他们得到了阿米莉亚母亲的遗产,全家生活和美。这部小说比其他小说要沉郁,描写的是社会黑暗面,很少前两部小说的滑稽幽默成分,女主人公的不幸遭遇带有感伤主义因素。小说中批判了社会的不平等,特权人物为所欲为,美德被任意践踏,法律也帮助富人,穷人处处受压迫和凌辱。阿米丽亚悲愤地说:“老天哪!我们的大人物是些什么东西做成的啊?难道他们确实属于另一类型而跟别人不同吗?难道他们生来就没有心肝的吗?”这部小说具有很强的批判性,但在情节结构上却组织欠佳。小说有两个明显分开的部分,即布斯对早年生活的叙述及阿米莉亚的遭遇和不幸。故事的叙述冗长,长篇对话也相当乏味。但对主要人物的心理、感情的刻划、描写细致。菲尔西对小说理论也有很大的贡献,他首先确定了小说在文学形式中的地位,在《约瑟夫·安德鲁传》序言里,他把自己的小说称为“散文滑稽史诗”,在《汤姆·琼斯》各章绪论中,他阐述了自己的小说理论。他认为小说最接近史诗,除了没有韵律,有史诗的一切特征: “故事、情节、人物、感想和文体。”他的小说具有滑稽可笑的特点,但也不同于喜剧,“它的情节所涉及的更宽,包罗的更大,内容包含着的事件范围更广,它所介绍的人物更是多种多样。”在人物塑造上,他强调“典型”。在情节方面,他强调必然性与或然性的结合。他特别注意小说的结构,认为要详略得不。故事引人入胜,要具有内部的统一性。他在小说中确立起全知全能的叙述形式,钭叙述语言与人物语言区别开来,使英国小说不再是简单的叙述而成为一种有意趣的文体。

  从小说理论到实践,菲尔丁为英国小说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三 历险故事的讲述者—斯摩莱特

  多比亚斯·乔治·斯摩莱特(1721—1771)是苏格兰人,出身贵族家庭,读完都巴顿文法学校,又进格拉斯哥大学学医。他热爱文艺,18岁时带着悲剧作品《弑君记》到伦敦,但剧本没有被剧院采纳。他便来到战舰“坎伯兰”号上当外科医生助手,参加了英国与西班牙争夺美洲殖民地的战争。1744年回到伦敦后,他作为外科医生开业,但对文学的兴趣始终未减。他写诗、剧本、小册子,也从事翻译和出版活动,但最主要的成就是小说。他的第一部小主《洛德瑞克·蓝登历险记》发表于1748年,与理查孙的《克拉丽莎》同年,比菲尔西的《汤姆·琼斯》早一年。

  《蓝登传》带有自传部分。蓝登出身苏格兰富绅家,从小丧母.祖父因反对儿子的婚事而肃夺了孙子的财产继承权,蓝登靠舅父包金上尉抚养。因舅父避难出走,他不得不中断大学学业,去当外科医生的学徒,不久与同学斯特拉普来伦敦谋生,作了军舰上医生的助手,参加战争。离开军队后,他伪装贵族,以欺骗和赌博为生,因债务入狱。最后他到舅父的船上做外科医生,在阿根廷遇见发了财的父亲,一起回到美国,并与自己喜欢的女子结婚。

  小说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主人公早年在苏格兰的不幸经历;蓝登在海上的冒险,这部分揭露了海军的黑暗、船上水手受到的非人的待遇;蓝登在英国特别是伦敦的生活和最后一次航海。从苏格兰到英格兰,从乡村到城市,从军队到市井,到处充满不人道和不公形象。主人公生活在一个自私、堕落、金钱至上的环境里,受到腐蚀,不择手段地以求脱离贫困处境。斯摩莱特曾把法国小说家勒萨日的《吉尔·布拉斯》的影响,以人物的历险故事来描述、讽刺生活的各方面。他的下一部小说仍采用这种结构方法。

  《皮克尔历险记》(1751)也是人物奇遇历险记,也由三部分组成:主人公的童年、青年生活;在法国、佛兰德斯、荷兰等地旅行;在英国主要是伦敦贵族社会、政客界的冒险。皮克尔出身富豪,自幼顽皮,他早慧但胡闹,完成学业后去欧陆旅行,寻欢作乐,不断地闹风流韵事。他又尝试进入政界,最终失败。皮克尔不象蓝登,他无须为生计奔波,更多地出入上流社会,他的活动反映了贵族社会道德的堕落、议会选举的腐败。小说中塑造了出色的怪诞人物,如退休的舰队司令官霍塞·特恩尼恩,他性急、嘴里念念不忘以前的航海生涯,在粗暴的外表下有一颗善良的心。

  斯摩莱特的书信体小说《亨弗利·克林克》(1771)用意不在叙述一个故事的发展,而是努力表现人物的风趣与性格。来自威尔士的老乡绅伯拉布性情急躁但心地善良,他遵医嘱游历英格兰和苏格兰,随行的有他的妹妹、老处女塔比萨、女仆杰金斯、外甥女丽狄亚和外甥杰里米,还有仆人、弃儿克林克。虽然小说以克林克为书名,书中信件却是除他以外的人们写的。作者通过他们的书信反映了英国广阔的现实,公路上盗贼横行,穷人贫困,游览地巴斯的富人们则极其奢华。但是小说的笔调是轻松幽默的,旅行中充满喜剧性事件,四处觅婿的老处女塔比萨、总爱用错词的女仆杰金斯尤有喜剧色彩,小说在三对有情人的婚礼中结束。这部小说因其对人物鲜明的刻画和微妙的幽默受到较高评价。作者把书信作为反映时间现实和体现人物个性的重要手段,对同一场景、事件、人物常常从不同的写信人、不同的观点去反映,妙趣横生。小说语言亲切、活泼。斯摩莱特写于二十余年前的《蓝登传》和《皮克尔传》属于菲尔丁时代,注重社会讽刺,而《亨弗利·克林克》出版于感伤主义小说流行的年代,具有了感伤主义色彩。他的叙事幽默、描写细腻的小说,对19世纪的著名小说家狄更斯的影响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