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索斯、沃尔夫和斯坦贝克

  约翰·多斯·帕索斯(John Dos Passos,1896—1970)出生在芝加哥一个中产阶级家庭里,父亲是当时著名的律师。由于父母一直生活在欧洲,多斯·帕索斯童年的大部分时间在欧洲度过。直到1907年,他才回到美国康涅狄格州沃林福德接受中学教育。1911年,他十五岁时考上哈佛大学,受校内 “意象派运动”的影响开始写诗, 1917年诗作被选进《哈佛大学八诗人作品选》出版。1916年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毕业后,他遵照父亲的意志去西班牙学习建筑。但不久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先后在法国、意大利等地投入战地救护工作,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惨祸。他根据这些经历写成的《三个士兵》(1921)是他第一部有影响的小说。

  《三个士兵》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场为背景,塑造了三个性格不同的士兵形象,通过他们的命运反映了军队中广大下级士兵的反战情绪。邓·伏赛里是一个头脑简单而单纯的英国国教徒,他一心想的是如何被提升;克里斯弗尔德来自美国印第安纳州农村,他憎恨战争,对战时严厉的军规怀有恐惧病,常常以一种感情的强烈爆发来发泄他的痛苦心情。他的好朋友约翰·安德路斯是一个神经过敏而性格内向的哈佛大学毕业生,爱好音乐,富于艺术气质,因此与当时的战争环境格格不入。在一次休假时,他来到法国乡村,与一个法国姑娘相爱,于是他做了逃兵,在那里隐藏起来,创作交响乐作品。但不久还是被军方发现逮捕并判了死刑。《三个士兵》的强烈反战色彩和人物的悲剧命运,使它成为“迷惘的一代”的先声。

  《曼哈顿中转站》(1925)是反映二十年代纽约社会面貌的长篇小说。作品以快速式镜头截取了这个大都市各个阶层的生活画面,描写了形形色色的人物,被称为“群像小说”。这部作品对作者几年后创作《美国》三部曲起到了艺术上的先导作用。

  多斯·帕索斯在文学史上的主要贡献是创作了《美国》三部曲,包括《北纬四十二度》 (1930)、《一九一九年》(1932)和《赚大钱》(1936)。这部作品以二十世纪最初三十年的美国社会现实为背景,通过对十二个人物的描写,反映出这一时期广阔、真实、复杂的生活场景。整个作品以若干个故事组成,各个故事之间有情节上的联系又可独立成章。作者将不同阶级不同阶层人物的命运纵横交错地编织成复杂的生活画面,并且在极其广阔的范围内展开描写,显示出美国社会五光十色、瞬息万变的特色。资产阶级的钻营取巧,工人阶级的流动性,知识分子的摇摆,都写得很真实。

  除了重点描写十二个各阶层人物外,作者还以“新闻短片”、“人物小传”和“摄影机镜头”三种新颖的手法来加强这部小说的时代气氛。“新闻短片”包括三十年间重要的新闻报道、报纸标题、广告、官方文件等资料文献,共六十八篇,为的是给小说提供广阔的时代背景,突出各个阶段的重大事件,反映出当时的历史真实面貌。“人物传记”二十五篇,包括二十世纪以来有名的政治家、企业家、科学家、艺术家,其中有工人运动领袖德布斯、发明家爱迪生、舞蹈家伊莎多拉·邓肯、威尔逊总统、金融家摩根和汽车大王福特等。“摄影机镜头”共五十一篇,分散于各人物描写或“新闻短片”之后,多以意识流的手法写成,没有标点符号,表达出作者的立场观点和他的生活经历。

  《美国》的叙事手法颇具特色,故事的起伏毫不唐突,详略得当,有时人物的几年身世一笔带过,有时一件重要的事情却浓笔重彩写上几页。另一个特点是细节描写能力强,有很强的历史表现力。由于《美国》三部曲的成功,多斯·帕尔索成了三十年代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美国》也被誉为一部美国现代的“民族史诗”。

  托马斯·沃尔夫 (Thomas , 1900Wolfe—1938)是一位生命短暂而又以优秀作品在文坛上赢得一定地位的小说家,他的一生是现代美国文学史上最富幻想色彩的传说之一。沃尔夫生长在北卡罗莱纳州的阿什维尔,父亲是一个性格坚强的石匠,母亲开办了一座名叫“老肯塔基之家”的供膳客栈。沃尔夫上中学时,遇到老师玛格丽特,罗伯茨,她象母亲般地关怀沃尔夫的成长,引导沃尔夫爱上了文学。十五岁沃尔夫进入北卡罗莱纳州大学文学系,学习古典文学与英国文学。他爱好戏剧,参加了北卡罗莱纳州剧作家协会,创作了独幕剧 《巴克·戈文的归来》和《第三个夜晚》等。

  1920年大学毕业后入哈佛大学研究生院,获硕士学位。1924年,他接受了纽约大学的聘请,担任英语教师,这段生活一直持续到1930年春天。这期间他曾多次去欧洲旅行,遇见了艾琳娜·伯恩斯坦夫人。伯恩斯坦夫人是个道具服装设计师,比他大十七岁,他们疯狂地相爱。后来沃尔夫把她写进了小说,成为艾丝特·杰克的原型。

  沃尔夫能成为一个有名望的小说家,是由于他二十九岁时出版的长篇小说《天使,望家乡》(1929)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沃尔夫从1925年开始创作小说,经过四年的努力,写成了这部风格清新、笔调细腻、形象感人、富有乡土气息的作品,在美国小说界崭露头角。作品含有明显的自传色彩,主人公的经历和故事发生的环境、地点以及其他人物的原型,几乎都取材于沃尔夫自己的生活、他的家乡阿什维尔和他的父母亲友。

  小说一开始描写石匠奥立弗·甘特与北卡罗莱山区伊莉莎白的婚姻。奥立弗对人热情,谈话风趣,手艺又好。伊丽莎白热衷于攒钱,不顾家庭。他们的矛盾造成孩子们童年的不幸。主人公尤金·甘特是奥立弗的幼子,对父亲十分崇拜,但对母亲却没有好感。尤金的五个兄姐个性各异,他虽然生活在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家庭里,却还是感到孤单,特别是母亲离家出走以后,情况更为严重。他被迫从父亲处跑到母亲这里。母亲开了个供膳食的寄宿舍,尤金在那里见到的尽是些杂乱不堪,人情淡薄的事。他在读小学的时候就利用课余时间做报童送报;在私立中学读书时,教师伦纳德的妻子玛格丽特·伦纳德成了尤金知识上的导师,鼓励他从事文学创作。

  中学毕业后,尤金考上了州立大学,然而他内向、孤独的性格仍没有完全纠正过来,在大学里受同学们的凌辱,他厌恶周围的一切。后来,家里唯一真正的亲人哥哥患肺炎身亡,尤金悲痛万分。他专心于学业,以优异成绩毕业。最后,尤金说服了母亲,答应供给他一年的学费,他离开家乡去哈佛大学。

  作品强烈的抒情性和戏剧性立刻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并受到广泛的称赞。作者以一种松散的编年史方式,通过主人公二十年的生活经历,向人们展现卡罗菜纳州乡村小镇的社会风貌,反映出主人公的思想与他的家庭以及小镇上人们的冲突。作品中的一群人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尤其令人难忘的是主人公尤金那种执着的叛逆精神,读者可以从中体会到本世纪最初三十年生活在美国乡村社会中的年轻一代的精神面貌。

  在这部小说中,沃尔夫明显地受到了德莱塞和刘易斯的影响,而在某些技巧上又有模仿乔伊斯意识流写法的痕迹。他还从惠特曼诗歌中吸取了大量的词汇,并以诗人般的热情来抒发他对家乡、土地和自然的眷念。

  1935年,《天使,望家乡》的续集《时间与河流》出版。小说写尤金·甘特在哈佛大学学习戏剧创作,他在那里结识了一个名叫斯达威治的朋友,甘特很崇拜他,认为他体现了生活的美和理想。他父亲去世,尤金奔丧回家。两年后,他来到纽约大学任英语教员,去欧洲旅游期间遇上斯达威治和他的女友安恩。尤金爱上了安恩,安恩却钟情于斯达威治,但斯达威治不爱安恩。尤金在与斯达威治争吵后回国,在船上遇上了艾丝特·杰克并一见倾心。尤金满怀喜悦地回到美国。

  《时间与河流》完成了尤金·甘特走向社会的第二个历程,可惜由于作者早逝,尤金的后半生的道路无法展现在读者面前。

  一九三八年五月,沃尔夫把一百万字的手稿交给了哈珀兄弟公司编辑爱德华·阿斯韦尔,然后去西部旅行,不幸途中得了肺炎,九月去逝,离他的三十八岁生日还差十八天。

  沃尔夫去世后,阿斯韦尔从他的遗稿中整理出两部长篇小说,一部是《蛛网与磐石》(1939),另一部是《你不能再回家》(1940)。

  这两部小说也是自传性的,主人公改名为乔治·威柏。 《蛛网与磐石》开头写威柏的童年、家庭、大学生活和住在大城市的孤独感。后来主要写他与艾丝特·杰克的恋爱。杰克年龄比韦柏大得多,而且是有夫之妇。杰克是纽约戏剧界和文学界的头面人物,她帮助韦柏找出版商出书,可是由于韦柏指责杰克的朋友是伪君子,两人关系搞僵。韦柏与艾特分手后,赴欧洲散心。他在一家德国人开的啤酒店被痛打一顿,躺在病床上想回家,但是感到“再也不可能回家。”

  《你不能再回家》写乔治·韦柏从欧洲回到纽约,他回家乡一次,发现家乡已经不是他童年时代平静的城镇,而是争夺买卖的场所,他感到一切已经不复存在。他访问了英国和德国,发现在法西斯笼罩下的德国已经变样,他写信给国内的同胞,要求他们警惕法西斯主义,并表示对维护美国式民主的信心。

  《你不能再回家》这个标题具有多方面的含义,用沃尔夫的话说,人不可能回到“你的家庭,回到你的童年,重温浪漫式的爱情,重新作年轻人期望荣耀与盛名的美梦……找回早已失去而又一直在寻找的父亲身旁;找到一位能帮助你、拯救你、减轻你的负担的人,恢复原来似乎是永恒而目前一直在不断变化的事物的形式与制度。也就是说,回家是为了摆脱时间与记忆。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

  沃尔夫用这一段话总结了自己的全部生活经验,体现了地对生活新的认识。他开始把自己的生活、工作与一般美国人民的生活、工作联系在一起。

  沃尔夫其他主要作品还有短篇小说集《从死亡到早晨》(1935)。此外,短篇集《远方的山丘》(1941)、《短篇小说集》(1961)、《书信集》(1943)和散文集《群山》(1971)等,都由后人从沃尔夫大量的遗稿中整理出版。

  沃尔夫的创作生涯十分短暂,而他的创作却如此丰富。有一位评论家不无夸张地说,如果他不是只活了短短的三十八年就去世的话,美国可能会有一部与左拉的《卢贡—马孔特家史》相媲美的巨著了。这与沃尔夫一生勤奋创作有直接关系。在他生前,人们就用许多评论传奇人物的语言评论沃尔夫,说他是一个巨人。沃尔夫真是一个巨人,这倒不是因为他身高六呎半,体重二百五十磅,走起路来步伐雄壮豪迈,胃口大得吓人;而是因为他贪婪地了解世界,勤奋地创作。他常常一天不停地写十五个小时,有时写得紧张、兴奋,他只肯抽时间吃一顿饭。

  美国另一位大作家威廉·福克纳把沃尔夫列为当代美国作家中的杰出者,而自己却退居第二位。福克纳说:“我敬佩沃尔夫,因为他竭尽全力把自己要说的活都说了,甚至情愿把文体、连贯性以及所有精确的原则抛开,希望把人类心灵的一切感受,真切地集中到一点上。”

  事情确实是这样,沃尔夫在写作时,他的题材是他自己,自己就是书中的主人公,他毫不掩饰,毫不顾忌,痛快淋漓地道尽他的情怀,雄辩地表示他个人的态度。除了惠特曼之外,再没有一个主要的美国作家象沃尔夫这样宣扬自我,这样滔滔不绝,这样强烈地感觉到自己的重要性。

  约翰·斯坦贝克(John Steinbeck,1902—1968)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蒙特雷县塞利纳镇,父亲是一个稍有资产的农场主,母亲是位教师。在他的一生中,前四十年的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临海的塞利纳斯谷地。那里美丽的自然风光、农庄、牧场培养了斯坦贝克对大自然的热爱,成为他以后从事文学创作的源泉。

  斯坦贝克在中学时代就开始练习写作,并在校刊上发表作品。中学毕业后,斯坦贝克来到斯坦福大学主修英国文学,就学期间还干过不少艰苦繁重的体力活:在牧场当过农工,在路队做过运输工。这些劳动生活使斯坦贝克对普通劳动人民,尤其是对墨西哥人、印第安人有着深刻的了解,对他们的愿望和心理非常熟悉。他早期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美国三十年代穷苦劳动人民的命运和意愿。

  斯坦贝克最早的小说有《金杯》(1929)、《天堂的牧场》(1932)和 《献给一位不知名的神》(1933),这些作品没有引起多大的反响。斯坦贝克第一部受欢迎的小说是《玉米饼坪》(1935)。小说的背景是加利福尼亚州的蒙特雷地区。主人公丹尼从战场上归来,继承了两所房子。他把其中的一所租给了他的穷朋友。这些人没有工作,混一天算一天,偶尔干些鼠窃狗偷的事。最后,丹尼因饮酒过度去世,朋友们烧掉他的房子以表纪念。

  小说描写了流浪汉之间的友谊以及他们乐观、单纯无邪的性格。作者认为,只有在这种人身上,才有未被金钱腐蚀的纯真天性。作品幽默风趣,初步显示了斯坦贝克的艺术风格。

  1936年,斯坦贝克的长篇小说《胜败未决》问世。在这部反映农业工人罢工斗争的小说中,作者以极大的同情描写这些生活在层层剥削和压迫之下的农业工人的苦难遭遇。

  1937年出版的《人与鼠》生动地描写了这两个相依为命的流浪农业工人朗尼和乔治的命运。书名引自彭斯的诗句:“鼠与人设计的最好打算常常落空。”小说运用一个寓意深刻的细节:当田野被犁耕翻时,一只不幸的田鼠失去了它的窝,象征着主人公朗尼、乔治在资本主义现代经济发展中的必然命运。朗尼和乔治是一对相依为命的朋友。朗尼力大无比,智力却只抵得上一位低能儿童;乔治个子不高但精力充沛,很有主见。他们来到一家农场,希望积一点钱后去购置土地过自由自在的生活,“有一间小房子,还有厨房,一天工作六、七个小时。”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这样低微的要求也不能得到满足。农场主的儿子侮辱朗尼。朗尼在无意中捏死了农场主的儿媳。乔治为了不让好朋友朗尼受到折磨,含着眼泪开枪把他打死。结果在精神上受到莫大的刺激。朗尼和乔治都象那只田鼠一样,被一架无形的铁犁弄得粉身碎骨。

  小说出版后受到美国广大读者的欢迎,很快被搬上舞台和银幕,成为美国文艺界轰动一时的剧目,获得1938年“纽约戏剧评论奖。”

  三十年代,美国的经济再次出现严重危机,地主趁机把租给农民的土地收回再卖给畜牧资本家,于是在资本家派来的拖拉机的推撞下,大批农民只得拖儿带女、离乡背井踏上了流浪的旅途,到据说能靠力气吃饱饭的西部去谋生。当时,在通往加利福尼亚州的公路上挤满了这些流浪的农民,但那里等待他们的却是更为悲惨的命运。据说在1937年,斯坦贝克曾跟随一群来自俄克拉亥马州的农民流浪到加利福尼亚州,路上所见所闻使他大为震动,作家的正义感促使他拿起笔来写下美国现代社会这一页黑暗而悲惨的历史。

  《愤怒的葡萄》(1939)描写的约德祖孙三代是其中的一户,他们被资本家的“拖拉机”赶出了俄克拉亥马,变卖了全部家当,换来一辆破旧汽车,一家十三口向西部逃荒。在途中,老一代经不起劳累,相继去世;年轻的吃不了苦,中途离散,他们到了“黄金的西部”,只剩下八口。但加利福尼亚并非“淘金天堂”,大批劳动力的到来使资本家肆无忌惮地压低工资,警察与民团又以种种借口对他们进行刁难和勒索。可是为求生存的农工们并不气馁,他们互助友爱,同舟共济,展开了顽强的斗争。

  作者笔下的人物写得有血有肉,个性鲜明,富有极大的感染力。凯绥是一个牧师,随约德一家人逃荒。他在大批农民受尽压迫奴役的事实面前,渐渐怀疑自己所宣传的宗教教义。等到他目睹警察暴行之后,他才懂得穷人团结组织的意义。他积极组织罢工斗争,虽然不久他被警察打死,但他所宣传的道理却教育了许多人。

  约德是受到凯绥鼓舞的一个,他是约德一家老小的主要劳动力。他性情耿直,见义勇为。凯绥被警察打死,他就打死那个警察。他通过斗争领会到许多真理,体会到“一个人并没有自己的灵魂,只是大灵魂的一部分”,最后他下决心走凯绥走过的道路,表示“凡是有饥饿的人为了吃饭而斗争的地方,都有我在那里。凡是有警察打人的地方,都有我在那里……。”

  小说另一个重要人物是约德的母亲。她是一家人的主心骨,每当遇到困难的时候,她都用言语和行动来激励儿女们。奶奶死在车上,是她用惊人的毅力陪伴着尸体。约德打死警察后,她支持他的行动,将仅有的七元钱交给他叫他去逃生。她的心胸广阔和伟大,在深重的灾难面前还鼓励儿子:“有钱人即使发了财还是要死……我们的路倒是越走越宽广。”

  《愤怒的葡萄》是一部出色的社会小说,它真实、及时、典型地反映了三十年代大萧条时期美国破产农民的悲惨命运,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同时也写出了新一代年轻人反抗情绪的增长,体现了人们对那种使之贫穷化、奴隶化的不公正制度的必然愤怒。小说以巨大的真实性获得群众的好评,它在俄克拉亥马的发行量超过了最畅销的小说《飘》,许多读者认为小说真实可信。1962年,瑞典皇家科学院为斯坦贝克颁发诺贝尔文学奖时,提到他“通过现实主义的、富于想象的创作,表现出富于同情的幽默和对社会的敏锐的观察”,这个评价在很大程度上来自 《愤怒的葡萄》。

  1947年,斯坦贝克的另一部优秀小说《珍珠》问世。这个中篇小说是根据墨西哥的一个民间传说改编的,一个普通的奇闻轶事变成了一篇控诉金钱罪恶,描绘劳动人民受欺侮的一部血泪史。印第安渔民奇诺因无钱给小孩治病,到大海去采珍珠,偶尔捞到了一颗硕大无比、明亮匀称的珍珠。他满以为自己的一切愿望都可以实现了。可是伴随珍珠而来的是人们对他的珍珠的觊觎与争夺。奇诺本人受到袭击而受伤,渔船被砸坏,房子被烧毁。他到镇上去出售,珠宝商们串通一气狠压价格。他被迫带着妻子、儿子逃亡。一路上遭到伏击和追捕,他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夺枪打死追捕者,可是他的儿子却死在这批强盗的枪口之下。他和妻子沉重地走回海边,把珍珠扔进了大海。他一个人毕竟战胜不了比他强大得多的罪恶势力,但他决不向他们屈服。

  在这个期间,斯坦贝克还写过一些反法西斯作品。二次大战期间,他作为战地记者,到过欧洲战场。他晚年的作品有《烈焰》(1950)、《伊甸园的东方》(1952)、《晦气的冬天》(1961),艺术水平和思想水平较战前作品逊色。

  作为三十年代美国文坛上崛起的现实主义小说家,斯坦贝克的小说大都采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后期作品则有明显的象征主义色彩。他的创作背景往往是广阔的农村,他的创作主题通常是有关人类苦难和人类尊严的严肃现实问题。只要正义、平等的制度未在全球普遍实现,那未斯坦贝克的这些作品就有永久存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