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下半叶的文学

  1945年解放之后,特别是1948年“二月事件”之后,共产党和革命工会集中全部力量摧毁了反对派力图扭转局势的进攻,从而巩固了以共产党为首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在这一形势下,斯洛伐克大部分作家和诗人都表示拥护工人阶级的纲领,拥护共产党的思想方针,宣称接受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力求在作品里反映社会的变化、先进与落后的矛盾和现代人的精神面貌。

  1

  在1945年的几年里,因民族解放而产生的欢乐情绪,在斯洛伐克文学中立刻以大量的向苏联红军致敬、欢呼解放、赞美斯洛伐克民族起义的诗歌表现出来的,其代表作是米·拉伊恰克 (1926—)的 《我的同志是祖国的》。

  解放后的斯洛伐克诗歌,经历了从神秘主义诗歌转向社会主义抒情诗;从描写现实时的公式化,在有限的题材范围内反复兜圈子转向一种充满革新精神,题材广泛,从不同角度反映历史和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的诗歌。在许多诗人中,以老一代的诺沃麦斯基、普拉弗卡以及中年一代的米哈利克、瓦列克等最为著名。

  拉·诺沃麦斯基(1904—1976)是斯洛伐克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生活、艺术经历都十分坎坷曲折。他生于布达佩斯。1925年入党,后任中委,是“斯洛伐克民族起义”的领导者之一。1950年被控告犯有民族主义罪行而进了监狱、撤消党内外一切职务并开除出党。1963年恢复名誉重新回到党内,再次进入政界、文化界担任较高的职务。

  二十、三十年代他是各种诗歌流派的代表人物。是无产阶级诗歌派、先锋派、象征主义、唯美主义以及斯洛伐克文学团体“人群”的重要成员。他早期的诗集如《星期四》、《长菱形》、《敞开的窗户》等都是充满诗人的主观感受和对诗歌形式和语言美的追求。《西班牙的天空》以及《在村后的圣像》等诗集中,充满反法西斯的激情。《三十分钟到城里》这部诗是诗人艺术思想和艺术形式的总结,同时也表明了诗人的共产主义信念。

  安·普拉弗卡(1907—1982)是诗人,也是小说家。毕业于查理大学法学系。参加过“斯洛伐克民族起义”并加入共产党。解放后在党政及文化机关有各种重要职务。曾任作协主席。主要诗集有讴歌祖国锦绣河山的《夜与晨曦》、《利普托夫的芦笛》;取材于斯洛伐克民族起义的有《遍山的火焰》以及《他不会死在马上》。在《别了,我的爱情》(1967)、《遗训》(1972)中充满了生活的哲理以及对现实作纵深的思考和探索。她最初以写社会心理小说著称,其代表作是《巴维尔的对立面》。具有回忆录特色的两卷集小说 《渴求的情人》(1971)博得文坛好评。

  沃·米哈利克(1926—)是一位从神秘主义转向社会主义抒情诗的诗人。主要诗集有《歌唱着的心》、《军人的爱》、《最后的初恋》等。他的诗富于旋律性,优雅悦耳,画面动人。

  米·瓦列克(1927—)毕业于商学院。曾任各种文学杂志的编辑、作协主席、党中央委员、议员、文化部长等职。十五岁开始写诗,十九岁时出了一部《诗选》,其中看得出颇受捷克诗人沃尔凯尔以及叶赛宁、阿波利奈尔等人的影响,有些超现实主义诗歌的痕迹。经过十三年的风风雨雨,在《接触》、 《吸引力》、《激动不安》等诗集中,却完全变了样,人们在他的歌唱中感到了时代的脉搏。长诗《千言万语》(1976)是瓦列克的代表作。有评论家认为他以马雅可夫斯基一样的激情和表达方式,猛烈地抨击当今世界的种种丑恶;嘲笑斯洛伐克社会中大量存在着的小市民习气和冷漠无情的庸人。由于他在该诗中歌颂与暴露的分寸感掌握较准,艺术表达方式独特而新颖,已被公认为是斯洛伐克社会主义诗歌的优秀典范。之后发表的诗集《水》、 《森林之歌》以及为孩子们创作的五部诗集都获得了好评。

  2

  解放后的文学有意识地继承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先锋伊伦姆尼茨基和克拉尔为之奋斗的社会主义艺术的传统。与变化的社会生活有关的新题材进入了文学,这首先是指关于民族起义、农业合作化运动、国有化等题材。斯洛伐克的小说用艺术手法描绘了当前的实际,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当代人的道德转变。最有成就的是小说家米纳奇、姆尼亚奇科、希库拉以及剧作家索洛维奇等。

  弗·米纳奇(1922—)出生在手工业家庭。1944年毕业于布拉迪斯拉发哲学院。积极参加斯洛伐克民族起义。曾被关进达豪集中营。解放后任各种文学杂志编辑、主编;是斯共中委、国会议员,任作协书记、主席等职。曾获 1955、1962年度的哥特瓦尔德国家奖。1975年被共和国总统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他的创作大多取材于斯洛伐克民族起义。处女作小说《死神在山冈上徘徊》就是描写起义者的社会道德和感情心理。小说 《昨天与明天》则是反映从解放到1948年2月的斯洛伐克的农村生活。多卷本的历史小说《一代人》仍取材于民族起义,第一卷 《久等》描写起义者各种戏剧性的经历。《生者与死者》是艺术上最成功的一卷。起义者的英雄行为可歌可泣,而怯战悲观者也令人痛心。第三卷《钟声》是1945—1948年“二月事件”这一时期斯洛伐克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作者没有停留在对于事件和情节的叙述交代上,而成功地刻画了各种人物的性格精神。

  拉·姆尼亚奇科(1919—)以写报告文学为主,其特点是揭露、批判现实社会主义社会日常生活中腐朽的一面。主要有《遥远的沃汉姆坡》、《何处是尘土飞扬之道的尽头》。代表作是1963年在斯洛伐克出版,后于1964年译成捷克文在布拉格发表的短篇小说集《迟写的报道》,引起文坛、政界的轰动,销售达三十万册。长篇小说《权力的滋味多么美》(在捷遭禁后,于 1967年在西方出版)。上述两书,具有强烈的反“斯大林主义”倾向。

  1968年事件后,姆尼亚奇科移居德国,写了《第七夜》,记载了他耳闻目睹的苏联出兵时的情况。

  温·希库拉 (1936—)出生于一个林业工人家庭。由于家庭经济拮据,自幼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完全靠勤工俭学读完了从小学到大学的全部学业。1964年,他以两部短篇小说集《没有掌声的音乐会》、《我有可能为自己搭起窝棚》步入文坛。在这些作品里,他以清丽的格调、丰富的感情,回忆青少年时期那段有着友谊和爱情的诗一般的生活。他最成功的作品是他取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民族起义的长篇小说三部曲:《木匠师傅们》(1976)、 《玫瑰香葡萄》(1977)、《维尔玛》(1979)。希库拉笔下很少出现法西斯刽子手们兽性发作的场面,而更多的是描写一些普通农民在一种非常的条件下的日常生活以及他们的思想感情。他正是在这种情景下来揭示战争的残酷性。

  扬·索洛维奇(1934—)是剧作家。他出身于铁路员工家庭。1958年毕业于布拉迪斯拉发艺术学院戏剧理论和剧作法系。曾任广播电台的编剧论艺术指导、作协书记和主席。十九岁开始发表广播剧《卓越的天才》,再现歌白尼的生平和事业。他发表第一部活剧《最后的雷声》时还是个一年级的大学生,到大学毕业时已是写有四部话剧的剧作家了。他主要的创作有《再过五分钟就是午夜》、《挂号信》、《渐暗的太阳》。代表作是《子午钱》、 《银色的美洲豹》和《金雨》。之后,他将这三部剧合成一集,命名为《公民三部曲》于1978年出版。这是些反映斯洛伐克当前现实生活的剧作,接触的社会和矛盾和问题,具有鲜明的面对现实的特点。八十年代出版的 《犯错误的权利》也属于上述的社会问题剧。

  索洛维奇坚持革命现实主义原则,扎扎实实地深入生活。从生活中发现题材、提炼主题,从而创作出一批受到广大群众欢迎的优秀剧作。

  他多次获国家奖金;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蒋承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