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古文学


 第一节 概论

  欧洲中古历史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初期(5-11世纪)是封建社会形成时期;中期(12-15世纪)是封建社会全盛时期;末期(16-17世纪中叶)是封建社会衰亡、资本主义产生时期。就文学史而言,最后一个阶段已是近代欧洲资产阶级文学的开始,不包括在中古文学史之内。初期的前几个世纪,蛮族尚无文字记载的文学,拉丁文文学则几乎全是教会文学,当时介乎欧、亚两洲之间的拜古廷文化远远高出欧洲蛮族文化。中古比较有成就的文学大半产生于九、十至十四、五世纪。从地域范围来说,中古文学已扩大到希腊、罗马以外的全欧洲。
  欧洲封建社会的开始,是以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和蛮族登上历史舞台为标志的。帝国内部封建因素——隶农的出现和蛮族的入侵促成了帝国的灭亡。蛮族主要指克尔特人、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的各个部落。克尔特人在罗马帝国时期已大都和罗马人融合。摧毁西罗马帝国的主要力量是日耳曼人。斯拉夫人对东罗马帝国的封建化起过重要的作用。
  各蛮族的封建化过程先后不一。从四世纪末开始,匈奴人的西移和蛮族内部的发展引起了民族大迁移。五世纪西罗马灭亡后,日耳曼各部落在帝国废墟上建立了许多国家,通过土地集中、公社解体和农民的农奴化,逐渐由氏族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日耳曼各部落中最强大的法兰克王国,在八至九世纪查理大帝的统治下完成了封建化。查理死后,王国分裂为西法兰克(法兰西)、东法兰克(日耳曼)和意大利三个部分。九至十一世纪,封建庄园制和等级制的建立巩固了封建主的统治。斯拉夫各族在八世纪以前还处在氏族社会末期,九世纪左右,先后进入封建社会,其中以西斯拉夫人的摩拉维亚、南部斯拉夫人的保加利亚和东斯拉夫人的基辅罗斯最为强大,基辅罗斯在十世纪已有很高的文化,十三世纪中叶为蒙古人所占领。北欧各日耳曼族以地处边陲,发展落后于欧洲其他地区,长期保持氏族社会,约在十一世纪前后才开始封建化。
  近代欧洲的国家在各部落定居并建立封建国家的过程中已粗具规模。
  封建生产方式比以前的奴隶制是一大进步。农奴可以有部分生活资料和简陋的生产工具,生产力得到了提高。但剥削仍然极为残酷。作为基层经济组织的庄园为世俗或教会领主所有,生产一切必需品,成为一个自足的经济单位。主要劳动者是农奴,他们依附于土地,负担繁重的生产劳动,受着徭役、租税的盘剥。封建主为了巩固统治,发展了封建等级制,他们各有自己的武装和保垒,用以压迫人民。封建主和农奴之间的矛盾构成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城市发达以后产生了市民阶级,他们也受到封建剥削,和农民一起反对封建主。“反封建的革命反对派活跃于整个中世纪。”封建主各据一方,彼此经常进行掠夺战争,或联合起来反抗君主,造成封建社会的混乱局面。
  在欧洲封建社会内,基督教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它在罗马帝国后期已被定为国教。当日耳曼人在罗马帝国版图内建立起一系列新兴封建国家的时候,他们并未采用基督教,而是与依附于奴隶主的基督教进行斗争。具有唯物主义思想的哲学家波依修斯(480-524)代表新兴封建阶级,否定了基督教的一些基本教义。他虽未摆脱神学的影响,但他像卢克莱修一样,宣称“无不能生有”,一切存在都有原因。
  随着封建主同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的发展,封建主逐渐利用并接受了基督教这一具有普遍影响的精神统治工具,基督教遂与封建蛮族王国合流。同时,教会本身也逐渐变成了大封建主,建立了一个以教皇为首的统一组织,不仅在经济上剥削各国人民,而且以其禁欲主义、否定现世的来世思想从精神上麻痹人民。
  北欧各国受到基督教势力的侵袭较晚(约在11世纪前后),氏族社会文化保存最久。东斯拉夫人在十世纪末从拜占廷接受了基督教,这是符合罗斯封建统治者的利益的,基督教巩固了封建关系,加强了大公的势力。同时,基督教的传入也促进了罗斯和拜占廷之间的文化交流,推进了罗斯文化。
  基督教的主要思想武器是《圣经》。《圣经》由《旧约》和《新约》两部分组成。《旧约》是希伯来人(分为以色列和犹太部落)古代文献的汇编,内容包括公元前十三世纪至公元前三世纪之间民间流传的历史传说、战歌、爱情诗歌、先知的言行录、法律、宗教教条和戒规等,成为犹太教的经典。这些作品大部分用希伯来文写定,其后又译成希腊文,其中有一部分是亚洲西部的优美的文学。《新约》则成于基督教兴起之后(公元1、2世纪),包括有关耶稣言行的传说、耶稣使徒的传说和书信,用希腊文或希伯来文写成。基督教会把《旧约》和《新约》合为一书,称为《圣经》。《圣经》虽然是亚洲宗教文献,但随着基督教势力的扩张,在宗教改革时期又被精心译成各国文字,对欧洲社会思想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