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肖洛霍夫

    
  米哈依尔·亚历山大罗维奇·肖洛霍夫(1905——1984)是苏联国内战争结束后出现的一个很有才华的作家,是一个具有史诗气质的编年史式作家。他的作品生动地描绘了苏联人民、尤其是顿河地区哥萨克人在国内战争、农业集体化运动、卫国战争等历史时期丰富多彩、不断发生着深刻变化的生活,反映了各个历史转变时期尖锐、激烈的社会斗争。他的创作,继承和发展了19世纪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优良传统,渗透着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思想,具有鲜明突出的时代特征,是半个多世纪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见证,是苏联人民命运的艺术体现。
    
  1905年5月24日,肖洛霍夫出生于顿河地区维申斯卡亚镇克鲁齐林村。母亲是农奴女儿。父亲是“外乡人”,有许多藏书,肖洛霍夫从小受到了文学熏染。顿河两岸的草原风光,哥萨克人的劳动、生活、习俗,以及他们开朗而勇敢的性格,独特而丰富的语言,都在童年和少年时代肖洛霍夫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培育了这个哥萨克后代的情操,赋予了作家以卓著的才华和良好的素质。
    
  肖洛霍夫只上过4年教会学校,由于1918年内战爆发而辍学。1919——1920年,他目睹了革命后顿河上游地区发生的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哥萨克反革命暴乱。1920年苏维埃政权在顿河地区建立后,年仅15岁的肖洛霍夫立即投身到红色政权做革命工作,曾担任卡尔全镇革委会的办事员,参加过征粮斗争,同白匪在草原上进行战争。这些经历,为作家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1922年,肖洛霍夫来到莫斯科,开始了创作生涯,发表了一系列短篇小说。1925年底,他从莫斯科返回故乡,1926年开始了《静静的顿河》创作,到1940年4月全部完成。1941年卫国战争爆发,肖洛霍夫作为《真理报》的军事记者到了前线,写了大量政论和特写。1956年,他的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在《真理报》上发表。
    
  1930年,肖洛霍夫加入了联共(布)。1934年,他当选为苏联作协理事,一直担任理事会书记处书记。1939年,他当选为苏联科学院院士。1961年,他被选为苏共中央委员,并为历届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他一生中曾荣获斯大林奖金、列宁奖金、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以及5枚列宁勋章和其他许多国内国外的奖章和勋章。1965年,他60寿辰这年,由于“他在对顿河流域的史诗般的描写中,以艺术力量和正直的创造性,反映了俄罗斯人民的一个历史阶段”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金。1984年2月ZI日,79岁高龄的肖洛霍夫在家乡病逝。
    
  肖洛霍夫是苏联文学中艺术个性鲜明而独具特色的作家。①他绝不盲从或迁就于他人而顽强地走着自己认准的艺术道路。他以最严格的现实主义精神反映现实斗争,绝不回避矛盾,而是直书生活真实。②他极有胆识而勇于探索生活的意义和人的命运。他的作品有着深刻的生活哲理,而且大都富有悲剧性。尽管他对生活的悲剧描写往往不免带有感伤色彩,但从总的倾向来看,却并没有压抑和消沉之感,而能促人深思,给人向上的力量。
    
  肖洛霍夫自称是“现实主义艺术的坚定的信徒”。他的创作有着鲜明的思想特征:坚持现实主义文学方向;坚持为千百万劳动人民服务的创造思想。他怀着无限钟爱的感情去赞颂生在其中、长在其中的亲爱的故乡的那一块土地,赞颂亲爱故乡的人们。
    肖洛霍夫的创作,在艺术上具有鲜明的与众不同的特性:
    
  ①通过“地方性”的题材和形象来反映历史性的主题,是肖洛霍夫坚持不渝的创作原则。他的全部文学活动都是和顿河密不可分的。他的作品向全世界展现了顿河地区哥萨克的人历史和现实的充满乡土味的画卷。
    
  ②顽强地忠于真实,是肖洛霍夫创作又一个十分鲜明的特征。不论反映哪个时代,描述哪个历史事件,肖洛霍夫总是力图把现实生活的全部复杂性如实揭示出来,揭示其中最富于悲剧性的冲突,最错综复杂的矛盾和最罕见的感情冲动。
    
  ③善于创造艺术典型。肖洛霍夫是一位善于创造典型的艺术大师,他往往通过疾风骤雨的阶级斗争来塑造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他笔下的人物,绝大多数是哥萨克农民以及他们根本利益的代表者布尔什维克,他把俄国农民形象的塑造提高到一个新的艺术高度。他们是伟大历史变革的积极参与者,他们的理想、意念、行动正在给予历史以积极的、深刻的影响。
    
  ④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肖洛霍夫善于表现动荡时代复杂的斗争和人民生活的深刻变化,因而被称为史诗作家。又由于他总是用英雄史诗的形式来表现新世界在激烈残酷的阶级斗争中诞生的这样一个崭新的主题,善于描写历史转折时期的悲剧性冲突,所以又被称为悲剧作家。他开创了苏联文学悲剧史诗的独特艺术风格。与此同时,肖洛霍夫又十分善于表现喜剧场面和喜剧因素,许多作品都充满了喜剧色彩,至于那些喜剧性场面和幽默性民间曲调的穿插,更是运用自如,作品中比比皆是。另外,他的作品充满民族色彩,哥萨克独特的生活习俗对外民族人民有着强烈的吸引力。他的作品抒情气息浓厚,他善于描写顿河大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通过景物描写,情景交融地展开故事,烘托人物,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肖洛霍夫于1922年开始创作,1924年发表第一部短篇小说《胎记》1926年出版了短篇小说集《顿河的故事》和《浅蓝的原野》。1926——1940年,完成《静静的顿河b。1932年创作了《被开垦的处女地》(第一部)。卫国战争中,发表了短篇小说《他们为祖国而战》(未完成)。1949年,发表随笔《光明与黑暗》及《伟大建筑工程的头生儿》。1956年,发表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1960年,完成《被开垦的处女地》(第二部)。
    
  《顿河的故事》、《浅蓝的原野》以国内战争时期作者的亲身经历和见闻为素材,反映了顿河流域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大胆地揭示了现实生活中阶级斗争的残酷和激烈性。这种斗争可以使夫妻反目,父子兄弟为仇。短篇小说《胎记》,描写匪帮头子的父亲杀死了当红军骑兵连长的儿子;《看瓜田的人》描写白匪警长因妻子同情红军而打死她,而他的小儿子为了救出当红军的哥哥,又砍死了父亲。小说通过一幕幕惨剧,说明血缘和亲情,在重大革命冲突面前已失去了他们的价值,而对于十月革命的态度才决定着每个人的命运。在疾风骤雨的革命年代,不是革命的,就是反革命的,绝没有第三条道路可走。小说揭示哥萨克内部阶级斗争的残酷性和悲剧性,沤歌了先进人物的英雄气概和人道主义精神。小说初步显示出作者刻画人物内心世界、描绘自然景物的杰出才能。
    
  1956年,肖洛霍夫的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又译《人的命运》)在《真理报》上发表,得到了高度评价。小说对苏联军事题材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为文学作品表现战争题材开辟了新的道路。小说描写主人公安得烈·索科洛夫痛苦而坚强的一生。它没有直面动人心魄的战争场面,也没有畅述主人公的英雄行为,而是通过主人公的娓娓叙谈,表现了对战争的回味和思考。正因为书中的主人公是千千万万个劳动者中最普通的一员,所以他的遭遇才更能引起共鸣,具有更强的说服力。作者正是通过“严酷的现实”来表现法西斯侵略战争给广大苏联人民带来的创伤和痛苦,从而激发人民群众对侵略者的仇恨。此外,肖洛霍夫塑造了索科洛夫形象。作者首先赋予他一个普通劳动者所具有的朴素自然的英勇行为。他历经苦难挫折而不消沉屈服,失去所有亲人却依然存有一颗爱心。他的坚强性格和可贵品质,正是苏联人民精神力量的象征。小说坚持史诗与悲剧相结合的艺术风格,并且大大增强了抒情色彩。
    
  《静静的顿河》是肖洛霍夫的代表作,它展现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和国内战争时期顿河哥萨克各阶层的生活。它通过葛利高里、娜塔莉娅、婀克西妮娅等主人公的悲剧性命运的原因的追踪,揭示出人民在这个伟大的历史转折中的命运。
    
  作者的目的,是表现顿河地区哥萨克参加革命的情形,要使读者明白“为什么哥萨克会参加镇压革命?哥萨克到底是些什么人?顿河军屯州是个什么样的地区”?通过描写哥萨克在两次战争中(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国内战争)与两次革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中的历史,揭示“顿河地区社会各阶层的居民由于战争和革命而在日常生活风习、社会生活和人的心理中所产生的巨大变化”,又揭示“卷进1914——1921年间所发生的各种事件的最强烈漩涡中的个别人的悲剧命运”。
    
  作者是把《静静的顿河》当作一个悲剧来构思的。小说不只是描写葛利高里及其一家的悲剧命运,而且还把哥萨克畸形社会的灭亡、哥萨克走向新生活过程中的迷误等等也当作悲剧来处理。它向人们表明在顿河哥萨克这块受封建旧制度世袭“领土”上一个新世界诞生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为了表现这一宏伟的艺术课题,肖洛霍夫对情节结构作了精心地设计和安排。他把1912年到1922年疯风暴雨般的十年历史进程——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科尔尼洛夫叛乱、十月革命、国内战争——作为小说情节的基础,作为人民走向新生活过程中的意识和心理、生活和道德所发生的具有历史意义变化的背景,把悠悠顿河及两岸的哥萨克作为构建情节的场所,把中农葛利高里及一家命运变迁作为情节展开的中心环节,把传说与历史,战争场面与家庭锁事,群众运动与个人情感波动交织在一起,来展现革命与反革命两大阵营斗争怎样改变着个人的命运,阶级斗争怎样决定着各种不同人物的道路。
    
  全书共4部。第一部背景是1912——1916年,其中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战。作家详细地叙述了哥萨克的历史传统、闭塞落后愚昧的生活方式。第二部描写lgl6——1918年春天所发生的重大事变,包括二月革命、科尔尼洛夫叛乱,十月革命到顿河地区内战开始。第三部主要描写1918——1919年5月国内战争最激烈的阶段。第四部描写1919年5月一1922年春,白匪的彻底失败和苏维埃政权在顿河地区的确立。
    
  葛利高里是“顿河哥萨克中农的一种独特的象征”,“一个摇摆不定的人物”。这个艺术形象真实地概括了哥萨克中农的本质特征,同时又具有独特的个性。他是一个探索追求的典型。这个善良、勤劳、纯朴的哥萨克身上具有哥萨克劳动者的一切美好品质,同时也带着哥萨克世代相传的种种偏见。在历史急骤变化的关头,他徘徊于生活的十字路口,犹豫动摇,企图在革命与反革命之间寻找第三条道路,结果只能脱离人民,落得一个悲剧的命运。这个形象的悲剧实质上是他以独特的哥萨克气质、哥萨克的传统偏见和自私要求对抗历史发展总趋势的悲剧。这一形象,反映了哥萨克历史道路的曲折性和矛盾性。
    
  葛利高里这一悲剧人物具有十分复杂的性格和矛盾的心理。他的性格构成不是单向的,而是有着多种元素,诸如:勤劳与愚昧,质朴与无知,勇敢与粗野,善良与残暴,正义与偏见,理智与疯狂,荣誉与高傲,自尊与虚荣等等。而这些元素交叉融合,形成“亦此亦彼”,既矛盾又统一的形象。这是一个包含着丰富性格侧面和层次、立体感很强的形象。这种性格,并非作者的杜撰虚构,而是顿河哥萨克特殊的社会环境和十月革命这个大变革时代的产物。
    
  葛利高里性格的复杂性,决定了其思想行为的特征:追求探索、犹豫动摇和双重意识。作者依据把“人的心灵的运动表达出来”的原则,用历史事件和个人命运相交织的手法,表现了他既反对白匪军,又害怕苏维埃政权。他过分自信,恃才做物,不相信任何人,只相信自己的追求。他用自己的眼光,超现实地看待对立的双方,不相信任何一方,所以,必然也得不到任何一方的信任。在那个要共性不要个性、要集体主义不要个人头脑的特定时代,他在哪儿都很难找到自己的位置。而他所主张的所谓“哥萨克自治”,实际上恰恰是一条与历史发展背道而驰的道路。这就必然构成悲剧。
    
  葛利高里第三条道路的思想,决定了他犹豫动摇。在国内阶级搏斗中,他始终徘徊于两个阵营之间,两度加入红军,三次卷入武装叛乱。无论在红军还是白匪中,他都是一个“陌路人”。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也反映在他对待爱情、友谊、家庭、婚姻等方面。比如他爱婀克西妮娅,又屈从父命和娜塔莉妮结为夫妻,但同时又不顾哥萨克宗法礼教,和婀克西妮娅离家出走,公开同居。这一切说明,他的每一个具体的现实行为,都是一种矛盾对立的心理活动状态的表现。各种对立因素互相交织、互相转化的状态,使得葛利高里这个人物的情感呈现出模糊状态,也使得葛利高里的情感内容有不确定性及情境的随机性。
    
  总之,葛利高里是探索追求的典型。这一典型就是探索追求的心理典型形式与特定阶段阶级、时代和民族内涵的辩证统一体。这是葛利高里自身固有的本质。这一复杂有机整体,形成一个多维走向复杂的网络结构。有机联系,不可分割,被探索追求典型这固有本质制驭着。
    
  小说还塑造了婀克西妮娅、娜塔莉娅等与葛利高里命运相联系的哥萨克妇女的形象。婀克西妮娅和娜塔莉娅同样无私、坚贞而执着地爱葛利高里,她们都具有哥萨克妇女的优秀品质。啊克西妮娅是一位美丽的、有反抗精神和刚毅性格的哥萨克劳动妇女。她朝气勃勃,精力充沛,但没有能够真正找到自己的生活道路,最后成为葛利高里罪行的不折不扣的牺牲品。娜塔莉妮温柔和顺,心地善良,热爱劳动,她爱丈夫葛利高里,但丈夫并不爱她,她在痛苦和不幸中度过了一生。
    
  《静静的顿河》还描绘了一批英勇的共产党员、革命者的形象,揭示党的领导作用,真实地表现了他们在保卫苏维埃政权、激发和启迪哥萨克劳动群众的阶级觉悟和革命意识上的重大作用。小说也不回避一些共产党员的过火行为。
    《静静的顿河》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广阔的史诗画面。作家善于描绘各种错综复杂的政治与军事事件,并展示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发展变化。小说对顿河村庄日常生活和主人公命运的描绘同重大的政治事件、军事行动的描绘交替进行,从而造成一种内容浩繁、人物众多、画面壮阔、结构宏伟的史诗效果。小说广泛地引入了历史文献、编年史、命令、日记、书信等各种资料,并依据这些历史和历史资料,对各种政治事件和军事形势作了精辟的概括和评价,赋予史诗以深刻的真实性和巨大的历史感。
    
  精巧的艺术结构。小说情节的中心是麦列霍夫家族的命运,主要线索是葛利高里和婀克西妮娅的纠葛,补充线索是葛利高里和娜塔莉妮的关系。但作家决不把自己的笔触拘围于这一范围。在小说中,存在大量表面看来似乎与主题没有密切联系的偶然性插曲,但作家对这些偶然性场面进行精心细致地处理,使它们同作品的基本矛盾冲突内在、巧妙地联系在一起。由于肖洛霍夫的精心构思和巧妙安排,使长篇史诗结构尽管十分自由,呈开放型,但又给人一种浑然、有机的整体之态。
    
  浓厚的民族特色。作为一个出身于哥萨克农民家庭的作家和顿河草原的歌手,肖洛霍夫栩栩如生地描绘了顿河哥萨克的日常生活习俗。不仅描绘了哥萨克农民的日常劳动情况,而且描绘了哥萨克的节日、葬礼、婚宴、晚会、服装、跳舞、唱歌,从而使小说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多音调合奏曲色彩的语言。《静静的顿河》存在着两种显然不同的语言:一种是北部顿河地区哥萨克的民间语言,另一种是文学语言。这两种语言的交织,以及作者的声音同人物声音的合奏,使作品呈现出一种多音调合奏曲的色彩。作家巧妙有致地指挥着这一曲多音部的大合唱,使整部史诗在风格上达到了完美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