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古罗马文学

    
  古罗马文学是在古希腊文学的影响下产生的,它继承并发展了古希腊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在诗歌、喜剧和散文方面有长足的进步。罗马文学本身的成就不如希腊,但它作为连接古希腊文学和欧洲近代文学的桥梁,在西方文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罗马征服希腊以后广泛地接受了希腊文化,利用帝国的优势,把希腊文学迅速地推向了地中海周围广大的地域。罗马文学中的东方色彩、基督教色彩又为西方文学增添了丰富的内涵。罗马文学对希腊文学的摹仿,不仅使希腊文学得以保存并传扬四方,还由于罗马生活内容和罗马审美趣味的渗透而具有更为独特的价值。因此,恩格斯的这段话是毫不过分的:“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
    
  古罗马作为欧洲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罗马人原本属于拉丁族,大约在公元前20世纪的时候,他们就分批进入了意大利的中部,在大致相当于今天罗马一带的地理范围内定居下来。罗马人古老文明的历史,由此开始。公元前8至6世纪,古罗马的原始公社已开始解体,在经过了公元前5至1世纪奴隶制的发展后,到公元1至2世纪的时候,古罗马已达到了它的全盛时期。从公元3世纪开始,罗马奴隶制国家由衰落最终走向了灭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古罗马和古希腊的历史是并行发展的,直到公元前2世纪的中叶,罗马才最终取代了希腊在地中海的统治地位。就文学而言,古罗马文学深受古希腊文学的影响。
    
  古罗马文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即孕育发展(公元前3世纪以前)、繁荣(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世纪)和衰落时期(公元1至5世纪以后)。
    
  在古罗马历史的早期,城邦制国家刚刚建立,社会尚处于从氏族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阶段,古罗马的文学也处在萌芽之中。这时的罗马文学还没有被文字记录下来,主要是人们的口头创作,包括神话、原始歌谣以及民间戏剧等。古罗马的神话是在自己原有的古神话基础上,吸收了希腊神话中的许多东西发展而来的。这时候,罗马人心目中的一些神与希腊神话中的神揉合在一起,由原来的拜物教的神秘性特点转向希腊神话的人格化特点,通过改换希腊神话中一些神的名称,罗马人塑造了自己心目中的神,如把奥林波斯之主宙斯改名为主神丘比特,天后赫拉被称作神后朱诺,爱与美之神阿佛洛狄忒则被称作维纳斯等等。古罗马的戏剧,最早流行的是阿特拉笑剧和拟剧,是由农村庆祝丰收时的欢乐朗诵和滑稽表演发展而来的。尽管在当时罗马的戏剧尚处于民间的萌芽阶段,但它已为后来共和国时期戏剧的真正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公元前3世纪开始,罗马进入了共和国时期,到公元前2世纪的时候,随着逐渐对地中海沿岸和其它地区的征服,罗马建立起了一个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强大国家。罗马文学也开始进入了它的真正发展和繁荣的时期。这时候,在希腊新喜剧的影响下,罗马的戏剧首先繁荣起来,产生了普劳图斯和泰伦斯等戏剧家。
    
  普劳图斯(约公元前254一前184年)是罗马当时最受欢迎的一位诗剧作者,出身于富裕的平民阶层。他最初的职业是舞台管理。由于他精通舞台知识,并在创作时能够很好地运用这些知识,又由于他的剧作很能适应当时罗马一般民众的民主观念,并且反映了他们的文化水平和审美要求,因此他的戏剧在当时颇具影响力。普劳图斯的喜剧多以希腊的故事题材为基础,他把希腊戏剧加入罗马生活的情节,搬上了罗马的舞台。他一生创作了许多不同类型的喜剧,但流传下来的仅有20余部,其中著名的有《双生子》(或译《孪生兄弟》)和《一罐黄金》。前者写一对孪生兄弟,一个在年幼时走失,另一个一直住在小城里。一天,走失的兄弟来到小城寻找他的哥哥,由于他们相貌酷似,便引起了一连串可笑的误会。该剧讽刺了当时罗马上层社会的生活。《一罐黄金》被称为普劳图斯最严肃的一部喜剧,通过写一个本来诚实的穷人老头儿爱伏克里翁在意外地得到了一罐黄金后却终日惶惶不安的精神状态,展示了人在金钱面前所暴露出来的本来面目,表现出物质诱惑对人性、对家庭的破坏作用。普劳图斯对以后的欧洲文学有较大影响。他的喜剧成了后来许多大作家取材的源泉,像莎士比亚、莫里哀、莱辛等,普希金和果戈理都曾利用他的作品创造了某些形象。
    
  泰伦斯(约公元前190一前159)全名为普布留斯·泰伦提乌斯·阿非尔。他生于非洲的迦太基,幼年时被作为奴隶带到了罗马,后因主人赏识他的才能,给了他自由,并使他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泰伦斯的喜剧迎合贵族的口味,一生中写过6部喜剧,全都流传至今。代表作《婆母》写一青年潘菲路斯的荒唐生活。他被迫从父命与一女子结婚,但婚后所生的儿子夫妻俩都不能断定其父亲是谁,最后竟发现父亲正是潘菲路斯自己。该剧的主题是赞扬妇女的克制忍让,对她们表示爱护与同情。另一名剧《兄弟》提出了关于青年的教育问题。剧中描写了两个完全不同类型的教养者,在温和的教育下,哥哥幸福美满;在严酷的教育下,弟弟好事难圆。作者最终宣扬了温和教育体系的胜利。泰伦斯的戏剧结构严密完整,人物机智、幽默。
    
  到罗马共和国末期及屋大维统治时期(公元前2世纪末到公元1世纪)罗马文学进入了它的黄金时代。在共和国的末期,尽管政治斗争激烈,尤其是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但这种形势却促进了雄辩术的发展,当时著名的演说家西塞罗的创作代表了这时期罗马雄辩术的最高成就。
    
  西塞罗(公元前106年一前43年)全名马尔库斯·图留斯·西塞罗。他是罗马的政治家、雄辩家、哲学家和散文作家,出生于骑士家庭,自幼随罗马名师攻读哲学、法律,擅长雄辩术。作为政治家,他维护贵族统治阶级的利益,主张“贤人政治”;作为哲学家,他是折衷主义者;作为雄辩家和散文家,流传至今的有58篇演说辞。这些演说辞,在修辞上都十分讲究,用句仔细推敲,词汇丰富多采,成为后代演说家的典范。
    
  卢克莱修(公元前98年一前56年)全名提图斯·卢克莱提乌斯·喀鲁斯。罗马共和国末期一位有独特见解的唯物哲学家,被马克思称为“朝气蓬勃叱咤世界的大胆诗人”。他从小受过全面良好的教育,是伊壁鸠鲁学说的信徒。哲理长诗《物性论》是他留传下来的唯一著作,被认为是一部真正的艺术作品。该诗主要讲述了世界的起源,原子的不停转动,生与死等哲学观点,是一部语言优美的诗体哲学著作。
    
  从公元前27年开始的屋大维统治,习惯上又称奥古斯都时期,这是罗马的帝国时代。在他最初的统治中,动荡的罗马保持了暂时的稳定,罗马文化也走向了它的最高峰。这时期最突出的代表有维吉尔、贺拉斯和奥维德。
    
  维吉尔(公元前70年一公元前9年)全名叫普布里乌斯·维吉尔·马罗。他生活在欧洲古代文明结束、基督教即将开始对欧洲统治的时期,在欧洲文学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被认为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位具有近代意义的作家、古罗马最伟大的诗人。维吉尔出生在意大利北部高卢地区的一个普通农民的家庭,从小在农村长大,培养了他对大自然的强烈热爱和对农民痛苦生活的同情与理解。他的重要作品有《牧歌》、《农事诗》和代表作史诗《埃涅阿斯记》。
    
  《牧歌》是一部短歌集,由10首牧歌组成,包括情诗、哀歌、哲理诗等,形式上采用牧人对歌、独歌的方法,内容上歌咏爱情,表达对未来的幻想。维吉尔首次把这种短歌集形式的新诗歌带入了罗马文学。
    
  《农事诗)}共4卷,据说用了7年才全部完成,主要写种粮、种植橄榄和葡萄、畜牧、养蜂等农事活动,形式上模仿了赫西俄德的《工作与时日》,属“教谕诗”类型。维吉尔写作这部作品的目的是为了配合屋大维振兴农业的政策,因此该作品具有明显的时代的和个人的印记。
    
  《埃涅阿斯记》总共12卷,按故事的内容划分,可分做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模仿《奥德修纪》写埃涅阿斯的流浪,后半部分模仿《伊利昂纪用埃涅阿斯与图尔努斯之战。根据维吉尔同时代人的说法,维吉尔所以要模仿,是因为他要与荷马比赛。史诗以特洛伊王子埃涅阿斯历尽千辛万险最终成为罗马开国之君的种种经历为中心内容,追述了罗马建国的光荣历史。在结构层次的安排上,《埃涅阿斯记》也模仿了“荷马史诗”,为避免呆板的平铺直叙,而从中间开始写起。故事开始时,埃涅阿斯等已在海上漂流了七年,当他们离开西西里岛准备往北向意大利进发的时候,大风却把他们吹到了迦太基。迦太基女王狄多热情地款待了他们,并且深深爱上了埃涅阿斯。在筵席上,埃涅阿斯讲述了特洛伊人在城池被攻陷后在海上漂流的苦难经历。狄多深为所动,遂与埃涅阿斯结婚。但天神劝告埃涅阿斯不要忘记自己的神圣使命,要他离开迦大基。狄多苦苦挽留不住,便在绝望中自杀。后来,埃涅阿斯终于抵达了意大利。他找到了女先知西比尔,在她的领导下来到地府,他看见了特洛伊战争中阵亡的英雄们和狄多的亡灵,也见到了亡父。离开地府,埃涅阿斯又来到了拉丁姆地区。当国王决定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时,愤怒的另一求婚者图尔努斯便与他决战。最终埃涅阿斯杀死了图尔努斯,取得了胜利,史诗也就此结束了。
    
  尽管《埃涅阿斯记》从某些方面与“荷马史诗”有很大的相似性,如大量的比喻,重复、对比等手法的运用,整体布局,结构上的安排等等,但就本质而言,应该说两者的区别还是很大的。《埃涅阿斯记》更像是一首民族史诗,有着成熟的思想和更沉重的历史感。尤其是比之于荷马史诗乐观勇武的艺术风格,《埃涅阿斯记》则更充满了悲天悯人的忧郁情调(特别是埃涅阿斯离开狄多,狄多因极度悲伤而自杀一段写得很有人情味,具有着撼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史诗中的主人公除了勇猛、坚韧的性格以外,更具备了敬神、爱国、为了民族的利益甚至压抑克制个人感情的优秀品质。作者在埃涅阿斯身上寄托了一个民族英雄、理想君主的美好愿望。出于为维护屋大维统治服务的政治目的,史诗也旨在宣扬爱国主义,以埃涅阿斯的经历向人们证明罗马人是神的后裔,当今的罗马帝国是不可动摇的。在艺术手法上,人物心理的细腻描写,是该史诗最突出的特点。
    
  贺拉斯(公元前65年一前8年)全名昆图斯·贺拉提乌斯·弗拉库斯,他是奥古斯都时期最主要的讽刺诗人、抒情诗人和文艺批评家。两卷集的《讽刺诗》谈论了社会和哲学以及文艺学等问题。《颂歌集》则抒情化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写爱情,写友谊,也有酒席宴上的即兴诗和一些政治内容的诗歌。此外,贺拉斯还提出了一些著名的文艺理论观点,如文艺应该模仿自然,“寓教于乐”等等。
    
  奥维德(公元前43年一公元18年)全名普布留斯·奥维第乌斯·纳索。他是奥古斯都时期罗马杰出诗人中最年轻的一个。他的全部创作分为三部分:爱情诗(《爱经》)、神话诗(《变形记》)和流浪时期的诗(《哀怨集》)。代表作《变形记》15章,收有200多个故事,是古希腊罗马神话及英雄传说的汇编,以变形的神话主题作为串联,赋予古老的神话以新内容。他艺术上突出的成就是人物心理的描绘。
    
  从公元互世纪到公元5世纪,罗马奴隶制逐渐走向了衰落。这段时期的文学作品,缺乏真实的生活内容,雕琢夸饰,华而不实。代之而起的,是宗教文学的活跃。随着帝国的东迁,古代罗马也开始走向中世纪,古罗马文学也步入中古文学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