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荷马史诗

    
  在欧洲文学史上,《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是流传至今最早的用文字记录下来的文学作品。多少年来,它们一直被视为古希腊文学的辉煌典范,千古传诵。然而,关于这两部伟大史诗的形成过程,历史上却存在颇多歧义。本来古希腊时代的历史学家和哲学家们都曾认定两部史诗为盲诗人荷马所作,但关于他的生活年代及出生地却有着各种各样的传说和看法。18世纪的时候,有人对荷马是否为史诗的作者问题提出了质疑,之后围绕荷马是否确有其人、他的生活年代、出生地点以及有关史诗的形成问题引发了一场激烈的争论,形成了欧洲文学史上著名的“荷马问题”。尽管争论至今仍未有最终的结果,但它在文学史研究中有重要推动作用,尤其是对于揭示史诗形成发展的共同规律,有着巨大的方法论意义。现在人们一般认为,史诗最初形成于约公元前9世纪到公元前8世纪,很可能是荷马根据有关远古时期希腊与特洛伊之间氏族部落战争的传说进行加工整理,创作了最早的口头文学作品。到公元前6世纪的时候,雅典的统治者又组织文人把史诗记录下来,使之成为书面的文学作品。公元前3世纪至前2世纪,再经学者们的最后修订,才成为我们今天所见到的“荷马史诗”。
    
  《伊利昂纪》共24卷,有1万5千多行,《奥德修纪》也是24卷,有1万2千多行。两部史诗均取材于有关特洛伊战争的传说。据说,希腊密尔弥多涅斯人的首领佩琉斯和爱琴海海神涅柔斯的女儿、美丽的忒提斯举行婚礼,奥林波斯众神应邀来参加这次盛大的庆典。唯一没有得到邀请的争吵女神厄里斯出于忌妒,便将一只“不和的金苹果”悄悄地掷到筵席上,并写上了“赠给最美丽的女人”。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爱神阿弗洛狄忒为了得到这只金苹果,互不相让,果然争吵起来。她们找宙斯评理,宙斯要她们去找人间最美的男子评断,于是她们找到了特洛伊王子帕里斯。三位女神都许以帕里斯最珍贵的礼物:赫拉答应让他成为最伟大的君王,雅典娜许愿使他成为最勇敢的英雄,阿弗洛狄忒则允诺送给他世间最美丽的女人。于是帕里斯把金苹果判给了阿弗洛狄忒。之后,在爱神的庇护下,帕里斯拐走了国王墨涅拉俄斯之妻美丽的海伦,同时他还骗取主人的大量财物,逃回特洛伊。这引起了希腊人的愤怒,墨涅拉俄斯联合希腊各地的英雄,远征特洛伊。希腊联军在迈锡尼王阿伽门农的统率下,攻打特洛伊城整整十年。众神也各助一方,战争打得异常残酷。最后希腊人采用“木马计”方才攻下特洛伊城,战争宣告结束。这或许本是发生在远古时代氏族部落间的一场真实的战争,但关于战争起因的传说,本身就有着神话般的传奇色彩。
    
  《伊利昂纪》写的是战争。它从战争的最后一年写起,主要记叙了距离战争结束前最后51天所发生的战斗故事。作者写道:“阿喀琉斯的愤怒是我的主题。”史诗开始,希腊士兵正遭受着瘟疫。在人民大会上,希腊军中最勇敢的将领阿喀琉斯与统帅阿伽门农因争夺一个女俘而发生争吵,受到侮辱的阿喀琉斯愤怒地退出战斗,呆在远离战场的自己的船上。由于他的退出,加之此时诸神帮助特洛伊一方,希腊方面连连失败,几乎到了灭亡的地步。在这万分紧急的情况下,阿伽门农也曾一度向阿喀琉斯请求和解,但遭到拒绝。在特洛伊主将赫克托耳的猛烈攻势下,阿喀琉斯的好友帕特罗克洛斯代他出战。尽管他勇敢地挡住了敌人的进攻,但最终被赫克托耳杀死。战友的牺牲,终于惊醒了阿喀琉斯。他悔恨自己的过失,重新走上战场。为了给战友报仇,怒不可遏的阿喀琉斯杀死了赫克托耳,并把他的尸体拖在马后疾驰。后来赫克托耳的父亲跪在阿喀琉斯面前赎回了儿子的尸体,全体特洛伊人为赫克托耳举哀下葬。史诗自此结束。
    
  《奥德修记》写的是漂泊。它以特洛伊战争结束为背景,写奥德修斯海上漂流,历尽千难万险,最终回家与妻子团聚的故事。史诗开始的时候,特洛伊城毁灭已经十年,而设下木马计攻陷特洛伊城的希腊英雄奥德修斯还滞留在神女卡吕普索的海岛上。此时他的家中正发生着变故。由于他多年未归,儿子忒勒马科斯已经外出寻父,而他的妻子佩涅洛佩每天也被众多贵族求婚者包围着,非常痛苦。她等待着丈夫的归来,拒绝了所有的求婚者。但那些求婚者们依然纠缠着她,并且肆意挥霍着她家的财产。后来,奥德修斯在神的帮助下终于离开了卡吕普索,来到斯克里亚岛。在那里,他向国王讲述了自己9年海上遇险的经历。原来,自从他离开了特洛伊城后,他的船队在海上受尽磨难,他凭借智慧战胜了独眼巨人,躲过了塞壬女妖,又游历了冥府,方才漂流到这里。国王听了他的遭遇,大为感动,不仅给了他大量财物,还帮他回到了家乡。之后奥德修斯又与儿子设计除掉了所有的求婚者。史诗在夫妻相聚的大团圆中结束。
    
  荷马史诗作为欧洲文学史上最古老的作品,历来被人们视为人类远古时期的一部百科全书。它较全面地反映了希腊民族幼年时期的生活状况,为我们认识那个时代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首先,史诗再现了人类由原始氏族部落向奴隶制过渡时期的社会形态、生活风貌。通过史诗,人们发现,荷马时代末期的希腊人中已明显地有了贵族、普通自由民和奴隶的区分。这表明原始的父系氏族组织已开始瓦解,社会也逐渐分化出了压迫与被压迫而大阶级。随着部落战争的频繁发生,那些部落的首领们占有越来越多的财富,他们把战争的俘虏据为自己的奴隶,瓜分最好的战利品。《伊利昂纪》中,在人民大会上阿喀琉斯就曾经质问阿伽门农说:“你还要什么东西?你的那些帐篷已经装满了青铜,而且我们每次打一个城,老是把好些的货尽先挑选给你,你那帐篷里面已经有了不少头挑的女子了……”但奴隶制在当时还未完全形成,原始的民主制依然是当时社会组织的主体。尽管阿伽门农是最高的统帅,但最高的权力却属于人民大会,像战争与和平等重大的问题都要经过讨论,或者是召开长老会议来集体解决。《伊利昂纪》中就多次地描写了这样的民众大会。此外,史诗对原始的农业生产(如《奥德修纪》中提到了犁、鹤嘴锄、镰刀等农具的使用,引水灌溉等),对贸易(如《伊利昂纪》中提到了用酒去交换铜和铁等),对手工业生产(如《奥德修纪》中写到了木匠、皮匠、铁匠、制陶匠等)也都有较详尽的描绘。
    
  其次,史诗反映出原始氏族部落向奴隶制过渡时期人们的思想形态、道德观念。史诗贯穿始终的是英雄主义、集体主义和热爱生活、肯定人的价值、尊严和力量的人本主义、乐观主久的精神,同时表达了当时的人们对于战争的理解和看法。史诗充满了对于英雄的歌颂。无论是暴躁勇猛的阿喀琉斯,冲锋陷阵的帕特罗克洛斯,还是坚强果敢的赫克托耳,《伊利昂纪》都用了大量的篇幅描写他们在战斗时的壮观情景,突出他们的英雄义气、勇武行为。而且通过史诗人们发现,当时人们对于英雄们的崇拜已不仅仅局限于体格的健壮、作战的勇猛,更包括了对于人的智慧的赞扬。在《奥德修纪》中,主人公奥德修斯就是被当作一个“智多星”的形象来刻画的。他十年漂泊海上,受尽了磨难,而每一次都是靠他的智慧取得了胜利。史诗重点讴歌了他的聪明机智。在原始氏族部落的时代,集体主义依然是维系人与人关系的核心。史诗中的英雄们都是在为着集体的利益、荣誉而战。希腊人所以要攻打特洛伊,就是因为他们集体的名声和财产受到了损害。阿喀琉斯所以“愤怒”,就是因为阿伽门农伤害了神,从而带给了希腊士兵以灾难。阿喀琉斯退出战场似乎是由于自己的利益、荣誉受到损伤,但更重要的,也正是为了集体的利益,为了希腊士兵不再有瘟疫之灾,为了希腊人能战胜特洛伊人,所以他才与阿伽门农发生争吵。特洛伊的英雄赫克托耳也是这样,当妻子哭着恳求他不要再上战场时,他回答说:“我的心不允许我这样做,因为我为的是永远作一个勇士,与冲在前面的特洛伊人并肩战斗,为父亲和我自己赢得巨大的荣誉。”英雄们酷爱荣誉,但获得这种荣誉却是建立在为了集体而牺牲了个人利益基础上的。所以,赫克托耳毅然地抛下了妻儿,重返战场。乐观主义精神表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的渴望和对人的价值的自我肯定。奥德修斯在海上漂泊十年,在与大自然的殊死顽强搏斗中,他屡次受挫,但毫不气馁,一心一意地奔向家乡,坚韧而乐观。此外,史诗还大量描绘了生产劳动的场景,竞技比赛,吟咏比赛的场面,这都体现出古希腊人乐观、向上、积极的人生态度。在道德观念上,佩涅洛佩拒绝所有的求婚者,苦等丈夫十年,奥德修斯海上漂泊,历尽千辛回家与妻子团聚,这都表明了当时人们对于一夫一妻制的维护和赞扬。而史诗对双方英雄都采取歌颂的态度,则又说明在当时战争已不再仅仅是原始社会时期的血亲复仇,而成为抢夺财产和奴隶的“一种正常的营生”(恩格斯)。人们把战争看成是光荣的、有利的事业,无所谓正义不正义。特洛亚是当时最大的城市,它凭借当时世界主要贸易通道达达尼尔海峡的有利地势,聚敛了大量财富。掠夺财富、占据这个贸易交通要道是希腊人不惜一切代价攻打特洛伊的真正原因。
    作为人类童年时期的艺术珍品,荷马史诗同样具有非凡的艺术价值。
    
  首先,史诗为我们塑造了丰富多采而又个性鲜明的英雄群像。史诗写阿喀琉斯,在写出了他作为希腊军中第一勇将的英勇无比的同时,更突出了他“易怒”、“暴躁”的性格。对他的重视自己的荣誉,维护集体的利益,尤其是对友情的珍惜,以至于为友复仇所向披靡等等性格的刻画更是维妙维肖。比之于阿喀琉斯的“刚毅”,赫克托耳除了作为特洛伊军中第一好汉的勇猛坚强之外,作者则突出了他更富于人情味的性格,他对妻儿的关怀、爱抚、感情细腻温柔的一面被写得淋漓尽致。而奥德修斯聪明机智却又不乏勇敢坚强,对爱情忠贞却又多疑多虑等性格特征同样被表现得活灵活现。在那样一个似乎还很蒙昧的时代,能把人物形象写得如此复杂多面,应该说确实是非凡的。
    
  其次,史诗的结构精巧,布局完整。《伊利昂纪》一开始就交待“阿喀琉斯的愤怒是我的主题”,而全诗也正是紧紧围绕这个主题来写的。可以说“阿喀琉斯的愤怒”最终成了史诗布局谋篇的线索和脉络。正是人民大会上他的一怒,导致了希腊军队的连连失败,也才导致了战友的阵亡,而战友的阵亡,又使他醒悟,重返战场,最终杀死了赫克托耳。《奥德修纪》中共有两条线索贯穿全篇:佩涅洛佩拒绝求婚者、等待丈夫归来和忒勒马科斯寻父是辅线,奥德修斯海上漂流、历尽磨难回家团聚是主线。主线与辅线相互交织,彼此呼应,引人入胜。另外,两部史诗也没有采用死板的面面俱到的平铺直叙式。《伊利昂纪》以写战争为主,但十年的战争只截取最后51天的事情,主要的战斗甚至集中在四、五天之内,集中突出地描写最激烈最紧张的场面,就使故事更加扣人心弦。《奥德修纪》主要写冒险,十年的经历也只压缩在几十天内,而且采用从中间写起然后再追忆从前的手法,以主人公之口回忆自己的经历。这样写来情节集中,同时也显得更加真实、亲切。自亚里斯多德始,许多名家都对荷马史诗的结构布局津津乐道。
    
  第三,自然质朴的语言,富于节奏感的音乐,新颖奇特的比喻则是史诗又一突出的艺术特点。荷马史诗是采取第三人称的写法、自然质朴的口语来叙述故事的,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来展示人物的性格。史诗采用六音步长短短格的诗体形式,不用尾韵,极富于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史诗还用日常生活和自然中的事物做比喻,既贴切自然,又新颖独特。比如在《伊利昂纪》中最后写赫克托耳与阿喀琉斯搏斗时,阿喀琉斯举剑刺向了赫克托耳,作者比喻说:“仿佛是一只飞得高高的老鹰正从黑云里向地面来扑一头稚嫩的绵羊。”通过这个既采自现实生活又新颖独特的比喻,就把阿喀琉斯追杀赫克托耳时的那种急切的心情,凶猛的动作,很准确形象地勾画出来了。
    
  总之,作为人类早期的一部辉煌的艺术珍品,荷马史诗所取得的艺术成就是无与伦比的。它的内容的丰富性,它的审美价值与艺术鉴赏价值永远为后人所仰慕,在人类文学史上闪耀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