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节 中国当代文艺现象研究的新成果

  中国当代文艺现象研究的新成果——评陆贵山主编的《中国当代文艺思潮》

  冯宪光

  文艺研究是应当对文艺现象进行理沦研究,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并不是一切文艺理论的研究都能够科学地处理和对待文艺现象。在呼唤文艺理论提高科学性的当下,对文艺现象进行规范性的梳理和研究,正是文艺理论回归科学的一种有效的途径。

  从科学的视域来看,文艺现象是可以进行分层次研究的。一般来说,把古今中外的一切文艺现象进行综合研究,力图归纳出人类文艺活动的共同规律,可属宏观研究。当然,宏观研究也可以是有层次的,对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文学艺术现象的总体概括,可属宏观研究。文学艺术的存在是具体的,最基本的单位是每一个作家、艺术家所创作出来的每一部文艺作品。这种对文艺的微观现象的研究的总和构成文学艺术的全貌。一与多的统一范式,一般与个别的思维范畴,从古希腊开始成为哲学社会科学把握研究对象的通常思路。从一般与个别的统一的辩证法来看问题,是可以微观和宏观两头分别进行研究。抓住微观和宏观这两头,确实可以大体上把握文学艺术的一些规律。然而对一般与个别关系的把握并非仅是抓住这两头,因为个别并不总是直达一般,从个别到一般有若干相关因素和中介环节。列宁在研究一般与个别的辩证法关系时,多次强调要注重研究相关对象的中介环节。因此,一般与个别关系的辩证法,也可以表述为个别—中介—一般。用这样的思路来看待文艺现象,可以划分为局部的具体存在的微观现象和全局的总体存在的宏观现象,以及作为中介存在这二者之间的中观现象,正如前面所说的,微观现象一般指具体的作家、作品,宏观现象一般指一个民族、时代,甚至全球总体文艺的状态、结构和格局。而文艺思潮往往属于文艺领域中的中观现象。

  在文艺理论的论述中,对中观现象的研究一向比较薄弱。新时期以来,出版过相当数量的文艺理沦研究著作,但是对文艺思潮这种可以称为中观现象分析的论著相对比较稀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新近出版的陆贵山教授主编的《中国当代文艺思潮》(以下简称《思潮》)一书,可以说是近年对文艺中观现象研究的重要成果。这本书以论带史,史论互相渗透,从文艺学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的融合上拓展和发掘了对文艺领域中的中观现象的研究和探讨。

  《思潮》一书的理论贡献之一是在于从理论上对何谓文艺思潮这个问题,作出了深刻的回答。作者经过详实的论证,认为“可以这样界定文学思潮的本质:文学思潮是特定历史时期文学活动系统中受某种文学规范体系所支配的作家群体性思想趋向”。这样的界说是准确的,它不仅使文艺思潮这个术语在文艺理论中的科学意义清晰澄明,而且凸现出文艺思潮作为中观现象存在的表现形态。文艺思潮之所以成为中观现象,正是因为它恰好是把个别作家作品连接到文艺全局的关联点。文艺理论研究要总结和概括全局的一般性规律,当然可以从个别存在的作家作品中直接进行研究,但是如果一些作家作品已经带有思潮的因素,受到某种规范性文艺观念的制约,构成了一种群体性活动,那么一些个别存在的作家作品则已经具备了某种共同的即一般的特性。这正是把个别的微观文艺现象上升到总体的宏观视域的现象事实的基础之上。实质上,无论从文艺历史或者从文艺现状来看,文艺思潮都是连接文艺微观现象和宏观事实的中间地带。从文艺创作和阅读欣赏而言,文艺思潮一方面由创作和阅读欣赏的趋势所支持,另一方面某种文艺思潮形成文化总体格局中的主宰形态之后,又有引领创作、欣赏态势和走向的作用。从文艺的全局面貌来看,在一定的时期和范围,可以说什么文艺思潮占据主导地位成为主潮,那么这一时期的文艺必然会呈现出相应的总体风貌。本书的《导论》对文艺思潮基本概念的厘清和阐释,对于深化文艺思潮这种中观文艺现象的研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文艺思潮成为文艺领域中的中观现象,是因为它不仅有具体的作家作品的文本创造和阅读的活动,而且这些活动本身往往与一定的文艺理论观念发生有机的内在联系。正是因为这些自觉的理性体认,才使具体作家作品的文艺活动,成为指向和体现全局风貌和一般规律的中观现象。作者分析了文艺思潮在结构性组成上,既有理论要素,又有非理论化的创作欣赏的审美要素的具体特点。对文艺思潮这一结构性特点的揭示,成为文艺思潮研究的极为重要的方面。《思潮》一书的优长正是把对文艺思潮的结构性特点的认识转化为研究文艺思潮的方法论上的自觉。紧紧抓住文艺思潮中这一结构性的活动因素,分析每一种文艺思潮时,总是把文艺理论的观念和作家作品的审美活动的事实结合起来,融为一体,进行总体的有机论述。这不只是我们一般所理解的理论研究中应当遵循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表现,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只有如此研究,才符合文艺思潮的结构性事实,展现对文艺思潮这种中观现象所应当采用的基本方法。比如在论述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时,本书不仅从理论上厘清其理论源头,而且具体分析中国“80年代后期由先锋派、寻根文学和新写实文学等汇聚而成的‘新历史小说’的创作活动和‘重写文学史’的文学批评运动,都与‘新历史主义’保持着某种精神导向上同气相求的亲缘性和方法策略上彼此彰显的通约性”的特点。这些运用正确研究方法所得出来的结论,使本书在文艺思潮的探讨上具有很强的科学性。

  《思潮》一书对中国近20年发生一定影响的十四种文艺思潮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从总体上覆盖了这个时期实际上出现过的具有代表性的重要的文艺思潮。这其中有出于对文艺根本性质的看法所引发出来的文艺思潮,如文艺本体论、文艺主体论、文艺生产论、文艺价值论等,有涉及文艺的精神资源和价值支撑的文艺思潮,如人本主义文艺思潮、非理性主义文艺思潮等,有与文艺的创作方法、文艺风格、文艺形态相关的文艺思潮,如现实主义、自然主义、现代主义、形式主义等文艺思潮和通俗文艺思潮等,也有90年代新引入的西方的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等。作者所论述的十四种文艺思潮,在学术形态上,表现出文艺思潮的结构性特征,在研究方法上,梳理源流、缕清事实,绘制出一幅中国当代文艺思潮的清晰可见的分布域和走势图。这是中国当代文艺思潮研究的重要成就,不仅为当下文艺思潮的研究确立了一个可以继续向前发展的新起点,而且为迫切需要结合中国当代文艺实际的高校文艺理论课堂提供了非常及时的具有重要参照价值的教科书。

  《思潮》一书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对中国当代文艺思潮研究的科学态度。文艺理论研究的出发点永远是文艺现象的事实,而不是某种超前的先验的观念和断语。事实不清,只掌握了部分事实,或者歪曲地掌握了一些局部现象,即使运用非常正确的历史观和方法论,也难免会造成研究结论的谬误。本书在梳理每一种文艺思潮的活动事实时,功力深厚,注重事实与现象的客观呈现,表现出严谨的学风。同时在掌握事实与现象的基础上,在进入价值评价和理论概括时,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特别是运用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来审视和评价各种文艺思潮,是此书取得重要学术成果的关键所在。文艺理论研究重在建设。《思潮》既进行有说服力的批评,又着重在学理和民主的基础上强化和优化文艺理论建设。《思潮》一书研究中国当代重大文艺现象所取得的成功,其意义不仅对中国当代有代表性的文艺思潮的研究,而且对于当下中国文艺理论的建设,也具有多方面的深刻启示。

  (原载《文艺评论》200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