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孔尚任和《桃花扇》

  一、孔尚任的生平和创作:
  二、《桃花扇》的创作动机和条件:
  创作动机:和明末清初的不少文人一样,孔尚任试图通过舞台形象来揭示南明王朝灭亡的原因。 条件:
  从明代嘉靖到清代康熙年间,是我国元代以后另一个戏曲史上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古典戏曲主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一些把个人命运同国家重大政治事件结合起来的历史戏上,从《浣纱记》到《长生殿》是它发展的一个方面,从《鸣凤记》到《清忠谱》是它发展的另一方面。孔尚任接受了这些作品的经验,避免了它们的缺陷,写出了既忠实于客观历史事实而艺术成就又极高的《桃花扇》,把我国古典现实主义精神,引向更高阶段。

  三、《桃花扇》反映的历史真实:
  〈桃花扇〉集中而完整地反映了南明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一方面是藩镇内讧,自相残杀;一方面是奸佞专权,倒行逆施。少数爱国将领处于孤立地位,大厦将倾,一木难支。这样,剧本就有力地揭示了南明弘光王朝覆灭的原因,表明阉党余孽是导致亡国的罪魁祸首。侯方域:剧中的侯方域与历史上的侯方域出入较大。这一点有争议。但一般认为文学创作可以不完全遵循历史的真实。李香君:基本同与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刻画得比较成功。杨龙友:特点是八面玲珑,看风使舵。明末统治阶级内部党争激烈,各派政治势力此起彼伏,杨龙有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一个无形文人和政治掮客。作者准确地把握住他的琉璃球似的性格,利用他为串联人物,并不给他安排重头戏,只让他来回奔走,联络有关的各个方面。
  刻画得相当成功。
  四、〈桃花扇〉的艺术成就:1、结构特色:(即“怎样借离合之情,反映兴亡之感”)
  1)中心线索的设置:既以事(李香君、侯方域的悲欢离合)为线,又以物(一柄宫扇)为线。2)情节的埋伏照应。2、曲辞、宾白特色:严格区分曲辞、宾白的不同作用,重视宾白的写作,宾白明显长于以往的剧本。但缺点是语言运用典雅有余而当行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