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感应着时代的大变动

教学要点:
  改革文学创作的基本状况。
第一节  改革开放政策下的社会与文学的责任
  “改革文学”的文学意义及内涵。自我完善的发展过程的两个阶段。
  改革文学:如果说伤痕文学、反思文学都是面向过去的岁月,那么改革文学便是拥抱现实的文学。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便是其发轫之作。呼唤改革的紧迫,塑造改革的英雄成为当时的主旋律。而厚重之作多为后来出现的长篇。如《沉重的翅膀》、《浮躁》等。
  蒋子龙的生平及创作 蒋子龙(1941--)工人出身,熟悉工厂,了解工人。创作60年代中期起步,成熟于新时期。79年发表《乔厂长上任记》取得巨大的轰动效应。后陆续发表《乔厂长后传》、《开拓者》、《一个工厂秘书的日记》《赤橙黄绿青蓝紫》等一系列改革小说,塑造了一批锐意改革,具有进攻型性格的新人形象,形成“开拓者家族”,有霍大道、乔光朴、车篷宽、解净、刘思佳等。后有《蛇神》、《饥饿综合症》等。
  《乔厂长上任记》的开拓意义:
   (1) 直面现实矛盾;
   (2)塑造改革英雄;(集知识、才干、党性原则为一体)
   (3)风格粗犷豪迈。
  80年代改革文学是那个特殊时期的产物,它带有很强的意识形态色彩。尽管它下意识地采取种种曲折、颠倒和自相矛盾反映现实是方式,但它也反映了那个时期人们的心理愿望,并有效地构建了那个时期人们想象的历史。(陈晓明《表意的焦虑》)
  
第二节  呼唤理想的人民公仆:《假如我是真的》
  《假如我是真的》的社会讽刺意义:揭露特权现象。
第三节  小人物命运的悲喜剧:《陈奂生上城》
  高晓声农村题材小说的创作特点。《陈奂生上城》的写实效果与讽刺效果。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叙事风格。陈奂生精神的现实性与“国民劣根性”。
  高晓声(1928--)江苏武进人,五十年代因主张文学要干预生活,参加南京《探求者》文学刊物的筹备,被逐出文坛,到农村劳动二十年, 1979重返文坛,创作系列农村反思小说,
1.《李顺大造屋》
  小说与一个忠厚老实的农民李顺大,解放前不敢想造屋,到解放后三十年造屋三起三落的过程。
2.陈奂生系列:《“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陈奂生出国》等。这个艺术形象深刻概括了新中国三十年的农民的命运,特别是突破了农村改革全过程中农民心理变化的过程。
  陈奂生诚实而狭隘,善良而幽默,忠厚勤劳而又颇带阿Q相,(追求生活的韧性和容易满足的浅薄、讲究实际,狭隘自私。)长期的大锅饭式的农村经济体制使他的主人意识逐渐淡漠乃至消失,在生活中寻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而在改革大潮面前又产生新的困惑和各种复杂心态,表现出历史性的心态变化。(他的形象是处于软弱地位,没有自主权的小生产者形象。)有评论家:“我们认识了陈奂生,从而认识了一个时代。这些小说,怀着热情而沉痛的心情,肯定农民的善良忠厚,也批判他们的劣根性--不仅没有做主人的本事,甚至连做主人的要求也没有,他们听天由命,逆来顺受,充满奴性。
  高晓声娴熟的白描技巧,精辟的心理刻画,幽默的笔发法,构成独特的风格。
  
第四节  人生道路的选择与思考:《人生》
  路遥小说的社会现实性与精神复杂性。《人生》中高加林的悲剧性格及其人性与社会的启示。

思考与练习
 1 以《乔厂长上任记》为例谈”改革文学“的”乌托邦“性。
 2 以《陈奂生上城》和《人生》为例谈高晓声和路遥在”改革文学“潮流中的独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