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20年代戏剧

  中国的早期话剧,通称为文明戏、文明新戏,也称新剧。据徐半梅说,”文明戏“最初是由妇女观众命名的,”她们以为,没有吹打的结婚称文明结婚,那么,没有吹打的戏剧就该称文明戏“。(《话剧创始期回忆录》,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年版第124页)。洪深认为可能因为话剧”是从欧美日本等文明国家介绍来的“才称为文明戏,不管怎样,”‘文明’两个字,总是恭维的意思“。(洪深:《从中国的新戏说到话剧》)。五四以后,更多的是使用”新剧“一词,有时也称”爱美剧“或”话剧“。一直到1928年,话剧(drama)才正式命名为”话剧“。
  中国最早出现的话剧运动是1899年上海圣约翰书院演出的《官场丑史》。中国的第一个话剧团体是1907(1906年12月)在日本东京留学生曾孝谷、李叔同等组织的春柳社。
  中国戏剧经过了文明新戏--爱美剧--左翼戏剧--国防戏剧--国统区、解放区历史剧--新歌剧--先锋戏剧等发展阶段。
  左翼戏剧时期也称为”新兴戏剧运动“时期,提出了戏剧大众化和无产阶级戏剧口号。1930年8月”左翼剧团联盟“成立。1931年初改为”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简称剧联)左翼戏剧运动理论探索的成绩总的来说大于创作的成绩。
   一、文明新戏--中国现代话剧的萌芽与诞生
  (一)话剧的传入
  19世纪末经西方侨民传入我国。
  (二)文明新戏(话剧)
  1907年,成立于日本东京的春柳社,开始戏剧的现代化探索。早期演出了《茶花女》、《黑奴吁天录》等翻译剧目。
  (三)进化团的”天知派新戏“
  创造了中国现代话剧的早期创作和演出模式。以宣传革命,攻击封建统治为首任,突出演戏的教化功能。
   二、对传统戏剧的批判与西洋式”新剧“的建设
  (一)中国的传统戏剧
  1、题材主题:多为才子佳人,忠君报国,善恶相报思想。(封建文化的外包装)
  2、结构方式:多大团圆结局,充满了人道主义色彩,属于忍耐型悲剧。(西方的悲剧多属崇高型悲剧)
  3、表现形式:讲究唱功和做功。重在悦人耳目,以委婉曲折的唱腔和华丽的服饰取胜。再现性方式,”一两步万水千山,三四人千军万马“。
  4、舞台角色:生、旦、净、末、丑
  5、弊端:艺术形式上的凝固,包含了大量的封建思想余毒。被批评为”理想既无,文章又及其恶劣不通“。”戏子打脸之离奇,舞台设备之幼稚,无一足动人情感“的陈腐艺术。(钱玄同)
  (二)新剧建设
  1、时代的需要
  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启蒙的需要,文学艺术整体现代化的推动。
  2、西方戏剧的译介:《新青年》第五卷第六号的易卜生专号
  1917-1924年全国26种报刊,4家出版社共发表、出版了翻译剧本170余种,涉及到17个国家70多位剧作家 。如莎士比亚、易卜生、肖伯纳、泰戈尔、王尔德、契可夫、安特莱夫、托尔斯泰、席勒、莫里哀等。
  3、胡适等人的理论建设和”社会问题剧“的出现:胡适的论文《易卜生主义》和剧本《终生大事》;陈大悲的《是人吗》,欧阳予倩的《泼妇》,熊佛西的《我到哪里去》等。
  把戏剧作为改良人生的工具,提倡写实主义的戏剧。
  4、戏剧地位的重新估价:古代文学边沿的戏剧逐渐向文学的中心位移。新戏剧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明显体现出教化的工具性功能,长于观赏的愉悦,短于理性思考的消遣性艺术。传统的戏剧主要作为一种高雅的艺术而存在。
   三、”爱美剧“与小剧场运动
  (一)在移植模范西方戏剧中失败引发的戏剧本土化思考
  《华伦夫人之职业》演出的失败。
  “上海民众戏剧社”(茅盾、陈大悲等、创刊了《戏剧》月刊)和“戏剧协社”(应云卫、欧阳予倩等)的实践。倡导写实主义的戏剧观念,强调戏剧反映时代,担负社会启蒙的教育任务,形成了社会问题剧的热潮。
  (二)“爱美剧”提出“以非营业的性质,提倡艺术的新剧为宗旨”
  学生业余演剧活动的兴起,反对戏剧商业化。
  (三)小剧场运动
  1、理论:宋春舫1919年的《小剧院的意义、由来及现状》
  陈大悲《爱美的戏剧》
  2、导演制取代明星制
  3、演出实绩:《少奶奶的扇子》是中国第一次严格按照欧美各国演出话剧的方式,有立体布景,有道具,有导演,有舞台监督的一出戏。
  (四)趣味主义戏剧思潮
  《华伦夫人之职业》演出失败,引发了对戏剧趣味性和观赏性的思考,宋春舫提出了“戏剧是艺术的而非主义的”的主张,熊佛西也宣称“任何派别的剧本,只要其中蕴蓄着无穷的趣味,即是上品”。这种探索是有价值的,但又导致了过分对趣味的追求,戏剧的艺术性不足,反而成了闹剧。
   四、“国剧运动”
  1925年闻一多,余上沅、赵太侔等在徐志摩的支持下,北京《晨报》副刊开辟了“剧刊”专刊,倡导“国剧运动”,基本宗旨是反对易卜生式的社会问题剧,反对用戏剧来传播思想,表现人生,鼓吹所谓抽象的“纯形的艺术”,进而推崇中国的“国粹”--旧戏,从纯审美的角度玩味旧戏外在的形式美因素,试图创造一种所谓在“写意的”和“写实的”两峰之间架起一坐桥梁的“新的戏剧”。但在当时特殊的时代环境下,以及后来中国战争的长期存在,戏剧是“纯为娱乐的”的见解,不被现实所容忍,宣告了倡导的不合时宜的失败。
  五、郭沫若、田汉、丁西林的创作
  (一)郭沫若的戏剧创作:《湘累》、《三个叛逆的女性》,充溢着强烈的五四时代追求人的尊严和反封建礼教与专制的精神,富有浓郁的诗意,属于浪漫主义的戏剧作品。
  (二)田汉
  20年代戏剧创作成绩最为卓著的戏剧家。
  田汉(1898-1968):原名田寿昌,湖南长沙人,创造社发起人之一。南国戏剧运动的主要领导者。1920年发表处女作《梵峨嶙与蔷薇》,主要作品有:《梵峨嶙与蔷薇》、《苏州夜话》、《咖啡店的一夜》、《苏州夜话》、《获虎之夜》、《名优之死》、《湖上的悲剧》、《古潭的声音》、《南归》、《顾正红之死》等。
  戏剧观念受到新浪漫主义的影响,重情绪、直觉、幻想和想象,表现灵肉的激斗与心灵的渴求,重抒情,表现出一定的颓废感伤和悲观情绪,具有唯美主义倾向。后期的创作现实主义倾向有所加重。
  塑造了艺术家形象系列,探寻的是美的幻灭与毁灭的悲剧。
  这个阶段田汉的戏剧一方面表现社会问题,揭露社会和传统势力中对人性压抑的种种罪行;一方面表现人们在黑暗现实中所产生的苦闷和颓废心理,以及不甘与沉寂的对光明的追求。
  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但以浪漫主义为主。
  抒情性和戏剧性的结合。
  30年代田汉的戏剧题材一方面是表现工人生活和斗争的剧本,代表作是《梅雨》;二是表现爱国抗日主题。如《回春之曲》、《卢沟桥》等。
  40年代的代表作是《秋声赋》与《丽人行》。《丽人行》全景式的展现了40年代的社会生活,三线并置,内涵丰富,对生活和现实的表现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解放后,田汉创造了《关汉卿》等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历史剧。
  同时,田汉一生中还创作了十多个电影剧本,改编了大量戏曲剧本,成为中国早期革命音乐、电影杰出的组织者和领导人。
  (三)丁西林
  《一只马蜂》、《压迫》、《三块钱国币》、《酒后》、《北平的空气》
  丁西林的戏剧创作受到近代英国世态喜剧(机智喜剧)的影响,多为揭露上层社会的人情世态,揭露他们的虚伪迂腐、荒谬无耻,语言俏皮,富于机智,情节曲折多变。是一种幽默的而不是讽刺的喜剧。丁西林的喜剧观念是“欺骗”。